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两天,21个国家86位跨国企业的代表来到了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这其中不乏苹果CEO库克、西门子CEO博乐仁、辉瑞、高通、宝马这些各行各业的顶级企业掌门人。
最绝的还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对着镜头就是一句:“中国虽非故土,却亲似家园。”

这些掌门人愿意来到中国,不管是出于品牌影响力,还是为了中国市场,其实都在表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日益崛起的紧迫感。
当然,在这些人的身影里,让我们感到特别意外的,是一个不太可能出现的人。
谁呢?
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
02从韩社联的追踪报道来看,李在镕不仅专门去见了小米雷军,希望在智能手机、半导体领域保持紧密合作,还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深圳参观比亚迪,专门跟王传福讨论车载电子配件的合作。

老实讲,这确实让人诧异。
三星在韩国的财阀地位就不多谈了,其实,三星作为全球电子和芯片的主要供应商,地位也确实很高。
像雷军在小米十周年传记《一往无前》中就披露过,在2014年,由于小米供应链团队与三星半导体高层发生矛盾,导致三星的AMOLED屏幕对小米断供。
这对当时冲击高端市场的小米Note系列造成了严重影响,雷军不得不亲自前往韩国三星道歉。
这就是当年的三星,它不光自己下场卖手机,还可以当供应链的裁判,说卡脖子就卡脖子,包括对中国市场,三星也没怎么上心。
在2013年,三星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份额一度接近3成,结果2016年三星著名的爆炸门事件发生后,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约谈,三星连中国市场的手机都没打算召回。
后续干脆以默认的态度,逐步退出中国手机市场,现在占比连1%都没有。
当然,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中国市场,三星仍然是全球手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

但现在就轮到了三星开始怀念起中国的时候。
当初的雷军可能想见李在镕一面都难,但这个财阀的最高领导者今天却放低姿态地来到中国,拜访小米、比亚迪,主动跟下游客户加强联系,恳求合作。
当然,这个故事虽然很爽,但是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深层原因让三星转变了态度?

在上个月,根据韩联社的报道,三星集中了整个集团2000多名高管训话,当场放出了两位已故创始人李秉喆和李健熙的经营哲学。
这两位在三星拥有非常崇高的声望,而把父亲和爷爷搬出来之后,李在镕直接斥责了在场所有高管,表态很明确:
“三星正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管理层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面对AI时代的挑战,重要的不是危机形势,而是我们应对危机的态度,即使牺牲眼前的利润,也要为未来投资,必须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

话不仅讲的没有余地,在3月19号,三星官网公布消息,负责三星设备解决方案(DS)部门和存储芯片业务的负责人,全永铉,被提拔到了三星电子的联席CEO。
我们对他做了一点研究,全永铉是技术派,在三星内部以直面问题著称,他强调数据驱动决策,批评了三星的隐瞒文化,要求团队公开讨论问题、消除沟通壁垒,把多余部门合并。
甚至在2024年8月的内部信中,他直接说三星芯片业务的盈利,依赖的是市场周期,跟自身竞争力没关系,三星芯片缺少根本性竞争力。
干的是得罪人的事,说的也都是得罪人的话,但全永铉依然成为了整个三星电子的CEO,这也标志着三星正在进行两大转型。
一方面是CEO直接领导制的垂直管理开始实施,部门壁垒被破除,存储器业务与半导体直接向CEO负责,也就是说技术团队不是放在每个业务部门里各自为战,而是成为中台。
另一方面,管理层新增了技术出身的专家,三星向着“技术导向型”的治理模式转型。
其实,从财报上看,几乎看不出三星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

2024年,三星电子营收300.8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1.49万亿),同比增长16.2%,营业利润暴涨398%,净利润34.45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1705亿),同比增长122.5%,毛利率也从30.34%上升到38%。
从核心财务指标来看,三星明明取得了非常高的增长,看上去势头正好,怎么就生死存亡,向死而生了?

其实,把三星的核心业务做拆分,就会发现,三星的业务还真是跟着市场周期走。

比如说占比58%的DX(消费电子)部门,收入只微增了3.3%,还是因为高端电视和折叠屏手机的推动。
但是,三星电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从2023年的30.1%降到了2024年的28.3%,智能手机的占有率也从19.7%降到了18.3%。
占比9.7%的SDC(显示面板)部门,收入同比下降了5.9%,特别是在国内市场,京东方、维信诺这些国内厂商迅速崛起,三星这个显示面板领域的绝对霸主正在被动摇。
代表着新兴业务的Harman(汽车电子)部门,收入也略降了0.8%,数字座舱的市场占有率从16.5%降到12.5%。

真正拉高三星增长的主要是靠DS(半导体)部门,收入增长了66.8%,但是,这样的增长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芯片,特别是内存价格的回升。
在2022年,半导体因为疫情和全球供应链受阻进入周期顶峰,三星光是一个半导体部门的营收就达到了166.92万亿韩元,净利润30.23万亿韩元,创下历史峰值。
转眼间到了2023年,因为周期和库存,半导体迅速下行,三星半导体业务巨亏14.88万亿韩元,导致全年净利润同比暴跌73%,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最低。
到了2024年,芯片价格终于有所回升,三星也就顺利回升。
但是,像三星占据主导地位的存储芯片占有率,从42.2%降到了41.5%。
而且,三星明明拥有全球最完整的AI芯片(Exynos)、存储(HBM)、终端(手机/家电)链条,不仅没有搞出自己的AI模型,甚至在备受关注的AI芯片上,三星没有获得英伟达的认证,导致高带宽存储器(HBM)的市场份额减少。
所以,在看上去无限光辉的财报背后,是三星传统的优势领域被中国企业不断反攻,手机有华为、小米,电视有TCL、海信,屏幕有京东方、存储有长江存储,芯片代工还要面对台积电。

而在新兴领域,三星没能快速反应,拥有顶级食材,却不会做菜,错失AI芯片的最好窗口。
这也是为什么李在镕会形容三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因为当年的三星就是用着类似的方式逆袭了日本尔必达,逐步确立了自己在各个领域的地位。
今天的三星就像站在一个科技发展的十字路口。
他也许能用HBM芯片锁定AI硬件霸权,通过汽车电子切入智能出行市场,铸造“AI时代的三星帝国”。

也许,他会继续被中国企业奋起直追,甚至在中美技术的铁幕中,割裂供应链和客户链,最终沦为商学院教科书里的“创新失败案例”。
这一切都有可能,李在镕已经用决绝的态度开始推动三星的转变,财阀里可能会出坏人,但三星这三代经营者确实没有一个庸人。(李在镕一度在看守所硬扛阑尾炎发炎直到昏迷,为此赢得韩国舆论同情,顺利出狱)
但这也在告诉我们,在AI时代的变革期和动荡期,没有哪一家企业是安全的,但同样,没有哪家企业是不能参与竞争的。
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含金量正在越来越高,能在中国市场竞争活下来的企业,我们绝对有资格进入全球舞台参与竞争,把高价值领域的市场逐步掌握在手里。
三星敢向死而生,那我们谁不可以在生死存亡中穿越火线,赢得更大的市场呢?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