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被取消后,教育界是否会河清海晏?
与其削减教师编制,不如精简一些行政人员。
这样或许能大幅提高教育质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在全球范围内,所有领域的顶尖资源都是稀缺且昂贵的,包括美女、豪宅、名医和名师。
取消编制将导致教育的极端市场化。
普通学校和学生将无法接触到任何名师。
贵族学校会聘请最好的老师,为全省拔尖的学生提供世界级的教学硬件、大师讲座和研学旅游,从而将社会顶层与底层人民彻底隔离开来。
到那时,不要说寒门出状元了,普通人家连考上一本都变得困难。

每天一进校门就要面对业务水平差劲还整天抱怨“生源不行”、“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的老师,以及只知道玩游戏、泡妞、抽烟喝酒的同学。
想补习吧,家教课时费1000起步,买个学习机不开高价会员都没法让名师张嘴。
编制是一个保障网,至少能稳定目前公立学校的师资。
如果要取消编制,就必须先想出解决后续蝴蝶效应的方法。
就目前来讲,大部分愿意待在偏远乡镇教书的老师图什么?
难道是图那落后的生活条件?还是只够吃饱的那点工资?或者是农村空气清新?
不就是因为有编制、稳定,等到以后退休日子能过得安稳舒坦吗?
如果连编制都没了,还有什么能够支撑他们在那待下去?
试问哪个年轻人愿意去做待遇不高、生活条件差的临时工?
同样是没编制,但凡能力稍微好点的教师都会争先恐后地去城里,那农村里怎么办呢?
只能在当前的低门槛上再降低门槛了。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取消编制最大的难题在于学校的性质和教师的身份都发生了改变。
几年前大学老师取消编制是因为大学生的三观已经形成,各种操作的空间有限。
幼儿园的孩子太小,编制取消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关键在于小学和初中阶段。你难道没有看到连医保都要在学校缴纳吗?
疫苗都要在学校注射?如果教师没有编制,谁来处理这些琐事?
如何实施思想教育?如何保证人心稳定?
实际上,教师扮演着类似于公务员的角色。
从经济层面来看,取消编制推向市场化会导致两极分化,服务的对等性会彻底改变。
名师的价值会上升,服务于权贵和大资本家。
高级教师服务于中等公务阶层和小资阶层。
中级教师服务于低等公务阶层和中产阶层。
而基层教师则服务于工薪阶层、打工者和农民。

底层人偶尔能接触到中级教师的部分服务,低等公务阶层和中产能偶尔接触到高级教师的服务,以此类推。
实际上现在已经是这种情况了,但是编制的问题使得这种做法不能被公开讨论,缺乏合规性和合理性的支持。
有编制就必须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并且在编制内真正能专注于教育的人往往没有前途,只有走行政路线、参与项目教研获得经费或到处参加活动与竞赛积累名声才有出路。
取消编制后,那些真正专心于教育的老师的身价会上升,被层层提拔,因此可以说教师编制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最大化。
编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教育行政化等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中小学的管理层还是底层人的权益,都不应取消编制。
对于幼儿园和大学来说,取消编制没有问题,高中也可以尝试取消。
底层人通常最强烈地呼吁取消编制,这是因为他们通过教育上升最难,而且他们长期受到教育的束缚。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一旦取消编制,他们的上升通道将被完全关闭,几乎没有机会。
不过他们也不会在意,虽然存在上升通道但如今已经越来越狭窄。
底层人苦于教育的束缚,只能将愤怒发泄到编制问题上,甚至有人提议取消教师寒暑假,这是无济于事的,就像孩子被家长揍后折一根家长的棍子泄愤一样,根本问题还是在家长身上。
而底层人的诉求往往会在适当的时候被上层管理者用作管理工具、舆论工具,他们利用这个工具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操作,然后美其名曰满足诉求。
也就是说,是否取消编制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就像课后服务一样,家长们要求就提供,但家长们会发现这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效果,只是从一个困境跳入另一个困境。

