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南阳、信阳、濮阳、许昌、济源)
驻马店市,一说是因古时驿城东有苎麻村,故谐名驻马店。二是驻马店在明崇简王朱见泽就藩时苎麻村设为驿站,常驻过往的牛马大车,故名驻马店。又称天中、汝宁、蔡州。
驿城区, 驻马店又称驿城或者天中,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称之为“九州通衢”也是在最初的驿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西平县,据传西平是黄帝元妃嫘祖的故乡。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西平原有西陵亭,即西陵氏所居。因为“西陵于夷”故名西平。又称柏城。
遂平县,汉置吴房县,隋复置,唐改为遂平县。据传李愬取蔡州,是从吴房的文城栅出发的,蔡州平定后,为了纪念这次袭击战的辉煌战果,取从此出兵,遂平蔡州之义。又称吴房。
平舆县,夏、商时期,平舆称挚地,为古诸侯国之一,国君任姓,古城在今西塔寺,周朝时并入沈子国。因文王之母太任归省家书中有“平舆”抵达(即坐车平安回到娘家)字样而得名。又称挚[zhì]国。
上蔡县,上蔡,商代即以“蔡”为名。上蔡的“蔡”是从县城东蔡岗上的蓍草得名的。上古时期,盛行占卜,用蓍草占卜叫“筮”,“蔡”字由“草’、“祭”组成,就是用蓍草祭神占卜的意思。汉置上蔡县。因蔡平侯徙新蔡,遂称此为上蔡。
新蔡县,春秋时期,蔡平侯将国都迁到此地名为“蔡州”,后取名“新蔡”。又称蔡州。
正阳县,西汉置滇阳县,由滇水经县南流过,故名滇阳。唐初为淮阳县,后复真阳县。清世祖名胤禛,年号雍正,讳“慎”字。改“真”为“正”,始名正阳县。
泌(bì)阳县,因位于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而得名。
确山县,因境内有确山而得名。
汝南县,汉置汝阳县。1913年改为汝南县,因在汝河之南,故名,汉为汝阳,似为后来河水改道所置。一说西汉置汝南郡,因辖区大部分在汝河流域南部,故名。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
———————————————————————————————————————
南阳市,王莽时,改南阳郡为前队,改宛县为南阳县,因居伏牛山之南、汉水以北得名,东汉复旧,宛县仍属南阳郡。又称南都、 帝乡。
宛城区,因建城区古为宛州治得名。
卧龙区,以著名的游览胜地汉武侯诸葛亮隐居处卧龙岗得名。
邓州市,邓州之名源于春秋时邓侯国。《春秋·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即是。又称穰、邓。
南召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县,以境内有南召堡得名,沿袭至今。《明一统志》卷30:“因地有南召店,故名。”又称云阳。
西峡县,元初内乡县治由今西峡县城迁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原县城改称峡口镇。后因位于内乡县西,故称西峡口,设巡检司。西峡口因位于南阳盆地西侧的峡口而得名。
方城县,东周属楚,为楚之外县,委尹驻守,于方城山(今小顶山)修筑长城,曰“方城”,方城县由此而得名。又称裕州。
镇平县,金朝统治者慑于县境人民的强悍,于正大三年(1226年),以镇压平息之意,取名“镇平”县,著名诗人元好问为首任县令。又称涅[niè]阳。
内乡县,西魏置中乡县,隋开皇三年(583年)以避杨忠庙讳,改为内乡县。
淅川县,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析南乡县西部置淅川县,因淅川(即今老鹳河)纵贯境内故名,治所设今马蹬一带,属析阳郡。因淅水为名。又称丹阳、顺阳。
社旗县,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赊旗镇,将“赊旗”改为“社旗”作为县名,以取社会主义旗帜之意。又称赊店、赊旗。
唐河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唐州为唐县,属南阳府。清沿明制。民国时改唐河县,先属豫南道,后属河南第六行政督察区。1914年改沘源县,1923年改唐河县,以县北唐河得名。有称唐州、泗洲。
新野县,在远古时期,新野境域为沼泽之区,以后逐渐成为陆地,蔓草盈野,后经开发,成为良沃。建县时,改“薪”为“新”,名为新野。又称棘阳。
桐柏县,原为复阳县,隋改桐柏县,因位于桐柏山麓,以山为名。又称复阳县。
———————————————————————————————————————
信阳市,春秋时期为申国,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始改称“信阳”。因古文中“信”与“申”同,改称“信阳”是认为这里为“申国”故地的缘故。又称申州、申城、光州。
浉河区,因淮河支流浉河穿越全境而得名。
