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致股东信,都是企业家、投资者的学习范本。
60多年时间复利增长19.9%,这是前无古人的投资业绩,巴菲特1962年开始买入伯克希尔,当时股价是7.5美元,昨晚上涨到75万美元/股,我们一起见证10万倍的涨幅。
作为投资者,当然要研究学习巴菲特,作为企业家,也要学习巴菲特吗?

巴菲特作为投资界的大神,不像西蒙斯只是专注股价波动的量化投资派,而是企业研究派。
巴菲特在股东信中,不只是对自己投资的业绩进行复盘,还会对投资的企业以及行业进行分析。
而且,对企业家和投资者来说,每一封巴菲特致股东信都非常珍贵,毕竟谁也不知道95岁的老爷子还能写多久的股东信了。
我经常说:复盘思考的深度,决定你成长的速度!
在这15页7000多字的信中,我梳理了几个核心要点。
1、长期主义验证,2024年伯克希尔市值增长25.5%(标普是25%),延续60多年19.9%年化收益的神话。
2、接班过渡加速:接班人格雷格已经主导GEICO保险公司的改革,巴菲特自己减少大量的工作安排。
3、日本投资战略升级,五大商社持仓浮盈70%(成本138亿/市值235亿美元)
因为我长期研究巴菲特,在今年的股东信当中,我发现了一个没多少人注意,但藏着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巴菲特花了很长篇幅谈论日本商社五大公司,但非常奇怪的是,苹果公司的名字,仅仅在股东信里面出现了一次,而且只是一带而过。

对于自己的重仓股来说,这是非常不正常、甚至说是超级异常的情况。
这是不是巴菲特不愿意评价苹果公司呢?
对于投资界、企业界有巨大影响力的人,重要但是不能说的,往往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在历史上,对于自己的重仓股,以往只是对出现大量信用卡欺诈的富国银行,才被巴菲特和芒格点名批评,然后清仓。
我参加过三次线下、五次线上巴菲特股东会,长期持有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十几年,做了投资30多年,也是手机智能产品重度使用者,我试图从巴菲特角度和大家剖析,虽然不一定全面,至少给我们投资者和企业家一个思考角度:
为什么大手笔减持2/3、1000多亿美元的苹果公司股票?对于苹果公司,巴菲特真实的态度是什么?苹果公司的护城河是不是决口?
结合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看看我们的行业、企业有没有护城河?为什么会干的这么累?
02
用钱投票就是最真实的态度
从2023四季度开始,巴菲特就逐步减持苹果公司的股票,从8.95亿股减持到2024年四季度的3亿股,当然,苹果仍然是目前巴菲特的重仓股。
为什么巴菲特要减持苹果公司呢?

我们的分享和思考,首先要定义分析框架,也就是结构化、系统化思考问题。
信息时代最珍贵的就是注意力和精力,我们花时间看文章、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大师的思维模式迁移,学以致用。
那么,关键就是要从案例、故事中萃取出模型,去掉个性化,找到可复制、可迁移的共性思维模型。
从投资角度来看,这就是两个关键问题:买和卖。
更进一步思考,分析框架就是3+3+1的问题。
第一个3,买的三个问题:
1、买什么?
2、什么价格买?
3、买多少?
第二个3,卖的三个问题:
1、卖什么?
2、什么价格卖?
3、卖多少?
第三个1,就是“三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每个投资人、企业家,对这个六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不同流派的投资系统,类似巴菲特、索罗斯、桥水基金达利欧、DeepSeek梁文峰偶像西蒙斯,他们不同的三观就有不同的投资流派系统,今天是我用十几年时间研究、梳理巴菲特投资成功经验的框架,也是我自己投资中使用的投资系统。

在买什么方面,有两个角度,就是财务定量分析、企业定性分析。
首先看财务上的定量分析,就是十年净资产收益率ROE>20%。
从2015年开始,苹果公司就才达到了这个标准,因此2016年大手笔买入苹果公司股票。四年前我就分享过《为什么巴菲特买翔一样的库克,而不摘神一样的乔布斯苹果?》
接着看企业定性分析,巴菲特有著名的护城河理论,指的是企业拥有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类似于城堡周围的护城河,保护企业免受竞争侵蚀。
巴菲特多次提到这个概念,强调长期投资的关键就是找到有宽广护城河的企业。

