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北宋也不是辽国,而是闷声发财的金国

学渣阿飞 2025-02-05 16:54:32

幽云十六州是北宋从建立之初就留下的问题,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初就试图通过建立封桩库来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惜事没办完,人先没了。

到了赵光义继位,他对幽云十六州也是格外在意,公元979年和986年,赵光义两次挥师北伐,意图建功立业,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赵光义两次北伐啥都没捞着,辽朝虽然守住了自己的地盘,但也被折腾得不轻。

“檀渊之盟”的签订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上阵,率领大军南下,打算给宋朝一点颜色看看。宋朝这边一开始也是慌得一批,大臣们有的主张逃跑,连皇帝宋真宗都想脚底抹油开溜。

还好北宋还有个硬气的宰相寇准,愣是把宋真宗给劝到了前线——澶州(今河南濮阳)。

接下来的剧情就有点魔幻了,宋军在澶州城下,意外射杀了辽军的主将萧挞凛,辽军一看宋军这么猛,一时间摸不清宋军实力到底如何,而北宋这边则是早就无心恋战,于是双方就这么稀里糊涂一拍即合,达成了“檀渊之盟”。

“檀渊之盟”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辽宋两国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互不侵犯,宋朝每年给辽朝交点保护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就是所谓的“花钱保平安”。

北宋得到了什么

随着檀渊之盟的签订,北宋一开始肯定是很乐意的,毕竟不用再拼了命的去打仗了,不仅能省下大笔的军费开支,还能和辽朝做点生意,赚点外快。

在北宋朝廷看来,和打仗造成的军费开支和损失相比,每年给辽朝的岁币简直就是洒洒水,根本不值得一提。

因此,在北宋统治者看来,檀渊之盟的签订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辽国得到了什么

辽朝这边也是笑得合不拢嘴,毕竟这每年的岁币像是白捡的便宜,不仅补充了大辽财政收入,还减轻了国内的负担,维护了统治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辽朝对宋朝建立起了“居高临下”的心态,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面对北宋,这对辽国统治层带来的情绪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总体来看,“檀渊之盟”的签订似乎对宋、辽两国都是有利的,毕竟条约签订后,辽宋两国算是进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

然而,在这场“和平”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最大的隐患危机,因为檀渊之盟签订的背后,还有一个“偷着乐”的渔翁——金国。

金国如何坐收渔翁之利

前面说过,檀渊之盟的签订为宋、辽两国带来了百年的和平,但长期的和平让宋辽两国都放松了警惕。

对北宋来说,宋军战斗力本来就不是顶尖的存在,一直处于挨打的角色,而长期的和平更是让宋朝的军队本就不高的战斗力更加不堪,打个西夏都费了大劲儿。

对辽国来说,这岁币就像是一剂慢性毒药,逐渐侵蚀了他们的斗志,有了北宋这个“提款机”,辽国的统治层开始逐渐沉迷于奢靡享乐,整天就想着怎么花钱怎么爽。

同时,长期和平的局面让辽国的军队就像是被定期投喂的老虎,虽然看着还是挺唬人,但实际上已经是外强中干了。

可是,此时的金国并没有闲着。

金国利用宋辽两国这百年的休养生息时间闷声发展,憋足了劲儿不断提升军队实力,等到时机成熟,金国终于露出了獠牙。

金国看出了辽宋两国虽然表面“和平”,但始终是互相提防的对手,根本算不上盟友,一旦有机会一定会反目,尤其是北宋对燕云十六州的执念。

于是,金国决定好好利用这一点,“海上之盟”就这样诞生了,宋金双方约定联合打辽国,事成后金国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北宋。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金国一路凯歌,顺利攻下了辽国的上京、中京及南京三地。而宋军竟然连苟延残喘的残血辽兵都打不过。最后,金国不仅带走了辽国,还顺便把北宋也给灭了,这便是靖康之耻。

所以,你觉得檀渊之盟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