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是否真的有挂科指标?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凡尔赛百态 2025-03-01 02:56:41

“挂科任务”这一表述本身便缺乏学术性。

此类任务多见于机关单位与高校之中,其含义在于卷面难度需具备区分度,使学生的得分大致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即高分与低分者应占少数,而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应占多数,如此才符合试卷设置的标准。

少量挂科者的存在,能使高分学生的成绩更为突出,为他们提供参照。

若没有挂科任务,不及格者便会沦为大数据中的陪衬。

仅从利益角度分析,老师挂科对学生毫无益处。

学生补考后,老师需批阅额外试卷。

有人误认为老师还需另出试卷,实则不然。

课程结束时,老师已备好A卷(正考)与B卷(补考)。

但补考确实加重了阅卷负担,尤其当补考人数众多时。

而负责考试与补考的阅卷老师,并不会因此获得更多报酬。

阅卷本就是课程任务之一,收入按课时计算,通常每课时五六十元,学校资金充裕时可能达到一百多。

老师挂科并非出于增加阅卷费用等教学任务考虑。

老师总是尽量让学生通过,其他老师大概也如此。

这导致成绩分布常不符合正态分布,出现异常情况,比如平时成绩近满分,期末却仅三四十分。

教育部曾抽查并质疑:为何这类学生平时成绩如此之高?

多数老师并无恶意对待学生之心。

在教学生涯中,老师会遇到各种棘手学生,有时挂科确实应多从自身找原因。

也不能完全排除存在极少数行为怪异的老师。

学生保研和就业都离不开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为确保学生的升学与就业之路顺畅无阻,老师往往会选择放宽标准。

这已成为国内高校间不成文的惯例,其合理性暂且不论,但鉴于此风盛行,其他学校纷纷效仿,也不得不随之调整,以免学生处于不利地位。

许多老师乐于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成绩,以此赢得他们的喜爱。

这样的老师自然更受学生欢迎,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他们的课程。

若学生成绩不佳,便需面临补考或重修的问题。

这不仅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也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麻烦。

学校要求老师给分要有差别,不允许全班同学都获得高分,但绝不会要求老师按照一定比例挂学生。

学校的要求是“学生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即高分和低分的学生相对较少,中间分数段的学生较多,用图形表示就像一个枣核。

因为只有这种成绩分布才符合教学规律。

低分并不等同于挂科,只是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分数较低而已。

如果全班没有挂科的情况发生,这说明老师的教学效果好,充分照顾了每一位学生,这是值得鼓励的做法。

至于所谓的“大面积挂科”,也就是一个班级中有很多学生挂科,在很多学校被视为教学事故,会追究任课老师的责任。

在学校层面,一般不会设置挂科率或挂科任务。

有些教师为了标新立异,自行设定挂科率,纯粹是为了给学生带来压力,扰乱学生的心态。

一旦挂科,学生就需要安排时间进行补考,老师也需要重新设计试卷、监考以及批改试卷。

而补考不通过的学生,则需要重修,教务处还需安排后续的处理事宜。

对学生而言,有挂科记录短期内会影响评优评先和奖学金的申请,长期来看则可能影响入党、保研、考研甚至留学和找工作的机会。

对于老师来说,如果他们所教的科目偶尔有一两个人挂科可能无关紧要,但如果挂科人数过多,学校自然会对此警觉,并约谈相关老师了解情况。

过高的挂科率会被认定为教学事故,并与教学质量评价等挂钩,影响老师的绩效和评优评先。

对老师和学生来说,取得好成绩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除非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严重矛盾或其他问题,否则老师通常会在期末让大部分学生及格。

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挂科都没有任何好处。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