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吗?为了换取读博机会,去给导师当起了科研助理,结果没想到

韵韵投必得 2024-08-27 22:40:42

这个假期,投叔差点犯个大错。

跟亲戚家吃饭的时候,今年刚本科毕业的“争气后生”问了这么个问题:考研没读上,导师没名额了,但导师很喜欢他,说先进组当科研助理(RA),明年再考一年,肯定早早留个名额,他自己暂时先答应了,就是不知道开学要不要过去。

虽然投叔做了两次RA,都没最后在组里读博,但第一反应还是很有戏。因为早年间这种情况很普遍,尤其是那些大牛的课题组,都喜欢有所了解的学生,几乎都不要“撞”过来的学生。

01

可能是老黄历

这种例子太多了,投叔仅说自己临近观察过的几个。

先补充个背景,下面说的几个大牛组一般是不招硕士的,来就是要做完博士。虽然确实有在那边硕士毕业的,但基本都是博士实在做不完了,预计延期都做不完,而且学生本人也不想继续搞科研了,就草草博转硕走人。

西南某985高校的院士课题组。早先院士还是长江学者的时候,就只要在组里做毕设的自家本科生,或者几个好友推荐过来的硕士生。而且他的组虽然很大,但做毕设的名额很少,不允许在他组里做毕设,然后去别的地方读研。那其他地方的本科生想来找他读研,该怎么办呢?先做一年RA观察观察。

某Top2不是院士胜似院士的大牛组也差不多,只要在组里做毕设的自家本科生和朋友推荐过来的硕士生。他组里RA很多,外校的RA是为了在组里留下读博;本校的本科生RA有些是为了出国,在他这里干一年,拿封有力的推荐信。大家开玩笑说这叫“学士后”。

某三院院士课题组更厉害。所有想来读博的,甭管是不是自家的本科生,一律在先做一年RA再说。不同的是,自家本科生如果在他这里做过毕设,大概率做一年RA就能读上博,要不然做两年才是正常情况。就这样,大家还排着队去呢。

当然,投叔说的都是十几年前的老黄历,是投叔当年读博前后目睹的情况。应该说整体上导师们都是言出必践,把风险提前讲好。学生也心知肚明,愿意接受——导师考察学生,学生也考察老师呀。

确实有做完RA没读研的个例,甚至还有没做完就离开的,但几乎都是像投叔这种自己改变主意的人,有的是想去别的地方读研,有的就干脆不想读研了。所以在大概前后十年的时间里,没听说上述哪个组的导师因为答应学生而不践约搞出什么新闻。

这几个例子,还有另外几个例子,吃饭的时候直接讲给后生听了。

02

信息及时更新

后生的问题,其实是职业路径的问题,这种问题事关重大,投叔回家复盘检索。上网一搜,大吃一惊,原来时代不同了,玩法早就变了。

知乎上早有人问过:申博失败了,先进组当科研助理,老师承诺来年给博士名额,这事可信吗?

图片来源:知乎

问题下面的100多个回答,越看越让投叔心里拔凉。

先说结论:大部分答主直接回答不靠谱,少量说要看具体条件,个别人说可信。

有位双非本硕的匿名答主说2019年研三一开学联系到重庆大学的一位青千,刚开始招收博士。双方见面谈得不错,青千也欢迎报考。后面遇上新冠疫情,博士考试延期,最后竟然没录取上。原因是青千自己带的一位女硕士,本来要去加拿大读博,结果出不去了,又没找到工作,只能留组读博。

青千让答主做一年RA,第二年一定解决。答主没答应。

答主的本科同班女同学,情况差不多,也是一起考重庆大学,也没留下,去四川大学当RA。三年了,还没上岸……

最高赞答主也是匿名,一口气举了身边五个例子,三个中科院北京某所,一个电子科技大学, 一个香港科技大学,全都被放鸽子,没有一个人留下读博。

连提问的题主后来都回答说不可信,“妥妥的割韭菜,画大饼”。好在题主最后去了别的地方读博士。

跟这些例子比起来,能成功留下来的确实是少数。

投叔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后生,把知乎那边的情况说了。结果人家说早就看过了,就是觉得不靠谱,但自己又不甘心,所以才问的。

投叔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一场赌局啊。

03

导师为何食言?

事后,投叔自己琢磨,为什么这事儿在过去十多年里,变化这么大呢?

