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香港(九龙城)篇

吴钩斩古今 2024-07-12 09:44:49

三国吴甘露元年,东吴设司盐校尉(治所在深圳宝安区南头古城),监管今香港岛、九龙半岛一带盐业生产。

九龙城范围示意

南宋初,于九龙湾尖沙咀与茶果岭之间一带,设立官富盐场,为当时东莞县境内四大盐场之一。

九龙城沙盘

南宋庆元三年,因盐司严厉禁止大屿山盐民煮私盐,导致盐民叛乱,宋廷以官军武力镇压。之后经略钱之望奏请拨摧锋水军三百驻屯官富盐场。

1915年香港及九龙地图

南宋临安沦于蒙元之后,宋端宗赵昰和宋末帝赵昺被元朝军队一路追击逃至广东,景炎二年四月,末帝赵昺进驻官富盐场,建立行朝。据传末帝曾在官富盐场土瓜湾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后人称该处为宋王台。

九龙城内庙宇

元朝改设为官富巡检司,明、清两朝沿袭如故。

宋王台

清康熙元年(1662年),因实行迁界令,官富巡检司内迁到赤尾村。康熙七年,为确保新安沿边的安全,又设九龙墩(安民兵30人)、南头墩、佛堂门墩等二十一座墩台。

宋王台附近城墙

康熙八年(1669年)迁界令取消,但由于迁回的人数有限,加之盐业凋敝,官富盐场也最终被废置。

九龙城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基于当时较猖狂海盗活动,清廷将佛堂门炮台移建,于官富巡司旧地改置九龙寨(炮台),设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分防兵三十八名,拨防兵十名,由大鹏营管辖(另有九龙海口汛驻兵十名)。

九龙城西门

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香港岛,九龙半岛成为直面英军的桥头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广州地方官员上奏请将官富巡检司移驻九龙地方,并整修九龙寨,得到道光皇帝批准,改其名为九龙巡检司,辖七个大乡,是为海疆要缺。

九龙城北门

三年后,两广总督耆英又上奏言明“查九龙地方,在急水门之外,与香港逼近,势居上游,香港偶有动静,九龙山声息想通。......第山势延袤,驻守员弁兵丁无险可据......而夷情叵测,仍应加意防备。今于该处添建寨城,用石砌筑,环列炮台......似于海防大有裨益。”

两广总督耆英为香港建立城寨以便防守事奏折

九龙城南门

九龙城南门

广州当局遂选址于九龙炮台白鹤山南麓距海三里的一片荒地上修筑石城一座,城周一百九十九,设城门四座。九龙城修筑完毕后,官方又将城外原九龙寨南墙加高加厚。

九龙城内的衙门

北墙

1854年九龙城被天地会攻陷。1857年又被英军攻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割占九龙半岛南部。到1898年,法国在清廷甲午战争战败后提出租借广州湾,英国则乘机提出展拓香港界址,意图强租大鹏湾到深圳湾一线以南。

南墙

清廷代表李鸿章虽屈服于英方压力,但唯独认为九龙城设有衙门,坚持对该城的管辖权。并指出德国租借胶州,沙俄租借金州,两地仍归中国控制。英方为尽快实现拓界的目标,做出让步,同意了清廷对九龙城的继续管辖。

西城门段城墙

自此九龙城成为清朝及其后继任政权的一块域外飞地。英方虽多次想要单方面强占九龙城,但迫于清廷或民国政府交涉的压力,最终都不了了之。

城墙上的火炮

城内的火炮近景

城内火炮远景

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香港,先是由空军对九龙城内外进行轰炸。11日九龙城被弃守,遭日军占领。之后日军拆毁九龙城外龙津桥,后又拆取城墙砖石用于修筑启德机场,到日本投降时,九龙城仅余东门一角。

太平洋战争期间驻守九龙城的英军(华勇)

战后大量流民涌入原九龙城内修建棚屋,1946年9月16日,两广特派员郭德华通告港英政府,国民政府将派官员进入九龙城,次日宝安县政府恢复在九龙城内设治。同一天,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中国对九龙城内治权,从未放弃”。到1997年,香港地区才正式回归。

九龙城平面图

原址改造的九龙寨城公园平面图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九龙城成为中国香港历史上的独特文化地标。

0 阅读:13

吴钩斩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