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国际化之路

杨梅说商业 2024-03-26 02:49:04

  近代以来欧洲主要国家之间战争不断,特别是由德国引起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各国成为一片废墟。为了消除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法国对德国崛起的担忧,德国积极推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而欧元的诞生实际上就是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欧元从一诞生也是天然国际货币。欧元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实现了在欧洲地区的国际化,并很快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国际货币。欧元一跃而成为了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

  1951年,法德等欧洲六国在巴黎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1957年,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简称为欧共体。1969年3月,欧共体海牙会议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并委托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维尔纳就此提出具体建议。1971年3月,"维尔纳计划"通过,欧洲单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计划"主张在10年内分三个阶段建成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但是,随后发生的石油危机和金融风暴,致使"维尔纳计划"搁浅。1978年,欧共体提出了以欧洲货币单位为核心、以联合浮动为原则、以集中成员国的部分外汇储备建立货币基金为基础的欧洲货币体系框架。1979年3月,在法国、德国的倡导和努力下,欧洲货币体系宣告建立,同时欧洲货币单位"埃居"诞生。欧洲货币体系EMS(European Monetary System)开始运作。1986年2月,欧共体签署《单一欧洲文件》,提出最迟在1993年初建立统一大市场。1989年6月,"德洛尔报告"通过,报告主张分三个阶段创建欧洲经货联盟:第一步,完全实现资本自由流通;第二步,建立欧洲货币局(即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第三步,建立和实施经货联盟,以单一货币取代成员国货币。第一阶段在1990年正式启动后,需要就有关的货币政策进行协调和统一,央行行长委员会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后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最后确立了欧洲中央银行的地位。欧洲货币局于1994年1月1日在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第二阶段开始时建立,其任务是在货币政策上进行协调,加强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合作和筹建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仍由各成员国政府保留。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将欧共体改称为欧洲联盟。《马约》规定,最迟在1999年1月1日,经欧洲理事会确认,如达到"趋同标准"的成员国超过7个,即可开始实施单一货币。1992年,欧共体12国在欧洲货币经济联盟和政治联盟上达成协议,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宣布成立欧洲联盟,并在1999年起实施单一货币。

  1999年1月1日,欧洲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创始成员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卢森堡、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但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成立之时的欧元不过是一种记账单位,直至2002年1月1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各成员国的国家货币才被欧元【欧元纸币的面值共有7种,分别为:5欧元、10欧元、20欧元、50欧元、100欧元、200欧元、500欧元。1欧元=100分。欧元区内各国印制的欧元纸币,正面、背面图案均相同。欧元辅币(硬币)的面值共有8种,分别为:1分、2分、5分、10分、20分,50分、1欧元、2欧元。与欧元纸币不同,欧洲货币联盟规定欧元辅币正面采用相同图案,而背面中心图案可由欧元区各国自行设计,但其外沿应统一采用欧盟12颗五角星环绕图案。不同国家铸造的欧元辅币可自由流通。】取代。自这一天起,新的欧元纸币和欧元硬币启用,欧元成为了欧元区的法定货币。自此,在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又横空出世了一种在一定区域内被广泛使用的法定货币,其与200年前问世、后来成为世界货币霸主的美元,支撑起了这个世界最发达的两个区域的货币天空。美元的霸主地位也因此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两者之间的博弈从欧元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孰能最终胜出,已经成为了地球上的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但是,兼蓄并存,协调发展,取长补短,可能才应当是它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与日元相比,欧元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而与英镑相比欧元区则有更庞大的经济量和市场容量。在经历诞生初期3年的不稳定波动后,欧元进入快速平稳增长期,欧元与美元间地位差距几乎一直呈快速缩小趋势。美元地位自9•11事件后开始逐渐下滑,而欧元的储备货币计价货币投融资货币地位均不断提高,它们共同导致了两者国际地位不断缩小。但是这种进程被欧洲金融危机所打破,美元和欧元的国际地位差距略微扩大,跨境外币资产和负债头寸中欧元份额均略有下降,而美元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和非美国银行(尤其是欧洲银行)对美元的融资需求急剧增加有关。由于欧洲银行的跨境负债头寸相当大比例都是美元资产,当美元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时,会产生巨大的美元融资需求缺口,这些都间接提高了美元的地位。

