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一味有“文化”的药

昆琦评健康 2025-04-26 12:29:27

本文作者:

俞 俊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

张 晔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

黄芪药用历史悠久,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黄芪文化,呈现出中药黄芪与饮食、哲学、文学、农耕等多元文化的交融。解读黄芪药物知识背后的文化属性,有助于加深对黄芪功用的理解。

黄芪的药名文化

黄芪旧作黄耆,以干燥根入药,早在汉代以前黄芪就已应用于临床,成书于汉代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治疗附骨疽(即化脓性骨髓炎)的记述,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自唐宋以来,民间百姓亦有食用黄芪粥来养生的习惯,白居易有一首《斋居》诗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苏轼诗中的一句“黄芪煮粥荐春盘”,亦道出了苏轼食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黄芪另有百本、独椹、戴椹、王孙等别称,这些别名均与其生长形态有关,同时也折射出了黄芪的药物功效。我们先来看看黄芪这些名称的由来。

“百本”“独椹”“戴椹” 这些名称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反映出了黄芪的生长形态。

“百”甲骨文作,是在字(“白”字)的基础上加一横指事符号,造字本义为说不完道不尽,后衍生为数量大的意思。

“本”《说文解字》云,“木下曰本”,即指植物的地下根系。“本”义有二,一指地下根系形态,即植物的地下根系;二则“本”具有源头、基础的衍生含义,意即本源。黄芪为豆科植物,生长于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根系发达并深入土层,从地下深层汲取养分,使之具有甘味补养的特性。

“百本”一名,不但形象地展示出豆科植物黄芪的地下根系形态,也揭示了黄芪对人体的补气之能。黄芪功善补气,并通过其补气作用而对人体有众多效用。因此,“百本”之名包含了以气为本、化生百态的意义。

“椹”是由“木”和“甚”两部分组成,其中“甚”有品味甘甜之意,明代《本草蒙筌》曰“黄芪嚼甘甜近蜜”,可见“椹”字与黄芪的味道相关。

“独”为单一、唯一之意;“戴”在《说文解字中》则有“蓁蓁、孽孽”之意,意思草木茂盛的样子,这两个字的字义看似截然相反,却体现出了黄芪的植物形态:茎直立向上,而分枝、叶花繁茂。

黄芪味甘,独以补气为长,但又有补气生血、补气生津、补气升阳、补气活血、补气托疮等多种功效,“独”“戴”二字概括出黄芪的核心功效是补气(独),并兼具生血、生津、升阳、活血、托疮等多种功效(戴)。

“王孙” 见于唐代《药性论》,其名称由来与其植物形态相关,即形体高大,主枝条直立向上;分枝上排列着碧绿细小的叶片,叶边串挂黄色的小花,双面都有绒毛,似羽扇一般;花瓣大而低垂,如同古代王孙贵族公子金色的环珮。远望如同一位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王孙贵族。

“黄耆” 黄芪,古时写作“黄耆”,《本草纲目》解释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东汉刘熙在《释名·释长幼》中解释道,“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可见在古代“耆”用来指代六十岁这一年龄。“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的意思是,不用从事劳力活动,可以差派、指导他人去做一些事情。在古代,六十岁已是高龄,“不从力役”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年老者,更是因为这些是具有经验和智慧的年长者,故而可以根据事物的特性规律去指导、领导他人去学习、工作或劳动。从中也可以看出黄芪的功用与应用范围。“黄”描绘出了黄芪药材和饮片的颜色,“耆”则高度概括了黄芪具有补益、补虚、延缓人体衰老之能。

在诸多名称中,“百本”“独椹”“戴椹”“王孙”等别名,均与黄芪的植物生长形态相关,而作为正名的“黄耆”则与功效更为相关。

黄芪的养生文化

“黄耆”之“耆”,李时珍解释为“长也,补药之长”。黄芪能得此美誉,与黄芪的功用特点——“补气”密切相关。《本草求真》评价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而黄芪的补气作用源于其自身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性所赋予,生长黄芪的内蒙古等西北地区,干旱缺水、日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黄芪茎直立,枝叶茂盛,根系发达、深入土层,得水泽之精。这种环境与生长特性赋予了黄芪具有显著的甘温补气作用,并通过其补气作用又有补气生血、补气生津、补气活血、补气止汗、补气利水等功效。

由于黄芪对人体具有补虚、延缓衰老的作用,故古今都将其作为养生保健的要药,而且应用形式多样。如常将其作为茶饮、汤水,也有将其与一些鸡鸭等食物同煮。彰显了饮食文化与中药文化交融后,在养生中的应用。

下面介绍几款黄芪药膳,供读者参考。

黄芪云苓煲鲤鱼

原料:黄芪50克,云苓30克,鲤鱼1条,生姜3片。

烹制:药材稍浸泡,洗净;鲤鱼宰洗净,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将上述材料与生姜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 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1.5小时,下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食用。

功效:滋养、补气、健脾、利湿。

黄芪白术防风炖鸡

原料:黄芪60克,白术、防风各20克,鲜母鸡1只,生姜3片。

烹制:先将各药材稍浸泡、洗净;鲜母鸡宰洗净,去脏杂、尾部等。然后把药材切碎,纳入鸡腹内,用牙签固定缝好,放进炖盅内,加入冷开水1 500毫升和生姜片,加盖隔水炖约3小时便可。进饮时,放入适量食盐。此量可供3~5人食用。

功效: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

黄芪益智仁粥

原料:黄芪30克,益智仁12克,畏寒怕冷者,可加熟附片10克。

烹制:煎30分钟,去渣取汁,与粳米60克、山药30克共煮稠粥。一日1剂,可连服四五日。

功效:老人脾肾虚衰、膀胱括约肌松弛而导致夜尿增多,可用黄芪益智仁粥食疗。

黄芪虽好,也需慎服

经常有人认为“黄芪是补药,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实际上,黄芪作为一味传统中药,也符合“是药三分毒”的原则。如果没有气虚之证,滥用黄芪有时无益反而有害。当有以下情况时不宜使用黄芪。

阴虚阳亢者:表现为潮热、颧红(指面部仅两颧部位皮肤发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怒、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或舌头痛等。

表实邪盛者:表现为感冒发热,或面红气粗、咳嗽痰多并气喘、胸部闷满,或身上有痞块硬块、肿胀、腹痛按之更加痛的,或便秘、小便深红,舌苔厚腻或白腻或黄腻等。

热毒炽盛:表现为发热口渴、皮肤有紫癜或紫斑、牙龈出血、衄血、大便发黑,舌红苔黄等。

食积停滞:表现为消化不良或肚子吃坏了等。

热毒蕴结于肌肤者 身上刚发脓疱疮或脓疮溃烂,并有发热或局部红肿发烫等情况时,应用黄芪一般都会出现毒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绝对禁用黄芪。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