巴菲特定义这些优秀企业的护城河有四个标准。
1. 无形资产护城河。
其中有品牌溢价:例如可口可乐,全球品牌价值超930亿美元,产品定价比同类高15-20%。
专利壁垒:例如强生,拥有4.3万项有效专利,新药平均独占期达12.5年。
特许经营权:例如穆迪,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垄断90%市场份额。
2. 转换成本护城河。
其中有学习成本:例如Adobe Photoshop,专业设计师转换到其他软件需要300+小时培训。
数据迁移成本:例如Salesforce,企业客户迁移CRM系统平均花费150万美元。
系统集成成本:例如甲骨文数据库,与ERP系统深度绑定,替换成本超5000万美元。
3. 网络效应护城河。
其中有直接网络效应:例如微信,有12.8亿MAU形成社交关系链壁垒。
双边网络效应:例如Visa,连接2.1亿商户与38亿持卡人。
数据网络效应:例如谷歌搜索,每天处理85亿次查询。
4. 成本优势护城河。
其中有规模效应:例如亚马逊云服务,服务器利用率达65%,单位计算成本比竞争者低40%。
流程优势:例如西南航空,38分钟航班周转时间,比同行快50%。
区位优势:例如海螺水泥,石灰石矿山距离工厂平均15公里。

03
理解了这个护城河理论的分析框架,我们来时光倒流,分析2016年巴菲特买入苹果公司的原因。
1、品牌护城河的质变。
在硬件溢价权上,2016年iPhone毛利率达到43.9%,远超三星的32.1%和华为的18.7%,证明定价权已经超越普通电子消费品,接近奢侈品牌属性。
在文化符号价值上:苹果连续8年成为全球品牌价值榜单第一(Interbrand数据),形成类似1988年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的"心智垄断"。
2、转换成本护城河的构建。
在数据沉淀壁垒上:2016年iCloud存储用户数据超10EB,迁移成本相当于重建数字人生,摩根士丹利调研,苹果用户的迁移成本是安卓用户的4.7倍。
在服务捆绑策略:Apple Music上线18个月,订阅用户突破2000万,与硬件形成协同效应,同时,苹果ID、游戏ID、视频账户在别的平台不通用。

3、网络效应护城河的扎实。
在硬件-软件的生态闭环上,苹果构建了直接网络效应。
每个iOS用户平均持有3.2个苹果设备(Mac/iPad/Apple Watch),我从2016年深度使用过苹果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系列产品,感受很深,苹果的设备协同增强用户粘性,生态锁定效应,
在开发者生态上:App Store年收入超280亿美元,开发者分成机制创造粘性闭环,同时苹果对“应用内支付”抽取30%的苹果税,年收入超850亿美元。
在用户规模的数据网络效应上,Face ID通过10亿+用户生物特征数据迭代,识别错误率低至1/100万,形成数据驱动的竞争壁垒。
4、成本优势护城河的升级。
在供应链控制力上:通过富士康、立讯精密等1474家供应商的"金字塔管理",实现关键零部件成本比竞争对手低12-15%。
在资本支出效率上:苹果2016年每1美元研发投入产生4.3美元营收,是行业平均值的2.1倍。
在现金储备威慑上:苹果拥有2370亿美元现金及投资,具备瞬间收购任何技术威胁的能力。
通过分析框架的系统梳理,我们就可以清晰的找到巴菲特重仓苹果的逻辑和关键指标,同样,这些也是我们经营和投资企业当中的关键指标。
04
那么,在2023年Q4开始,巴菲特持续卖出苹果股票,也就意味着原来买入的理由不存在了。我总结有三个原因:
1、优秀的企业不再优秀;
2、价值被严重高估;
3、发现更加优秀的企业

