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读者不再喜欢伟光正和高大全的主角?

猴姆小馆 2025-02-11 14:53:12

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伟光正高大全的主角,往往有文人的弊病——为了虚名,会甘愿损失自己的实际利益。金庸那个时代的武侠小说,虽然也有屌丝意淫的成分,但由于还是文人阶层的人在写稿,所以往往最终结果是「名利双收,但主角最后放弃利益,只图虚名,归隐山林」,充满了在权力场不如意的文人落寞心态,因为越缺什么,就越标榜什么,靠小说可以拿到高额的稿费,但始终无法一张胸内抱负的文化人最喜欢「老子什么都不要,就要一个高山仰止的字号」的爽点。

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作者群体的下沉,其实很多原本连文人都算不上的创作者,也可以提起笔写故事,这样就跟读者真正的渴求有了桥接。毕竟大部分读者也不是金庸那种原本文化水平跟情感追求的人,大家就是上班,打工,看老板脸色,看丈母娘脸色,近几年甚至想看丈母娘脸色都不可得。

所以比较基础的欲望就需要浮到阅读需求里,不止要在故事中得到名望,更要拿到实际的权力、美女、金钱,而道德标准这件事就需要适度抛弃一下,除非是讲改开创业的故事,需要强行的稳扎稳打,否则大部分时候你能获得这些东西,在老百姓的认知里就不可能是好道来的,你这么写也没人信。而且在务实跟务虚中间,尺度不好把握,很容易走极端。某种程度上,韦小宝这种金庸写的最无赖、最精致利己的角色,放到现代网文的审美标准里,也算是标准的汉奸(哪怕韦小宝的亲爹未必是汉人),因为他连龙脉都不挖,连皇帝都不敢坐,这么不够有现实欲望的角色,很容易跟《龙珠传奇》里的杨紫坐一桌。

另一个潜在的原因是厚黑学的再次胜利。

厚黑学的普及其实就是随着社会文盲率降低,同时普遍过的不顺心而应运而生的。

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如果都是到不了温饱线基础的文盲,厚黑学本身就无法产生吸引力。但同时如果人人过的都比较顺意,厚黑学也就没有传播土壤。

厚黑学在李宗吾那里,属于文人对于不守道德者的反讽,实际上的操作性远低于它本身的安慰效果。毕竟李自己最后都被政府机构优化出去了,等于是武术秘籍的发明人被人王八拳活活打死。

但这个东西之所以能流行,就是因为它内在的精神逻辑是否定真善美的存在,且将假恶丑作为成功的唯一武器,而不成功的人永远占了绝大多数,大家并不希望自己是因为不够努力,不够善良而吃瘪,更愿意相信,自己只是不如别人没底线而已。

且掌握这种看似害人的心理博弈(之所以加上看似,是因为这种博弈本身对运气和处境的需求远优先于方法论的娴熟程度),会让人莫名其妙产生一种优越感,或者说是对于自己愚蠢行为的应激反应。我看过一些粉红大v的文章,总是喜欢把一件事往阴谋论了想,甚至很笃定的说出完全没证据的分析,从这种分析里,我没看见他们多阴毒,我只看到了他们似乎在无限度的为自己当年在论坛里被一群1450围攻,还希望讲道理的过去进行找补。毕竟你只要不把对方当人,就永远不会被辜负。虽然这非常有阿q精神,但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麻醉剂。

当一个人以前经常丢钱,那在没有能力鉴别谁才是小偷的情况下,最容易跟自己和解的方式,就是平等的去意淫自己要偷每一个人的钱放到口袋,哪怕实际执行不了,但这个坏的目的本身已经是一种保护壳。所以中二病往往跟黑深残的审美偏好挂钩,就是因为在敏感且无力面对社会的小孩(或者具有这种特质的成人)眼里,坏本身就是一种保护壳。

放到小说里,因为作者具有最终解释权,所以只要主角的结果总是对自己有利,那他过程里越强调自己的狭隘与偏激,对他人的投射越多算计,就越能迎合读者的心理需求。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事得到好报,而做坏事得到坏报是理所应当,得到好报是高人一筹,属于赢两次,自然能得到更多人的偏爱。

0 阅读:3

猴姆小馆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