平桥区,因区政府驻地仍平桥镇而得名。
罗山县,汉代(公元前1世纪)始置县制,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定名罗山。
光山县,因县北之浮光山(该山今属息县)“俯映长淮,每有光耀”得名。又称光州、弦山。
潢川县,潢河(淮河支流)穿城而过而得名。又称光州,定城,弋阳,黄国,光。
固始县,《吕氏春秋·异宝》载:“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荆楚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又《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孙叔敖子所邑之寝丘是也,世祖更名固始。”取固其根本之意。又称蓼城、峭拔、俏巴、蓼都、闽台祖地。
淮滨县,因县城位于淮河之滨而得名。又称乌龙集。
商城县,清康熙《商城县志》卷8载明范应宾《商王墓碑阴记》谓“墓所传商王即宋公”,县因商王墓而取名。又称殷城、雩[yú]娄。
新县,1947年解放后改名新县,以驻地新集为名。又称经扶县。
息县,息县古为候国,周庄王十五年(前682年),楚灭息国,秦属陈郡。《左传·隐公十一年》:“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又,庄公十四年:“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故址在今息县西南,楚灭息国后置息县,因息国为名。
———————————————————————————————————————
濮阳市,《水经·瓠子河注》:“濮水逕其南,故曰濮阳也。”濮阳以在濮水之阳而得名。又称帝丘,澶州,东郡,楚丘。
华龙区,中华龙文化的发源地。
濮阳县,秦王(赢政)七年(公元前20年)置濮阳县,属东郡。从此始有濮阳之名。
清丰县,唐大历七年(772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表奏朝廷析顿丘与昌乐(今南乐)4乡置县,因辖境内有隋代孝子张清丰门阙,故名为清丰县。据《旧唐书·地理志》:“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又称顿丘。
南乐县,唐武德五年(622年)析繁水置昌乐,属魏州。翌年,治所南迁,重著昌乐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李国昌之讳,以“新治在旧治之南”故,更名南乐。
台前县,城东北隅,明代有一座土山,此山似凤头,东西堤似凤翅,故名凤凰山。凤凰山有一凤凰台,台南有一小村,名曰台前。县城以此村为基地,故名台前县。又称寿良、寿张。
范县,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始置县,以南临范水而得名。
———————————————————————————————————————
许昌市,三国魏黄初十年(公元221年)以“魏基昌于许”,遂将许昌改许县。许昌之名始于此。《水经·洧水注》:“许昌县,故许男国也。……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又称许都、魏都。
魏都区,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魏太祖迎帝都许。及魏受禅,改许县为许昌。然魏虽都洛,而宫室、武库犹在许昌。”
禹州市,据《汲冢周书》:“禹都阳城,后居阳翟。”此地为夏禹所居,故以禹为名。
长葛市,隋置,以古代建城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长葛,长葛县,隋置,以古代建城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长葛。又称长社,縟[rù]葛。
许昌县,相传唐尧时许由牧耕于此,故被称为“许”。
鄢陵县,周初封为鄢国,东周周平王初改为鄢陵,汉初置县,周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
襄城县,公元前540年,东周春秋时期楚灵王在氾之西北筑新城,东周帝王周襄王避难曾居氾[fàn],故名“襄城”。
———————————————————————————————————————
济源市,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点赞]
汉置汝南郡,郡治在上蔡,汝阳县是现在的商水县,汝南郡治依次为上蔡→_→息县→_→平舆→_→悬瓠城(汝南)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汗]
[点赞]
上蔡,是古蔡国,就是扁鹊见蔡桓公那个蔡国。
[点赞]
孔子周游列国到上蔡结束,差点饿死的上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