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高校似乎对“科技”二字情有独钟,如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学院以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长沙大学这块曾经闪闪发光的招牌,如今算是彻底黯淡了。
当年地铁3号线特意为其设立了一个站点,结果却是站名比校名更为长久。
校友们期盼了20年的“爷青回”剧本,却被硬生生改写成了“文化科技”的科幻故事。
有网友戏谑新校名听起来像是不入流的大学,甚至建议干脆叫“马栏山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反而更接地气。
要说这改名完全没有道理,倒也不尽然。
如今它可是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亲儿子,手握三个硕士点,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更是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省领导今年纷纷组团来调研其“文化+科技”的项目,显然意图在“新媒体+硬科技”赛道上加速前进。

隔壁的“长沙工业学院”刚刚转设成功,却明显缺乏这样的实力。
说到底,这波操作无非是用情怀换取政策支持。
放弃对“长沙大学”这一名称的执着,或许能借助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甚至争取到博士点。
只是苦了那些老校友,以后校庆T恤上印着“长文科”,总感觉缺少了一些味道。
既然已经改了名字,就赶紧加强学科建设吧。
无论是AI、文生图还是视频生成模型等领域,都要努力发展起来,别让“文化科技”成为徒有虚名的存在,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对于中国众多高校而言,一般而言,以“学院”命名的高校在院校规模以及学科建设方面,往往与以“大学”命名的高校存在差距。
不少“学院”在历经一定阶段发展后,期望通过更名为“大学”来提升知名度,或是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目标。
长沙学院的前身包括创办于1978年的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大专班、1970年创办的长沙市革命委员会教师培训班、1979年创办的长沙基础大学以及1983年创办的长沙大学。
2004年,长沙大学升格为本科并更名为长沙学院。
在专科阶段,长沙大学使用此校名并未受限,然而升格为本科后,其在师资力量、院校规模等方面与“大学”的标准存在差距。

2004年长沙大学无奈更名为长沙学院。
长沙学院承载了太多长沙人的期待。
人们习惯将其简称为“长大”,这无疑带有几分宠溺之情。
像长沙学院这样的高校,都是时代的产物。
在长沙学院被称为“大学”的年代,国家高等教育正处于恢复重建阶段。
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地级市和一群有情怀的教育家及老同志们抓住难得的机遇,纷纷创办自己的“大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管理日益规范化。
许多原本属于大专层次的大学面临着升本的问题。
为了成功升本,各高校使出浑身解数。
有的通过合并实现升本,有的凭借自身学科优势独立升本,而更多则是赶上了只能升格为“学院”的规定。
长沙学院亦未能例外。
一旦升格为本科院校,能否招收研究生、能否成功“升硕”便成为许多成熟发展的本科院校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拥有两个以上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才有资格提出将学院更名为大学的设想。

可能看到合肥学院更名为合肥大学的成功案例,以及嘉兴学院和浙江科技学院改名为大学的成就。
背后的努力与奋斗、经历与坎坷,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者才能深刻体会到。
当有人问及长沙学院何时能让校门口那块“长沙大学”的校名石名副其实时,愿景虽好,学校也一直在努力。
根据长沙学院官方网站的报道,该校提出了“三升三大”的战略。
未来十五年内实现“升硕、升大学、升博”。
未来五年内达到“大建设、大改革、大突破”,力争真正实现高水平办学。
但高等教育的进步并非仅凭口号就能实现。

长沙学院最具标志性意义、最可量化的成果尚未显现。
既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更别提升格改名为大学;博士点的设立更是遥不可及。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