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设傅罗县,属南海郡,县治在今梁化。
博罗为秦朝南海郡四大古县之一
其名由来,一说源自古缚娄国。(按《吕氏春秋》记载“坜汉之南,百越之际,……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2000年博罗县罗阳横岭山发掘300多座春秋、战国古墓群,被印证为古缚娄国之遗。)另说县名源自罗浮山。近代又有“博罗”源自古僮语(壮侗语系)之说。
广东省地名志中的博罗县
及秦至汉,古籍中都写做“傅”。到了《晋太康地志》中写做“愽(博)”。
南梁天监二年,析南海郡置梁化郡,郡治博罗县城(梁化),博罗县则迁治于浮碇岗(罗阳镇)。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博罗县周边地形图
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县处罗山、浮山之阳,改称罗阳县。南汉大宝年间,复名博罗县。
宋宣和二年(1120),赐惠州为博罗郡,博罗县隶于其下。南宋绍兴三年(1132),改博罗郡为惠州郡。元改置惠州路、明置惠州府,博罗始终隶于其下。
博罗县志 县城图
博罗县城宋代以前无考。元代环县治筑土墙,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广东农民起义军首领邵宗愚围攻广州,何真(元军的广州守将)的部将马丑寒据博罗以为内应,于博罗东西立木栅,并以博罗为据点切断广州守军粮道。
1932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博罗县城
明初沿用简陋木栅。明成化十三年,都御史宋旻旨令邑境相地定基,檄令按察使陶鲁筑城。县城东抱浮碇冈,西跨榕溪水口,南抵江北。
50年代博罗县图
知县欧阳瑎因担心筑城费用太高,未按都御史宋旻划地基址筑城,而是缩减筑城规模,周长六百丈有奇,开设城门五座。弘治九年,扩展西城如之前宋旻所规划基址。扩建后城池周长一千零二十五丈,开陆城门五座,水门三座。
博罗古县城范围示意(城门太多...偷懒不标了)
清康熙六年博罗县城大修,整修后城周五里,共有城门十座:大东门广仁,小东门安阜,南门文治、景星、小南、应骊、忠勤,大西门钜光,小西门乐成,北门太平。传至同治初年知县朱用孚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