可以说巴菲特2023年减持苹果,重现2003年减持迪士尼的决策逻辑,我们依旧从护城河的框架,来看苹果公司的变化。
1、品牌护城河的侵蚀。
苹果在文化代际上出现了断层:2024年Counterpoint数据显示,Z世代消费者选择华为/小米的比例达到37%,动摇苹果的品牌传承根基。
在ESG上,苹果出现负面溢价,欧盟《数字市场法案》罚款风险达到了年营收10%,削弱苹果的品牌美誉度。
2、转换成本护城河的瓦解。
苹果出现了跨平台解耦:微软Teams/谷歌Workspace实现iOS-Android无缝协作,设备绑定价值下降32%,2024年小米手机系统,也推出兼容苹果的产品。
在云服务上也出现了替代方案:谷歌和微软提供了更廉价的数据迁移方案,iCloud存储用户年流失率升高到了8.7%。
苹果还面对着监管的加强:欧盟要求苹果允许侧载应用,App Store独占性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86%降到了2024年的61%。
3、成本优势护城河的退化。
在供应链上,苹果面对成本的重构:2024年伯恩斯坦报告数据显示,中美科技脱钩,使得苹果零部件采购成本增加19%。
在研发效率,苹果也在下滑:每1美元研发投入产出降到了2.8美元,落后于特斯拉的3.6美元和英伟达的5.1美元。
同时,苹果现金储备缩水:因为大规模回购,苹果净现金从2016年的1630亿美元转为120亿美元。也就是十年前回购推动股价上涨的动力消失了。

4、网络效应的基础在缩减。
这就不得不提到苹果被人诟病的创新势能衰减:iPhone硬件迭代边际效用递减,用户换机周期从2016年的2.1年,延长到了4.1年。我从过去十年用户换机周期数据来看。2015-2019年:换机周期约2-3年,主要受益于硬件创新,比如iPhone 6大屏、Face ID等。
2020-2021年:受疫情影响,换机周期延长至3.5-3.8年。
2022-2024年:硬件创新乏力叠加经济下行,周期进一步拉长至4.1年
同时,以腾讯为首的中国公司开始挑战苹果税,虽然目前还没有结论,但这是一个趋势,从30%向美国12%~27%和欧洲10%-17%靠拢。
在销量方面,苹果也在下滑,尽管2024年中国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增长4%,但苹果销量却减少近900万部,中国市场iPhone出货量同比减少17%,销量降到4290万部,同期华为出货量增长37%,达到了4600万部。
当然,苹果的软硬件生态护城河也在面临AI技术的颠覆风险。尤其是AI大模型的需求方面,苹果在大模型上掉队,目前在美国,苹果集成了ChatGPT,在中国是集成阿里、百度等大模型。
苹果系列产品不可替代和硬件的依赖度在下降,尤其是DeepSeek大模型对硬件需求下降之后,中国的中低端手机都可以很好使用AI。

除了苹果公司四大护城河受到了冲击之外,我分析巴菲特卖出苹果公司股票,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1、担心美国政府将所得税从20%提升到28%,增加以后卖出苹果公司潜在的税收,经过计算,提早卖出股票,可能减少约百亿美元的税收。
2、苹果公司估值过高。我们做个估值对比,2024年苹果PE从25倍飙升至40倍,同期伯克希尔控股企业平均PE仅14倍,这就形成了显著的估值差。巴菲特在2024年股东信中强调过,"当市值远超业务重置成本的时候,要果断退出"。
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大手笔减持苹果公司股票是理所当然的投资行为。

05
从巴菲特买入和减持2/3苹果公司股票中,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看好企业、股票的护城河理论定性分析和财务、估值的定量分析思维。
我通过分析框架思维,做了系统的梳理,正如我每篇文章开头所说:以投资人格局看企业、从企业家角度选投资,也真诚希望每个企业家和投资者都能学以致用。
投资者和企业家们,可以参考巴菲特财务定量、经营定性的思维,对比分析一下自己的企业和投资,我做了表格供大家下载打印,和团队一起讨论企业的护城河。

巴菲特作为跨时代的投资家,从过去的消费时代、科技时代,走到了AI时代,我想起25年前,巴菲特在太阳谷的演讲。
当年真是网络股盛行的时代,巴菲特坚守自己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消费股,以及运通、富国银行的金融股,并没有去追逐网络股,而索罗斯的接班人德拉肯米勒追高,网络股大跌导致亏损,最终离开量子基金。
对比2000年巴菲特,今天会不会重演AI泡沫?

复盘思考的深度,决定你成长的速度!
那么,我们现在正处于2025年的AI浪潮中,苹果公司护城河受到冲击,你公司护城河有没有因此也受到冲击?我们是否也不能错过AI时代呢?
下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巴菲特为什么买入日本五大商社,还准备持续加码?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