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3首,木兰花谢春归去,柳絮载不动李商隐中年愁,理想与现实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4-11 04:05:16

三月十日流杯亭 唐 · 李商隐

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

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长期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身不由己。此诗或许也反映了他在幕府任职时身不由己、难以自由的生活状态。整首诗的基调带有一种无奈、惆怅和对时光流逝、自由缺失的感慨。

“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身属中军” 表明诗人在军队幕府中任职,“少得归” 直接道出了他因为职务的束缚,很少有机会回家。“木兰花尽” 描绘了木兰花开败的景象,木兰花的花期一般在春季,花尽意味着春天即将过去。“失春期” 三个字不仅是说错过了春天美好的时光,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错过了人生中许多美好的机遇,或者是失去了自由享受青春、时光的机会,蕴含着深深的无奈与惋惜之情。

“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偷随柳絮” 这一 “偷” 字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摆脱束缚、偷得片刻自由的心情。柳絮轻盈飘飞,诗人跟随柳絮飘到城外,展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城外世界的憧憬。“行过水西” 点明了诗人的行踪,当他走到水的西边时,“闻子规”,子规即杜鹃鸟,其叫声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象征着哀怨、思归。诗人听到子规的啼叫,进一步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己不能自由归乡的悲伤情绪,使全诗的情感更加浓郁。

关门柳 唐 · 李商隐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诗的开篇描绘了永定河边一行柳树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略带惆怅的氛围。诗人将柳树柔软的枝条比作 “依依长发”,仿佛它们还保留着去年春天的模样,在风中摇曳,似在诉说着往昔的美好时光,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怀旧而感伤的基调。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永定河边柳树的姿态。“依依” 一词,生动地表现出柳枝轻柔、随风飘舞的婀娜之态,同时也蕴含着一种不舍之情。“故年春” 则将眼前的柳景与过去的春天联系起来,暗示着时光的流转,让人联想到曾经的春日里,这里的柳树也是如此生机勃勃,而如今,物虽似但人已非,岁月悄然流逝,引发了诗人对时光变迁的感慨。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借柳树来感慨人情世故。“东来西去” 描绘了人们在世间来来往往的忙碌景象,暗示了尘世的喧嚣和人们的奔波。而 “人情薄” 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失望与无奈。在诗人眼中,人们就像这东来西去的过客,行色匆匆,对身边的美好事物视而不见,对他人也缺乏真诚的情感。“不为清阴减路尘”,表面上是说柳树的清荫无法减少路上的尘土,实际上是隐喻人情淡薄,即使有美好的事物存在,也无法改变尘世的污浊和人心的冷漠。这里的 “清阴” 象征着世间的美好与温情,而 “路尘” 则代表了尘世的繁杂与冷漠,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人情淡薄的悲哀。

春光 唐 · 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全诗营造出一种明媚又略带惆怅的氛围。春光的明媚灿烂与诗人内心的思绪相互交织,奠定了一种既欣赏春光又有所感慨的基调。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首句 “日日春光斗日光”,将春光与日光相互争斗的情景生动展现出来。“斗” 字用得极为巧妙,赋予了春光和日光以人的特性,仿佛它们在竞相展现自己的魅力,描绘出春天阳光明媚、万物争艳的热闹景象。次句 “山城斜路杏花香”,则将画面聚焦到山城的斜路上,弥漫着杏花的香气。“山城” 点明了地点,给人一种静谧、古朴的感觉,“斜路” 则增添了几分蜿蜒曲折的诗意,而 “杏花香” 更是从嗅觉上进一步渲染了春光的美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股浓郁的花香和春日的生机勃勃。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前两句写尽了春光的美好,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几时心绪浑无事”,诗人不禁发问,什么时候自己的心情才能完全没有烦恼之事呢?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得及游丝百尺长”,“游丝” 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着悠闲、自在的心境,诗人希望自己的心绪能够像那百尺游丝一样,自由自在地飘荡,不受世俗琐事的羁绊。这里将抽象的心情具象化,用 “游丝百尺长” 来形容那种闲适、自在的心境,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摆脱烦恼、享受自在生活的向往。



0 阅读:8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