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263:独立不改

妍春聊文化 2024-06-07 05:42:59

【前提示】我认为去掉一个“而”字根本不影响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在文本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泥古不化,越是古老的版本不一定就是越好的版本。在内容的解读上就更是不应该泥古不化了。古人的解读(如王弼)比我们大多数现代人的解读更贴近故意,那还要我们干什么?今人的解读至少要今人能够看懂吧。

【视频版】省略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为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接下来“独立不改”这一句。

我省略了表示“并列或联合”意思的连词,并不影响整个意思的表达,在文本上没有必要泥古不化,也不要因为某版本早几年就以为是正源。

改,就是变。现代话称之为“改变”。

独立,用现代话说,就是这种“存在着的存在”不与其他物质发生任何形式的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基因的反应,因而也没有“任何性质的变化”但是有形态的运动。

【补充说明】

第一点,说一下,对于文本的态度。我从不泥古不化,也不会因为某版本早几年就以为是正源。先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秦一统焚书坑儒,大汉鼎盛,文化昌明,始有“古文经”与“今文经”兴起,官方也成立了经学院来整理各种典籍。

所谓“古文经”就是汉代社会稳定下来之后,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逃过一劫古代典籍,很类似于清末民初我们兴起的考古大发现(因为以前没有考古只有盗墓),这些经典使用各种各样的先秦各国的文字写成的,所以被称为“古文经”。

还有一些,没有经过秦朝焚毁的,当时的焚书也是有区分的(略),但这些书已经随着文字统一的过程,变成了新的版本,还有一些被焚毁的典籍被博闻强识的人,依据记忆重新恢复,自然被记录为当时流行的文字,这就是“今文经”。

“古文经”和“今文经”都一样,都有很多版本,都有很多不同,于是,整理这些经典成为一个浩大的工程,只有官方才有这个力量。经学,也就成为当时风头炽盛无两的显学。

世传的各种版本与偶尔出土的古本的纠葛很类似于“古文经”与“今文经”的关系,根据时间,马王堆出土的残本帛书甲乙本,肯定属于“今文经”,但是细究其文字形态又不是很像汉代已经统一文字上百年的流行的字体。

所以,我对马王堆出土残本的估计远远不次于那些直接的研究者,但我依然不能以这个出土残本为范本来研读道德经。

因为,我认为,出土残本即使是算得上“古文经”的版本(就是沿袭传承于先秦的古本,这可以解释身为长沙国丞相的利苍父子为什么视若珍宝,陪葬入土的原因),也可能是发现较晚秘密流传的私家版本,也许是当时经学校订的参考版本之一,也许根本没有被参考,或者属于小众版本根本没有入选参考本的资格。

因为,我认为,应该尊重秦汉时期古人的不懈努力,也就是王弼所依据的版本一定是经过两汉鼎盛时期的经学家的不辞辛苦的校订勘误才得以流行于世的,应该是最好的版本。

第二,至于“独立不改”这句话的理解,很类似于所谓“暗物质暗能量”因为他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任何形式(如电磁波)的交互反应,因而我们无法观察他们,认识他们。

这个世界的这个存在着的存在,很是“独立”基本不与任何其他物质存在发生反应,因而几乎从来基本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