七律2首,漂泊者的春日泪!张耒收到友人送花,写下思乡绝唱!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4-02 03:09:59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师从苏轼,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 “苏门四学士”,诗风受苏轼影响,却自成一格。其诗风以平易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善于在平凡事物中捕捉诗意。

双槐晚秀三月一日初见新叶 北宋 · 张耒

东皇无处著繁华,亦复分张到我家。

他日老苍悲败蘖,今晨嫩绿出新芽。

秃翁承弁纤纤发,村妇萦鬟草草花。

桃李蹊中人绝迹,绿阴门巷正藏鸦。

首联 “东皇无处著繁华,亦复分张到我家”:“东皇” 是司春之神,这里代指春天1。春天似乎无处施展它的繁华,却也将生机分送到了诗人家中。此句以一种略带调侃的语气,写出了春天的公平,即使是平凡人家,也能享受到春天的气息,为后文描写家中双槐的新叶做了铺垫。

颔联 “他日老苍悲败蘖,今晨嫩绿出新芽”: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昔日老槐树的衰败与今日新叶的嫩绿进行对比。曾经的老槐树或许在秋冬之际只剩下枯枝败叶,让人感到悲伤,但在三月一日的清晨,却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不息。“老苍” 与 “嫩绿”、“悲败蘖” 与 “出新芽” 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新生命诞生的喜悦和希望。

颈联 “秃翁承弁纤纤发,村妇萦鬟草草花”:此联是两个生动的形象描写。“秃翁承弁纤纤发”,将长着新芽的老槐树比作戴着发簪的秃顶老人,“纤纤发” 形容新芽的纤细柔软,给人一种诙谐又贴切的感觉;“村妇萦鬟草草花”,把槐树周围的野花比作村妇头上随意盘绕的发髻上插着的花,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形态和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联想和共鸣。

尾联 “桃李蹊中人绝迹,绿阴门巷正藏鸦”: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原本热闹的桃李树下,如今已无人踪迹,而诗人自家的门巷,在绿树成荫中却藏着乌鸦。“桃李蹊” 本是吸引人的地方,但此时却人迹罕至,与自家门巷的生机形成对比,进一步烘托出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绿阴门巷正藏鸦” 则给人一种幽静、神秘的感觉,让人仿佛能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增添了几分静谧和孤寂。

三月一日马令送花 北宋 · 张耒

未说浔阳别泪痕,江边蘋芷不胜繁。

不知来岁在何处,又对新花忆故园。

插帽每惭辉白发,飞香曾伴照清尊。

去年今日淮阳道,落絮残红正断魂。

首联 “未说浔阳别泪痕,江边蘋芷不胜繁”: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未说浔阳别泪痕”,直接点明曾经在浔阳分别时的伤心落泪,虽未详细描述,但 “泪痕” 二字已饱含深情。“江边蘋芷不胜繁”,写江边蘋草和白芷生长得十分繁茂,以乐景衬哀情,江边花草的繁茂与诗人内心的伤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离别的愁绪在这繁茂的景色中愈发浓烈。

颔联 “不知来岁在何处,又对新花忆故园”:这两句是全诗情感的核心表达。诗人感慨不知道来年自己又会漂泊到哪里,眼前对着友人送来的新花,不禁思念起故乡。“不知来岁在何处”,充满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和无奈,表现出诗人长期漂泊的生活状态;“又对新花忆故园”,一个 “又” 字,强调了这种对故园的思念并非首次,而是在每一次面对新的美好事物时都会油然而生,突出了思乡之情的深沉和持久。

颈联 “插帽每惭辉白发,飞香曾伴照清尊”:“插帽每惭辉白发”,诗人将花插在帽子上,却因自己满头白发而感到惭愧,花的鲜艳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自身衰老的无奈。“飞香曾伴照清尊”,花香曾伴随着自己对着清酒,回忆起曾经与花相伴饮酒的时光,如今却孤身一人,更增添了几分孤独和寂寞。

尾联 “去年今日淮阳道,落絮残红正断魂”:诗人回忆起去年的今天,自己在淮阳的道路上,那时看到的是落絮残红的景象,让人黯然销魂。“落絮残红” 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与今年友人送花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正断魂” 三个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当时的悲痛心情,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哀愁。



0 阅读:0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