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称香山。《太平寰宇记》:“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明嘉靖香山县志县城图(明中期以前,香山并不与大陆相连)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以其地盛产海盐,官府始设香山镇(军镇)。
清乾隆香山县志县城图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邑人梁杞(原鄂州通判)与广东运判徐九思请升香山镇为县,未准,仅设香山寨,置寨官一员,仍属东莞县。
北宋 香山镇 金斗盐场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邑人陈天觉(原朝议大夫)建议改香山为县,东莞知县姚孝资请于广州知州,获诏准,遂析东莞附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濒海之地升香山镇为香山县,隶属于广州。
1920年民国版县志中的城郭图
陈天觉捐资于莲峰山麓建学宫一座。为使县治能够设本乡(陈天觉居于文顺乡仁山下,即今石岐),陈天觉在称土之时,往土中混入铁砂(故有铁城之俗称),之后又主持了香山土城垣的修筑,土城周围四百五十丈,设城门四座:南门阜民、东门启秀、北门拱极、西门登瀛。
1935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中山县(1925年改名)
元末,县尹孕罗歹迁县治于古寨山,明洪武二年复迁回旧址,并改古寨山县治为巡检司。明前中期,香山北部地区开始淤积成陆,与大陆相连。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香山守御千户所,直隶广东都司,
中山(香山)明清城池范围示意
洪武二十八年改隶广海卫,千户陈豫拓建县城,并作砖城,原宋元故城区域被改建为军营。新城周围六百三十六丈。仍设四门沿用旧名,增设一明一暗两座水关。弘治年间,知县刘信于砖城外扩地二丈许筑子城壕垣,周三里许。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中山县周边地形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县。同一时期,县长吴铁城(同盟会成员,参加过武昌起义,长期在孙中山身边工作,民国第一位民选县长)拆城修路,仅余东门一段残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