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22岁的朱祁钰从监国藩王意外升级为皇帝,3岁的朱见深从东宫太子变成留守儿童,随后则经历从被废再到被立的跌宕起伏的人生。
可是,为什么朱见深当上皇帝后似乎并没有那么恨自己的叔叔朱祁钰,反而还恢复了他的帝号?时间回到景泰帝登基初期,那时候他对侄儿朱见深的态度堪称模范家长,《明史·景帝本纪》是这样记载:"帝每见深,辄抱置膝,抚慰甚至。"3岁的朱见深自然也保留着太子仪仗,据《明实录》统计,仅景泰元年就赐予东宫各类赏赐达27次。
最绝的是,为堵住群臣之口,他给每位五品以上官员赏银50两——相当于当时县令半年的俸禄,在这种"钞能力"攻势下,反对声音很快消失。
此外,朱见深的待遇也是直线下降,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他的月俸从太子时期的500石骤降至50石,侍卫从200人裁至20人,这个5岁孩童被迫迁出东宫,住在南宫旁的破败院落里,但历史在此处埋下伏笔:负责看守的宦官张敏,后来竟成为朱见深复位的关键人物。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将软禁七年的朱祁镇重新扶上皇位,最大受益人除了朱祁镇,当然就是11岁的朱见深,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朱祁镇复辟次日即宣布:"见深宜复为皇太子。"
这种反常举动的背后,隐藏着精明的政治考量:首先就是出于自身合法性重构,通过承认景泰年号,确立自身皇位传承的正当性。
《明宪宗实录》记载,朱见深自己说过:"景泰往日亦尝临御,天下臣民皆其赤子。"朱见深对叔叔的"宽容",本质是种高阶政治智慧,他知道自己执政合法性来自"英宗-景泰-英宗"的闭环,如果过度清算只会动摇统治根基,这种觉悟在成化二十一年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有人建议拆毁景泰陵时,朱见深直接拒绝。
恢复朱祁钰帝号,一来可以给自己立一个宽仁大量的形象,二来也可收买人心,他深谙"不毁前朝"的统治哲学,恢复叔父帝位的诏书特意强调:"岂可以彼之是,非我之非。"
不仅如此,成化帝对景泰遗孀汪氏的也是礼遇有加,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汪氏晚年生活用度"视亲王例",其孙女还嫁给了朱见深最宠爱的万贵妃之弟,这种恩怨化解,既彰显帝王胸襟,也暗含对往事的释然。
其实,这都是表面因素,如果仔细探究朱见深不恨叔叔的深层原因,真相或许藏在一个细节中,成化十一年,朱见深在于谦的事情上,他是这样说:"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这暗示他理解景泰帝当年的不得已。
不仅如此,他还重用商辂等景泰旧臣,甚至默许民间祭祀景泰帝,正如他在《景皇帝实录》序言里写的:"叔父临危受命,保我大明江山,其功不可泯也。"
朱见深心里很清楚:当年如果没有叔叔朱祁钰,自己恐怕早就失去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