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中国2843个县级政权得名由来—陕西篇上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2024-03-15 16:38:19

(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

陕西省,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又称陕、秦、三秦。

———————————————————————————————————————

西安市,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新城区,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的为秦王,始建王府,府为一城,于1376年建成,称为王城(俗称皇城)。清初改名为“满城”,辛亥革命后,改称“红城”。1927年民国陕西省政府从北院门移至红城,易名为新城。新城区即因此得名。又称长安、镐京、西京、大兴。

碑林区,因境内有驰名中外的“碑林”而得名。

莲湖区,因明代秦王荷苑而得名。

灞桥区,因境内灞桥得名。

未央区,名源自境内汉未央宫遗址,意为“繁荣兴盛,不尽不衰”。

雁塔区,因辖区内拥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雁塔而得名。

阎良区,名称是“闾阎良善”掐头去尾得来,“闾阎”指的是平民生活的地方,“良善”说明了民风淳朴、安居富足。

临潼区,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长安区,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长安县,七年(公元前200年)从栎阳迁都长安。

高陵区,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

蓝田县,公元前379年始置蓝田县,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又称峣柳城。

周至县,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在今终南镇置盭厔县,山曲为盭[lì] ,水曲为厔[zhì] ,故名。《元和郡县志》卷2京兆府盩厔县:“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县因山环水复而得名。1964年改为周至县。

户县,原名鄠[hù]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

宝鸡市,《元和郡县志》卷2:“以昔有陈宝鸡鸣之瑞,故名之。”《读史方舆纪要》卷55凤翔府宝鸡县:陈仓山“县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山上石类山鸡。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又称陈仓、雍州、西虢、西岐、西府。

渭滨区,因濒临渭水而得名。

金台区,因境内有金台观而得名。

陈仓区,因陈仓山(今鸡峰山)而得名。另有一种说法,陈仓指苍帝伏羲(雷神之子)。

凤翔县,清雍正《陕西通志》卷3引《雍胜略》云:“至德初置凤翔府,取凤鸣岐山之义。”又称雍州、雍城、西府。

岐山县,岐山县始建于隋代,以境内有岐山(又名箭括岭)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就有岐山这个名称。《寰宇通志》卷94载:岐山在县东北,“山有两岐,故名”。岐山县因山名。

扶风县,汉代在长安设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三辅管理关中地区,当时的右扶风管理咸阳以西21县,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后改扶风郡,唐贞观八年,(公元543年)始设扶风县。

眉县,周为郿邑。《诗·大雅·崧高》:“申伯信迈,王饯于郿”,即此。秦置郿县,因郿邑为名。故治在今县东15里。北魏改为平阳县,西魏改为郿城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郿县。唐武德三年(620年)移郇州城,即今治。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改为眉县。又称眉坞。

陇县,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元和郡县志》卷2:陇州“因山得名”。1915年改为陇县(1918年批准)。仍因陇州为名。

千阳县,《太平寰宇记》卷32陇州汧阳县:“以在汧[qiān]山之阳为名。”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改为千阳。

麟游县,义宁元年(617年)升为凤栖郡。因宫中发现白麒麟,方易名为麟游郡,兼置县,以麟游名县从此始。《元和郡县志》卷2凤翔府麟游县:“隋于此置西麟州,营仁寿宫。义宁元年唐高祖辅政,废宫。是年获白麟于宫,因置县。”

凤县,秦为古道县,北魏为梁泉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改为凤县,因境内有凤凰山、凤凰岭而得名。又称凤州。

太白县,建国后1953年划宝鸡、岐山、眉县、留坝、洋县、佛平、凤县部分地区设太白区,1961年改为太白县,因县境内有太白山而得名。

———————————————————————————————————————

咸阳市,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秦都区,因中国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在此建都而得名。

渭城区,因古渭城遗址而得名。

兴平市,《郡县释名》陕西卷上:“唐至德初置兴平军,寻改为县,从军名也。”又称金城、槐里。

三原县,《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三原县:“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故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移龙桥镇,即今三原县治。又称甲邑、池阳。