公办学校可能会逐渐演变成类似民工子弟学校的机构。
私立学校将会崛起。教育之所以能相对公平,是因为有编制老师的保障。
几乎所有公办教师都是通过激烈竞争才获得的职位,即便是定向师范生,也是成绩优异的人才,这确保了公办学校的师资水平。
若取消编制制度,大家将失去争取的动力,公办院校又怎能吸引优秀人才呢?
学生将成为贫富差距的受害者。
上一代人积累的财富会尽其所能地惠及下一代,教育资源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能够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环境氛围、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甚至可能超过天赋的重要性。
私立学校必将以高薪吸引优秀教师,提升入学门槛,使一部分富有家庭的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教育的公平性将不复存在。
教师群体将面临两极分化的局面,而取消教师编制的初衷在于遏制部分教师在获得编制后的懈怠与懒散行为。
一旦这一政策真正落地实施,那些原本就倾向于“躺平”的教师可能会更加消极怠工,因为他们觉得没有编制的束缚,所得收入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不成正比,于是产生“这老师不当也罢”的念头,进而导致一部分教师选择离开教育行业。
而另一部分教师或许会出于情怀继续坚守岗位,但迫于生活压力,他们不得不陷入内卷的漩涡。
与之相伴的是考核制度的革新,学生成绩将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这促使教师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助力学生学习,同时也是为了自身能获取更高的绩效。
从这个角度看,取消编制对推动教师的自我成长是有一定益处的。
教育成果的评价标准难以界定,不过从福利待遇的角度来看,取消编制至少能使得人们对教师编制的追逐热度降温,他们会将目光投向其他行业,这势必会造成部分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才流失,进而使学生失去一批优秀的教育引导者,最终引发教育结果如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每一项涉及教育的政策、每一位教师的去留都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倘若要改革教师行业,让教育切实为国家发展助力,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对于教师而言,目前私立中小学的优势在于工资高于公立学校,而其劣势则体现在缺乏公立学校的编制保障。
若公办中小学教师的编制不复存在,那么公立与私立学校教师之间的差异便仅剩工资水平一项。
那些优秀的教师是否还会坚守在无编制且薪资较低的公立学校呢?
这样一来,贫富差距导致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将愈发明显。
取消教师编制后,教师的聘用形式将更为灵活。
然而,“灵活”虽看似积极,却可能引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一旦实行聘用制,教师聘用将更加市场化。
学校财政宽裕时或许能扩招,而财政紧张时则可能裁员。
正是这种灵活性,可能对教师队伍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学生也需不断适应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教学质量因此可能大受影响。
私立学校能够吸纳最优秀的骨干教师,但公立体系内仍有众多初出茅庐、勤奋尽责的年轻教师,以及不愿在私立学校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希望在公立学校轻松度日直至退休的中老年教师。
对于私立学校而言,编制的取消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它们在招募优秀人才时的成本将大幅降低,不再受到原有编制的束缚与限制。
而年轻教师们也多了一条可行的职业路径。
先在公立学校积累经验、享受生活,待时机成熟,再转投私立学校以获取更高的收入。
这样的变化可能导致一个局面。
若孩子们想要接受优质的资源和教育,他们可能不得不选择私立学校。
这样看来,似乎只有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会受到影响,形成了一个贫富差距更为明显的教育环境。

不论在乡村还是城市,确立教师岗位的尊贵地位与形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参与高考,从而改变自身命运,这是国家所做出的最大努力。
那些日复一日鼓吹取消教师编制制度的人,要么是社会上层的精英人士,要么就是盲目跟风、缺乏思考的无知者。
这些精英们迫切希望废除公立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的私有化进程。
他们企图将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优质教育资源都吸引到私立学校,而高昂的学费门槛则会将普通家庭的孩子拒之门外,由此实现对教育晋升途径的垄断。
社会阶级将陷入固化状态,形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局面。
精英阶层得以世代传承其优越地位,而平民百姓则只能世世代代接受平庸的命运。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利益为重[呲牙笑]人数不够用什么充够?前题是钱!没钱不能教[点赞]没钱不生了又怎样?
如果教师没有编制,那师范学校肯定没人报读,在职人员也会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