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王宝强,《唐探》系列还能这么火吗?

猴姆小馆 2025-02-11 14:52:00

这是昨天一个读者邀请我回答的问题。

王宝强是很特别的演员。属于那种,你可以不像迷其他演员一样迷他,但喜欢他这件事,只需要时间问题。

我属于早期对王宝强印象很差的那批观众。

因为《盲井》、《天下无贼》给我的感觉,都是在消费一个非常平庸的青年农民工形象的演出,跟演员本身无关,跟导演的选择方向有关。在这个戏里王是好演员,但拿出来,这个演员的自主性很成疑问,更类似于工具。我当时甚至怀疑他根本看不懂,或者不理解剧本,只需要听人引导,就像朱延平说他让小彬彬(台湾童星)拍哭戏,你跟小孩儿讲故事本身,没用。你得假装打他妈,他才能像动物的条件反射一样哭出来。

再后来是《人在囧途》和《泰囧》。我也犯了跟徐峥类似的毛病,觉得这两个电影,人在囧途是靠抄袭美国的《落难见真情》,加上徐峥一贯的中产阶级下基层喜剧表演方式(在此之前已经靠《爱情呼叫转移》打了底子),而泰囧则直接是人在囧途的二创。王宝强在里面的生态位令年少时的我很厌烦,因为我觉得他不断在打破故事线的走线,靠自己的庸俗跟没见过世面打乱徐峥明明得心应手的旅途安排。

这种偏见,加上那时候年纪还小,所以错过了他的《树先生》。

我对王宝强的印象第一次改观,反而是包贝尔接手他拍了《港囧》。

有时候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就是得依靠替代品的表现才能真实的体会的到。港囧的剧本其实远比泰囧要扎实,且里面的香港元素都是我喜欢的。但泰囧我偶尔还会重温,港囧这么多年从没再看过一次,就是因为包贝尔的角色表现的太恶心了,已经达到令人发指,看一次少吃两顿大米饭的程度。

这时候才能想到,王宝强的喜剧是多么的难以替代。尤其是演一些令人讨厌的角色时,他可以掌握好那个出丑的尺度,令观众仍愿意像戏里的徐峥一样,咬着牙憋着恨为他的错误买单。这个优点没人学得会。至于后来拍《八角笼中》之类的电影,凤凰涅磐,那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了。总得来说王宝强是好演员这件事,每个愿意观影的观众,无论心中有多少这样那样的偏见,最终认同他也只是时间问题,我算领悟的比较晚的,跟徐峥算是差不多时间吧。毕竟我是在《港囧》上映的时候才醒悟,而徐峥估计在拍《港囧》的时候就发现了,我想徐峥当时会醒悟放弃了王宝强是他人生里一个重要失误,虽然失误程度远没有找包贝尔做替补来的深。

至于他给唐探电影带来了多少加成,这个很难讲,《大话西游》如果不是周星驰演至尊宝,会是什么样?完全无法推敲的假设,因为没有他,连这部戏的存在意义都没有,写出来让谁拍?是先有周星驰,再有刘镇伟为了这个形象去写剧本。唐探也是同理,很明显「探案」是次要地位,喜剧才是最优先的卖座密码,只有陈思诚对于王宝强足够了解,写了一个适合王宝强发挥的戏路,才有后面的成片。在这个角度上,不该说王宝强给唐探系列提供了多少加成,应该说这本来就是给王宝强拍的。

刘昊然直到今天,真的能靠男一拿到一部6亿以上的票房成绩吗?他最高的男一号电影是韩寒赔的最惨的一部,《四海》,还是在有沈腾帮衬的前提下,大概五亿多。我还挺喜欢看刘演戏,在年轻演员里算是很有眼缘的,可他根本没有类型片号召力可言,这个系列本质上就是围绕着王宝强的巨星中心制所打造出的ip,你可以说刘昊然能通过这个系列,稳扎稳打的越来越有观众缘,但没有王宝强做基础铺垫,这个ip根本无法打造出来。

0 阅读:27

猴姆小馆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