泾阳县,秦朝为池阳县,前秦二年在池阳县东南置泾阳县,因在泾水之阳而得名。

武功县,秦朝在眉县境内,因武功山、武功水(石头河)得名,武功县为周邰邑,秦朝为邰县,东汉时迁武功县到邰县,仍为武功县。又称邰[tái]城。

乾县,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陵墓乾陵而得名。另据《郡县释名》陕西卷上:乾州“以地在长安之西北隅也”。又称乾州。

礼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内有醴泉,泉水味如醴而改名为醴泉县。1964年以“醴”与“礼”字同音,改为礼泉县。

永寿县,据《元和郡县志》卷3邠州永寿县:“武德二年分新平县南界于今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分置永寿县,因原而名。”

彬县,彬[bīn]县之名来自于商代时县境内的豳[bīn]国。西魏始设豳州,唐开元年间,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bīn]”,设邠州。民国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邠县改为彬县。

长武县,清雍正《陕西通志》卷3:“取县西长武故城为名。”按,长武故城在县西50里,为隋开皇中筑。《旧唐书·李怀光传》:“怀光频岁率师城长武,以处军士。”即此。又称鹑[chún]觚[gu]、宜禄。

旬邑县,《路史》:“邠之三水东北二十五里栒原上有古栒城。”栒邑县因栒原为名。1964年改为旬邑县。取“旬”与“栒”同音。

淳化县,唐为云阳县黎园镇,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置淳化县,以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淳化”为名。

——————————————————————————————————————

渭南市,《寰宇通志》卷92:渭南县“以在渭水之南,故名”。

临渭区,濒临渭水而得名。

华州区,清乾隆《同州府志》卷1:“华,西魏州名。南有少华山,东连太华,故州以取名焉。”因华山得名。

韩城市,《太平寰宇记》卷28同州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1983年改设韩城市。又称夏阳,龙门,桢州。

华阴市,《太平寰宇记》卷29华州华阴县:“以在太华山之阴,故名之。”

蒲城县,《太平寰宇记》卷28同州蒲城县:“以县东故蒲城为称。”

富平县,秦代为频阳县,汉初在宁夏吴忠附近设富平县,三国时期,魏国迁富平县于甘肃庆阳县,西晋又迁到频阳县。取“地平天成,丰富充满”之意。唐朝为美原先,元朝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复设富平县。

潼关县,乾隆《同州府志》卷1:潼关县“本后汉潼关,设卫改县,俱因旧关名也”。

大荔县,晋武帝改临晋县为大荔县,因是大荔戎国故地,故名。清乾隆《同州府志》卷1:“大荔,魏晋县名。晋武帝以大荔戎筑城于此,因名其县。”又称同州、冯翊、朝邑。

合阳县,《水经·河水注》:“河水又逕郃阳城东,……城南……水即郃水也。县取名焉。”故治在今县东南40里,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移今治。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改为合阳县。又称有莘国、郃阳。

澄城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设立澄城郡,以县城西河有澄泉而得名。《元和郡县志》卷2同州澄城县:“汉征县也。韦昭云:征音惩。征、澄同声,后人误为澄。”

白水县,秦文公年间(前765—716年)分清水为白水,后置白水县,以临白水河而名。《太平寰宇记》卷28同州白水县:“南临白水,因以立名。”又引郦道元《水经注》:“其境东南谷多白土,因曰白水。”又称粟城。

———————————————————————————————————————

铜川市,前秦符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6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北周改为同官县。后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1946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1958年改为铜川市。

耀州区,以古耀州和古耀县得名。

王益区,以王益街道得名。

印台区,2000年4月,铜川市郊区更名为印台区。

宜君县,《魏书·地形志》:“宜君,真君七年置。有宜君水。”清雍正《陕西通志》卷3:“《地形志》云,县有宜君水,因取名焉。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