  目前,官方使用欧元的国家有: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某些欧元区国家的海外领土,例如法属圭亚那、留尼汪、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马提尼克等地区也使用欧元。摩纳哥以前使用法国法郎、圣马力诺和梵蒂冈以前使用意大利里拉,而二者已被欧元替代。根据他们和欧盟之间的协议,他们也可以代表欧盟铸造欧元硬币。安道尔以前使用法国法郎和西班牙比塞塔,黑山、科索沃以前使用德国马克,以上货币被欧元取代后,这些国家改以欧元作为实际货币,但它们和欧盟之间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协议,没有参加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另外,约有20多个国家的本币在某种程度上与欧元挂钩,虽然它们大部分是欧洲的前殖民地和近邻。根据欧洲央行的数据,全部欧元纸币价值的约三分之一到一半在欧元区以外持有。然而,按衡量货币国际使用量的正常标准计算,排在第二的欧元仍远落后于美元。

  自诞生以来,欧元长期是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交易货币和第二大储备货币。近一段时间以来,欧元的国际地位有所增强,在国际支付市场份额近乎与美元持平。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曾指出:“欧元应反映欧元区的政治,经济和金融影响。”欧元目前是世界第二重要的货币。就外汇储备而言,美元所占比重为60%,欧元只有20%。在外汇储备和融资方面,与美元相比,欧元的国际地位仍有一定劣势。在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达六成,欧元仅占比四分之一。美元是全球最强融资货币,所有跨境贷款和国际债务证券中约有一半以美元计价。多年来,欧盟一直寻求推动更多使用欧元。例如在大宗商品合约中使用欧元。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每年进口价值近1000亿欧元原油和天然气,但大部分进口以美元结算,这给欧洲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和成本”。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为全球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但也带来了“不对称性”这一显著问题。在定价和支付领域,石油由美元定价,使得美国对外输出美元。同时,美国作为全球最为发达的金融市场,通过发行国债等金融产品又将美元回流到美国,进而形成“石油-美元”与“国际美元-美国国债”货币循环。这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除美国外的国家对美元缺乏需求弹性。如果美国滥用美元霸权地位,就会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国际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进而对各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美元霸权的体系下,欧元加速国际化进程,为全球的投资者提供另一种选择,最明显好处是帮助其分散投资风险。像是今年6月15日,欧盟发行了价值200亿欧元(243亿美元)的债券,这是提振欧洲经济的“新一代欧盟”(Next Generation EU,以下简称NGEU)计划的一部分。这些债券或许将能与美国国债竞争,成为首选安全资产。

  总体来说,欧元的问世是当今世界经济史首次出现区域集团整体放弃国家货币主权,通过统一货币结成货币结盟的尝试。欧元也成为了首个由跨主权国家创造的信用本位打造的国际货币。这种由一个区域内各国通过协调与合作的方式创立一种共同的国际货币的做法,是货币国际化的一种创新。在欧元国际化的过程中,欧洲各国采取了有计划地培养区域内货币,然后发展为国际货币。可以说,美元的国际化路径主要是依赖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而欧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则是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欧元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其最根本的问题,欧元是一个没有国家的货币,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缺乏政府支持的货币,在欧洲至今还没有欧元区政府,只有参与国的国家政府。欧洲委员会仅仅是欧洲联盟而非欧元区的支持机构,欧盟内部至今还包括英国、瑞士、瑞典、丹麦、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尚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在帮助面临金融问题的政府和执行旨在限制预算赤字的《稳定与增长公约》问题上,欧洲委员会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欧元国际化的成长及发展必将面临各种严峻挑战。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