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银硕铜博,这一说法的根据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凡尔赛百态 2025-02-28 04:36:36

金本银硕铜博的真谛在于,第一学历的价值最高,其次是第二学历,再次是第三学历,这并不意味着博士就不如本科。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三清”,即清华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满足这个条件的人是国内教育体系中学历最高的象征,同时也是金本的代表,两者并不矛盾。

这个话题总会回到第一学历的讨论上,因为高考作为国内认可度最高的统一选拔考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考试,足以影响人生的走向。

如今关于第一学历的争论已经大大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过去人们会争论南航的本科加上交大的硕士与上交大的本科哪个更有优势,但现在这种讨论已经不复存在,因为学历内卷导致优秀学生更倾向于继续深造而不是直接就业,形成本硕皆为上交大的情况更为普遍。

也就是说,在当前的许多竞争场景中,默认的起点是硕士,然后比较荣誉、论文和专利等,以往重视本科出身并早早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少,因为很多职位要求至少是硕士学位。

虽然这种做法并不完全科学,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很少有单位会发布招聘信息说:仅限硕士及以上以及清北华五的本科生,因此至少攻读研究生成为了一种普遍趋势后,有关第一学历的讨论自然也就减少了。

在学校里,资源分配往往向本科生倾斜,其次是博士生,而硕士生则处于相对劣势。

若毕业难度无法体现学历的含金量,那又该以何为标准呢?是入学的难度吗?

究竟是入学时的成绩更为关键,还是毕业时的成就更受重视?

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高考的出色表现仅能证明18岁的你出类拔萃且全面发展。

然而,到了28岁、38岁乃至48岁时,情况又将如何呢?

大学四年,同学们之间的差距已显著拉开。

研究生三年,这种分化将进一步深化。博士阶段更是如此。

许多人之所以认为本科学历更具优势,是因为他们仍停留在“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中。

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简单,高考对人生的影响虽大,却远非决定性。

在现实中,那些能够逆天改命的人,并非仅凭高考就能实现梦想。

就业市场要更加公平,从本硕博的薪资水平递增便可见一斑。

即便是清华的本科生,若直接步入职场,除了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外,想要获得高薪offer也绝非易事。

而研究生毕业后的薪资,往往会比本科生高出不少。

招聘市场中的学历歧视,如原则上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也只是一种筛选手段。

只要你足够优秀,这些限制都会为你让路。

本科生正值青春年华,充满活力,一旦不满便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研究生在组织上已趋于分散,且常受毕业压力和导师要求的双重折磨,身心俱疲,哪还有精力去承担重大任务?

优质资源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本科生。

以上海西南某高校为例,本科生的选课系统尚可,但到了研究生层面,则显得放任自流,缺乏优化,界面也不友好,明显不受重视。

对学生而言,这种描述更多是一种自我调侃。

因为通过高考考入清华、保研进入清华或是通过博士面试进入清华,这三种途径的难度各不相同。

这背后隐含了一层戏谑与较量:“究竟谁才是学校的正统血脉?”

从学校层面来看,呈现出金本银硕铜博的态势。

博士的价值位居首位,本科生次之,硕士生则相对靠后。

硕士生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在学校中不太受待见。

往上比,硕士生在学术成果以及对学校的贡献方面比不上博士生。

往下比,在年纪活力和精力上又不及本科生。

本科生堪称学校的“门面”,那些有着出色社团经历、出国交流、发表SCI文章、成绩优异且在重点单位或知名企业实习过的本科生,往往成为学校宣传的重点。

但这些更多只是外在的“包装”,本科生的这些经历不过是给自己增添光彩的点缀,毕竟学校才是资源的供给方。

而博士生则是学校的“内核”。学校的排名、学科水平以及学术成果的多寡,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博士生的努力。

学校的老师主要负责资源调配和收支管理,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力是博士生,那些能够独立完成并发表论文的老师除外。

一所学校若能发表大量高水平论文且引用量高,就能直接体现在大学排名等指标上。

博士生就如同学校的“半个雇员”,导师需要给他们发放相应报酬。

可曾见过学校给本科生发工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衡量一所大学的实力,核心在于该学校的学科水平。

在这方面,本科生更多扮演着接收者的角色,并非直接的贡献者。

就科研产出而言,本科生大概率比不上硕士和博士。

本科生发表一篇SCI论文,会觉得很棒。

但博士生发表一篇SCI论文,可能只是避免在组会上被批评,因为这本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对于本科生是锦上添花之事,对博士生却是关乎生计的重要之事。

很多人在从本科到研究生尤其是读博阶段过渡时,若未能及时转换角色,仍以本科生的思维等着导师或师兄提供课题和思路,还指望他人帮忙干活,就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受挫。

尤其是在当前的博士申请体系中,连传统的考试环节都省去了,只需导师的一句话便能决定录取与否。

这种现象导致985高校内,许多经济条件优越的博士生导师不愿浪费宝贵的招生名额,于是吸纳了许多背景各异的硕士毕业生。

若深入探究他们的本科背景,会发现其中不乏专升本或三本出身的学生。

他们想要考取学校的硕士研究生都极为困难,更不用说考本科了。

而博士后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甚至在某些学校已不再被视作校友。

许多学校在定义校友时,往往仅将本科生纳入考虑范围,对于硕士和博士则需另眼相看。

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工程博士项目,吸引了众多年龄稍长的企业高管加入。

他们中的许多人多年前可能只有专科或本科学历,随后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了硕士学位,如今又来攻读工程博士学位。

其中很多人并无工科背景,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而来。

他们却能带来巨额的项目资金,通常每人至少300万元起步。

对于那些希望在职读博且不愿脱产的人来说,这几乎是唯一的途径。

如果一个人决心追求高学历,持续深造直至博士可能会更加顺畅。

一旦中途中断,再想继续学业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说实话,最终学历不过一张纸而已,它并不能代表什么,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34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