初步的结论是,高校的博士生名额太少了,博导们太卷了。

现在各个高校里优秀的老师很多,博导越来越多,按比例来看,招博士的名额非常稀缺。

投叔最近跟一个朋友吃饭,他是某中游985高校本硕博毕业,说起他博导的博士招生,所在方向一共9个博导,招生名额只有8个,其中每年还得拿1个出来给“非升即走”招来的PI。

9个博导抢7个名额还算是好的。邻近的方向有12个博导,包括1个院士,一共10个名额,院士每年拿2个名额,院士手下小老板里也有个博导,正在上杰青,最近几年每年也要拿走1个,外加给“非升即走”留的1个,等于是9个博导抢6个名额,一年要有三分之一的人轮空。

他说学院里博士生名额的争夺在他毕业后白热化到什么程度呢,早先是院士自动3个名额,长江学者和杰青自动2个名额;后来是院士2个,长江学者和杰青也只有1个了;现在是院士也只有1个,好处是不必轮空。院士之所现在还能有2个名额,是因为制定了个规矩:承担重点以上项目的,增加1个博士生名额。

有人可能会说这就是“阳谋”。投叔也觉得多少有那么点意思。但学院和高校肯定乐见其成,因为高校能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招生来促使院士持续拿大项目,又有哪个高校不乐意呢?

上面说的是大背景,下面咱具体说说。

假设有学生毛遂自荐,说想跟着你读博士,你会怎么想?肯定是先看简历,了解基本情况,看完之后,几乎所有导师都特别想知道:这学生靠谱吗?

万一学生不像简历中说的那么好,出不出成果可能还是次要的,给课题组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才是大事。

这时候,最稳妥的,就是先做RA看看,大家增进相互了解。

一年下来,双方都挺愉快的,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认可,这就能保证让RA转为博士生吗?

未必。

如果带入到导师的位置上看RA转博士,能顺理成章放鸽子的具体情形可太多了。

比如有本校领导(继续承担科研任务的行政领导)或者本行当里的大牛来找你,说今年有个什么情况,想找你“借”个博士生名额,明年还。你要不要答应?

比如有家里的某位混得还不错的亲戚,推荐过一个人来读博,履历啥的也确实都不错,你要不要答应?

比如一位平台更高的亲朋故交,推荐过一个人来读博,履历比你自己的学生还好,还带着强力的推荐信。你要不要答应?

比如像刚才的例子,自己很看好的学生,本来要去海外深造的,突然要留组里继续读博了。你要不要答应?

这都不用说不知道哪里突然冒出个特别厉害的学生来申请读博。

说到底,双方愉快只是一种非常不牢固的读博前提。博士名额如此稀缺,博导们要想的,远远不止是一个科研优秀的人,而是尽最大努力让招生这事的利益更大化。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外交中的经典论断,放在这里也适用。

不要着急骂博导们出尔反尔,这不仅是当前大势,也是人之常情。换做其他人,大概率一样。

04

结尾

其实,人生的绝大多数选择都是小马过河故事的翻版,很少有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要不要读博,是前置命题;要不要通过RA身份转博,是路径问题。拉通来看,这两个问题是否妥善解决,跟人生是否快乐未必相关。

不过,咱们确实得习惯现在的高风险社会,千万不能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未来赌在别人的自我道德上,哪怕这个人有教授博导的头衔。

作为一家专注于论文润色服务的公司,投必得坚信每一份投入都将带来相应的回报。我们的专长在于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SCI论文润色服务,帮助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最佳状态呈现。

我们有很多高分案例发表在世界一流的高影响力期刊上,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以及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这些文章得以发表最重要的是基于世界领先的科研项目,再加上投必得各领域专家的协助:有的是语言润色,从论文写作的遣词造句、文章结构到文章内容的科学逻辑全方位的优化;有的是全程服务,包括语言润色、选刊、协助回复审稿意见、封面图制作等全方位的协助。在原作者以及投必得的共同努力下,使文章得以更顺利的发表。

投必得提供八大服务类型,包括润色编辑、学术翻译、查重去重、预审评估、中文服务、科研推广、发表支持和全程无忧发表服务等,为您的论文发表保驾护航。

投必得也是Nature Biotechnology作者认可选择的论文润色编辑机构~如果您有论文需要润色,那就快快来找我们投必得吧~

0 阅读:0

韵韵投必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