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很多农村小学无论办学条件和师资都类似于扫盲班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5-16 20:36:51

上图是一位网友对我的评论的评论:“包产到户后,这个时间点编的不怎么高明。”

我的评论是我看到阳谷四棚公社的小学教室后的感想。

我是六零后,上小学时已是七十年代初,教室是在李姓的家庙里,房屋三间,小的时候感觉房子不小,那是因为自己身量小的缘故,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觉得房子也变小了,老师没有办公室,只是在最后排的一个角落里放了一张八仙桌,算是老师的办公桌了,

课桌也是土台子,和照片上类似,但应该要整齐一些,可能是那时学校成立不久,“课桌”都是新的,看着就比照片好一些吧!

到了1979年,也就是照片上年代,我们村的教室因为年久失修,不一定比照片上好。因为我觉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们村的教室也就是李姓家庙已成了危房,已经不敢在教室里上课了。

那时我正在公社高中成立的初中复课班复读,回家经常看到学生在树荫下上课。

听母亲说,教室快塌了不能用了,学生不冷时在树荫下上课,雨天或是冬天在老师家里上课,老师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不愿意丢了民办老师这份职业,老师比我父亲大一两岁,从学校成立一直坚持下来,事实证明老师的坚持是对的,到了九几年,民办老师转正了,也算修成了正果。

老师转正时我已经在城里上班,我们单位后面是教育局的家属院,父亲那时已从联校校长的位置上退下了,成了工会主席,父亲陪老师来托关系,在我这里吃的饭,所以印象特别深。

话说回来,这位网友评论我“包产到户后,这个时间点编的不怎么高明。”

我知道网友的意思,以为我是故意宣扬“包产到户”的好处,其实事实就是如此!

学校就是在包产到户几年后村民集资建的,那时我已经在县一中读高中了,一次回家就听到父亲和堂伯、堂叔在议论建学校的事,原来村民对集资建学校没有意见,只是大家提了个条件,集资款必须让老支书(我爷爷)管理,建学校也要爷爷主持,那时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父亲不愿意让爷爷管,一是爷爷年龄大了,再者,也是考虑爷爷脾气太耿直,怕爷爷和村干部闹矛盾。

爷爷是解放前入党的老党员,大跃进前在村里当过支书,因为爷爷脑筋太死板,大跃进跟不上节奏,就辞职了,我记事的时候,爷爷一直给生产队喂牛,期间公社不断动员爷爷当村支书,但都遭到了家庭的反对,父母、奶奶、堂伯堂叔都反对,我年龄大了也理解了,爷爷的确不适合当村干部,爷爷的性格喂牛、当保管倒是适合。

七二、七三年的样子,公社成立扬水站,又想到了爷爷,让爷爷去当保管,这次大全家都一致同意了。

当时公社先后建了两个扬水站,爷爷在第一个扬水站干了几年,建第二个扬水站的时候,又把爷爷派过去当保管,可见,爷爷的性格就是适合管钱管物,把东西交给他放心,和爷爷同样经历的老党员,很多都混成了公社书记,但爷爷在扬水站干了近十年,最后也是临时工,不少人为爷爷惋惜,但爷爷从来没有过怨言,其实我也觉得爷爷能力很一般,只是人性好而已,但他又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发展也正常。

其实说起村里的学校,也就是个农家小院而已,村里的小学都是复试班,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也就是几间北房,花不了多少钱。

我们村小学,前面我提到的老师姓刘,从成立直到学校解散几乎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刘老师自己一人支撑,来过两个公办老师,都呆的时间不长。

好在那个时候农村的孩子上学也就是认几个字,要求不高,再说那时升学也都是推荐,对学习成绩也不怎么重视,刘老师自己一个人也能对付。

恢复高考以后,尤其是包产到户以后,村民条件好了,大家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交通条件好了,农村自行车普及了,不少家长托人把孩子转到了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读书,村里的小学在刘老师退休后也就取消了。

一些津津乐道那时读书不用出村,村村有小学,但那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那时村办小学无论教室和师资条件更像扫盲班。

1 阅读:60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