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为什么不高兴?

喜欢侯历史 2024-12-15 18:14:42

月下的荷塘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首次发表于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文章开宗明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我在高中阶段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实际上,是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

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在其《忆佩弦》一文中指出“1927年,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朱自清和夫人陈竹隐

我以为:奥秘就在这篇文章的末尾-------1927年7月。

1927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时节?

一、北洋军阀统治下四分五裂的中国

1912年4月,袁世凯窃取了民国政权,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后,李烈钧首倡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1915年蔡锷发动护国战争,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最后病死。北洋军阀分为直系、奉系、皖系,然后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开始了军阀混战。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闹哄哄混乱不止。

作为一位有正义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对此情此一定是痛恨不休的。

北洋军阀头目

二、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北伐战争让朱自清看到了国家统一民生上轨道的希望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广州革命政府召开了北伐誓师大会,9月北伐正式开始。

8月份,北伐军接连取得汀泗桥、贺胜桥两场战役的胜利,10月份基本消灭了吴佩孚的军队。9月冯玉祥国民军在五原誓师,全军加入国民党,出兵陕西河南。山西的阎锡山则同意在太原成立国共合作的山西省党部,首鼠两端。11月起,北伐军开始进攻孙传芳部连战皆捷,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安庆、南京、上海。

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北伐军从广州打到武汉、上海、南京,打垮两大军阀,歼敌数十万,一场规模空前广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这样的情景,是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高兴,都会喜悦。

三、1927年国民党内部派系对立导致宁汉分裂,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给一片光明的中国未来蒙上了阴影

1926年11月,鲍罗廷、徐谦、宋子文、孙科、宋庆龄等自广州启程北上武汉,筹备迁都。12月10日,鲍罗廷等人到达武昌后,根据鲍的建议,决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未迁到武昌开会之前,由在武昌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组织临时联席会议,执行最高职权,并推徐谦为主席。

当中常会代理主席张静江、国民政府代理主席谭延闿等北迁人员到达南昌后,蒋介石于1927年1月3日召集中央政治会议第六次临时会议,决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暂驻南昌。

蒋介石的行为招来武汉方面党政要员的一致反对,1927年1月,蒋介石在武汉解释时又与鲍罗廷发生冲突。3月份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武汉方面极力限制蒋介石的权力。

唐生智改换门庭加入国民党后意气洋洋,准备取蒋介石而代之

3月下旬,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军在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配合下进入了上海,4月12日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并于18日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汉方)与南京国民政府(宁方)之间不仅嘴炮论战不休,而且汉方唐生智的军队也和蒋军公然对垒,大战一触即发。

面对此情此景,身居象牙之塔的朱自清怎么能不慨叹连连?既灰心又失望?

四、作为奉系军阀统治下的北平清华园的大学教师朱自清,官身不自由,说话很谨慎

当时的北平,毕竟还在北洋奉系军阀的统治之下,4月6日共产党的北方领导人李大钊被捕,4月28日张作霖接到蒋介石的通知后下令,在北平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用西欧进口的绞刑机,将李大钊等20人残忍杀害。

当时的朱自清只是一个旧民主主义的文人,虽然爱国但远离政治,所以他说: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面对北伐战争的突然停止和同室操戈的危险,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压抑,朱自清心里不可能没有感触。只是他不能多说。

梁园虽好,不是他乡人久居之所!荷塘花香,又岂能让朱自清赏心悦目?

嗜酒的,借酒浇愁。像朱自清,只好出去散散心,排遣排遣内心的苦闷与孤独,所以,文章表现出来的只能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在那种环境里,陶醉于荷塘里的荷花、荷叶、荷香,沉醉于皎洁的月光,岂非全无心肝?

后面发生的事情,他怎么知道呢?他又不是刘伯温。

直到1927年9月宁汉合流,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才再次提到刻期北伐。4月7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组织了二次北伐。

5月30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命令部队北撤,6月3日张作霖退出北平,4日即发生了皇姑屯事件,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易帜。旧中国才完成了表面上的一统。

只是,1927年7月写作《荷塘月色》的朱自清是不清楚这一切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