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NOA从导入期进入规模普及期,底层的车载高精定位赛道,也在同步发生一些变化。
这其中,一方面包括各玩家在IMU(此前国外依赖度高)、GNSS、RTK等能力的进阶;另一方面,也包括规模普及期,价格竞争要素被强化,产品形态摇摆(比如P-BOX、GNSS与IMU集成域控,还是外挂IMU盒子),抢单风险高居。
数据端,2024年一季度,NOA前装标配渗透率已经达到5.21%(作为对比,2022年、2023年同期分别为1.10%、2.03%)。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此前预测,2024年全年渗透率将达到10%,正式进入快速增长期的拐点。
攻坚10-25万车型市场,是目前产业的重点。尤其在当前3%整车成本的低定价逻辑下(对应可用阶段),极致性价比,不仅是对整个智驾系统的要求,也是车载高精定位的要求。
逐一来看,IMU赛道,自主头部玩家正迎来重要节点。
「自己做MEMS惯性导航芯片是我们必然的选项,我们从成立之初就开始做布局研发,GST80是我们今年公布的最新一代的MEMS芯片,它也是基于我们多年的芯片自研和量产交付的经验结晶。」作为国内车载高精定位头部玩家,导远科技方面称。
具体来看,导远新一代MEMS惯性导航芯片GST80,近期在北京车展和海外智驾展会上公开亮相。「它为国内第一款可编程化的用于导航定位的IMU芯片,也是业内第一款」,导远科技参与该款芯片研发的相关工程师表示。
事实上,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此前的调研,2018 年前后国内车载高精度定位赛道开启(IMU精度需求高于普通消费电子,低于军工、航天,为相对新兴场景),虽然国内市场端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不过底层IMU芯片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由于国外 IMU 芯片厂商在陀螺仪、加速度计等元器件领域的积淀,此前国内车载高精定位的 IMU 芯片多采用村田的 SCHA634,以及ST 的ASM330LHHB、博世的SMI240、TDK的IAM-20685 等。
一般而言,从整机系统,到模组,再到芯片,不同层级的自研程度,意味着自主产业链不同层级的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周期,这有时也意味着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
GST80的推出,意味国内车载高精定位产业链,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产品层面,GST80集3轴陀螺仪、3轴加速度计、MCU、RAM、eFLASH、SPI和UART(LIN)等微机械敏感结构、微机械执行结构、信号控制电路、微处理器、多种接口于一体,「相当于一个微型系统,是MEMS芯片传感和运算一体化的里程碑」。
对于GST80的亮点,上述导远科技工程师表示,其一,GST80将MCU内置,实现成本优化;其二,性能优化,比如零偏不稳定性指标提升了2-3倍;其三,具备ASIL-B(D)功能安全等级;其四,在封装等层面技术更新,采用低应力封装技术及温度补偿技术,可靠性、稳定性、散热均更好。
「它主要给我们带来三方面的优势,其一,成本优势和议价权;其二,更高的响应效率;其三,供应链的稳定和可控。」导远科技方面表示。
赛道的另一个重要风向,则指向系统层面的「极致性比价」。
事实上,NOA如何攻坚平价车型,是当前整个智驾产业链的竞争重点,部分计算方案厂商、域控Tier1、定位厂商正在尝试联合发力。比如,2024年4月,天准科技基于地平线J6E/M发布域控产品,其中集成北云科技的组合定位模组。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沟通获取的信息,部分智驾Tier1,正押注J6E/M,欲撕开10-25万元平价车型的NOA市场,整体智驾系统4000-5000元(作为对比,2023年中调研时,100TOPS左右的中算力整体方案价格,在8500元左右)。
打造「爆款样本」的诉求,极致的价格压缩,无疑强化了域控集成的成本优势。以北云科技为例,「为适应智能驾驶系统集成化和降本的趋势,率先推出了贴片式车规级GNSS/INS高精度组合导航模组,极具性价比优势,集成度更高」。
六分科技方面,则推出车端4合1高精度定位系统解决方案,「高度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极致性价比,相比于传统模式下的定位方案,该方案可以降低30%的成本」。
尤其在RTK方面,其推出「国内最具性价比RTK服务,覆盖海外的PPP-RTK服务」,「提供覆盖中国和欧美市场的统一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车企在海外无需更换软硬件,就能使用与国内一致的高精度定位服务」。
整体来看,伴随NOA进入规模普及期(而非局限于30万以上车型市场),从芯片算力、传感器配置方式,再到定位、地图的使用,正尝试探索出爆款样本新范式,也势必将带动一波玩家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