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韩信,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大汉王朝。
韩信原本只是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穷小子,早年可没少受白眼和屈辱,“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就是出自韩信的精力。但韩信可不是那种会轻易被打倒的人,他胸怀大志,始终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秦末农民起义不断,韩信先是投靠项羽,可惜项羽不识货,根本不重视韩信,结果被萧何发现并推荐给刘邦,让刘邦捡了个大漏。
刘邦这个人虽然文化不高,但识人用人很有一套,这一来二去的,韩信的军事才能就逐渐展现出来了。
韩信善于用兵,对战争形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见解,刘邦一看这家伙有两把刷子,于是便让他带兵打仗,结果韩信从此走上了“开挂”般的人生巅峰。
韩信率领汉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先后灭掉了魏国、赵国、燕国和齐国,“兵仙”的名号自此不胫而走。
不过,“兵仙”韩信终究还是凡人,他也会犯错,而他犯的错确实致命的。
韩信犯的第一个错误便是突袭齐国
韩信在攻打齐国的时候,原本是想停止前进的,因为刘邦已经派郦食其说服齐国降汉了。但韩信的谋士蒯通却劝他趁着齐国放松警惕攻打齐国,韩信一听觉得颇有道理,便采纳了蒯通的建议,突袭齐国。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韩信突袭歼灭了齐国在历下的部队,乘胜攻克临菑,齐王田广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一怒之下便把他煮了,同时派人请求楚王项羽援救。
项羽派出龙且,但他却轻视韩信,放弃以守为攻的战略,拉开阵势与韩信硬拼,结果自然是大败,韩信斩杀龙且,彻底占领了齐国。
看上去韩信灭齐是大功一件,但这样一来让刘邦陷入了里外不是人的境地,毕竟当初劝降的是刘邦,别人都答应了,你却出尔反尔,趁着别人放松警惕把人家给灭了,虽然直接出兵灭齐的不是刘邦,但你韩信代表的就是刘邦,这个锅刘邦不背都不行。
韩信犯的第二个错误便是向刘邦索要“齐王”之位
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正是急需韩信援军来解救自己的关键时刻,但韩信呢?却在这个时候向刘邦索要封赏,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
刘邦一听韩信这要求,差点没气晕过去。他心想:“你这家伙也太会趁火打劫了吧?我现在都自身难保了,你还来跟我要爵位?”
但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刘邦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他明白现在正是生死存亡之际,如果不答应韩信,一旦韩信反叛自立门户,那自己可就真的陷入绝境了。
所以,为了大局着想,刘邦最终还是妥协了,答应了韩信的要求,封他为齐王。
这事儿可没给韩信带来什么好处,虽然他暂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齐王,但这也在刘邦心中埋下了猜忌的种子,刘邦从此开始时刻小心提防韩信。
而韩信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没有听蒯通的建议
当初韩信拿下齐地后,项羽曾拉拢韩信和他一起对抗刘邦,但韩信表示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因此拒绝了项羽的建议。
可韩信的骚操作就在于拒绝了项羽以后又借机要挟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没人能搞明白韩信的脑回路。
但蒯通是个明白人,在他看来,韩信拿下齐地后已经成为了决定性的力量,项羽和刘邦,韩信帮谁,谁就能成为赢家,但这样的话,韩信最大的危险在于功劳太大,能力太强,以至于功高震主,无论帮谁拿下天下,对方迟早会对他动手。
所以,对于此时的韩信,最好的做法就是自立为王,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徐徐图之,甚至有机会一统天下。
可惜,此时的韩信却“轴”了起来,一门心思要当一个忠义之人,就这样,韩信错过了他最后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最终,在刘邦画的“大饼”的诱惑下,韩信帮助他垓下之战灭掉项羽,扫清了一切障碍,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同时,韩信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最终被吕后刺死。
回头看看韩信这一系列错误,先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趁机拿下齐地,这已经让刘邦难堪了,既然如此,干脆直接听蒯通的建议就地称王,可偏偏要维持所谓的忠义人设。
但话说回来,不称王干嘛还向刘邦要“齐王”的称号,难道就是为了维持自己忠义的形象,让自己的“齐王”更加名正言顺?
至于最后韩信有没有真的想造反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他干的这些事已经足够让刘邦下决心让他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