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下)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2024-02-17 17:54:27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读后感

说明:本文主要依据来自三联书社公开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统编著的《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一书,书中所列并不完全代表本人观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交与读者自己评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购买阅读原著。

5.嘎曲河涨水

在红军长征史上,嘎曲河与红军北上或南下之争紧密相连。1935年9月3日,驻扎在阿坝的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发给驻扎在若尔盖求吉潘州的陈昌浩的电文中称“嘎曲河涨水不能过”,开始明确反对中央北上。

此前中央已明令北上,阐明南下没有后路,张国焘虽有想法,但没有明面反对,但此电报的发出,标志着共同北上计划的彻底破产,张国焘自此逐渐完全脱离中央控制。

应该说,嘎曲河涨水虽然渡河困难,但是对于身经百战的红军,是能够克服的,显然这是张国焘的推托之词,在这件事情的主导中,他的主观意志显然大于客观条件。

6.密电之谜

使叶剑英获得毛泽东“诸葛一生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赞誉的,是一封极其重要的电报,

该电报是叶剑英偷偷从四方面军拿出,冒着极大危险,跑到党中央驻地报告了毛泽东,使党中央能够率领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迅速脱离险境。

这封电报内容是什么呢?使得见惯大风大浪的毛泽东如此紧张,感到中央和一方面军处在危急关头,非走不可。

据毛泽东在1937年3月30日延安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判张国焘的发言中说,电报上有“南下,彻夜开展党内斗争”的话。熟悉党史的人都知道,这几个词会带来的严重政治后果。

但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份事关重大的“密电”原件,长征期间所有的往来电报都完好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尤其是1935年9月间的电报,每天都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唯独没有找到这封9月9日张国焘致陈昌浩的“密电”。

最终毛泽东忍着把五、九军团5000余人留在张国焘处的“牺牲”,独自带领中央其余部队先行离开,最后反而遭到张国焘“逃跑主义的”指责,他自己却以此为借口之一自立中央,也看出这份电报绝非空穴来风,或者说有其他可怕苗头的出现,促使毛泽东断然下定这个决心。

即使先行离开,也并非没有交火的可能,四方面军副参谋长李特和一队全副武装的骑兵,曾一度追赶而来。李特在马上高喊:“原来四方面军的同志,回头,停止前进!”担任红三军团后卫的10团在团政委杨勇的指挥下,立刻进入戒备状态。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又对红军大学的学员喊道:“不要跟机会主义者北上,南下去!”

李德看不下去,用俄语训斥李特。李特这位留苏学生毫不示弱,也用俄语和李德大吵起来(好像留苏的都喜欢这样,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在势头上压倒对手)。还一边回过头来对红大学生喊:“你们跟外国人去,还是跟四方面军去?”这时,红军大学中原属四方面军的人,悄然走到李特身后,与一方面军形成了两条阵线。

毛泽东骑在马上,愤怒和忧伤交织于心。这就是他“一生中最暗的时刻”,八万红四方面军,居然然没有一个人跟他走,事态如何发展,似乎一向雄才大略的他,此时也感觉到,相比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堡垒的攻破,永远还是最容易来自内部。

7.陕甘根据地未明确

张国焘事后坚持认为,南下北上在当时有争议的情况下,即使是中央也不能单方面做出决定,

中央北上以后,也只是到了途径哈达铺,才得知陕北红军的确切消息。

即使到了陕北,前面提到刘志丹等人被抓,说明情况也不明确,风险是存在的。红军到了陕北,也陷入了西北马家军、东北军张学良、陕西胡宗南、陕西阎锡山的层层包围,危机重重,靠着西安事变才慢慢打开局面。

南下虽然最后失败,但不能以“成败英雄论”的事后诸葛亮姿态做出评价,但张国焘明显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抵抗中央、分裂中央是原则性的错误,任何时候、任何狡辩都是无力的、无助的、无效的。

虽然张国焘一度兵强马壮,另立中央呈咄咄逼人之势,但随着南下计划破产,四方面军人马在百丈原决战后折损过半,张国焘还是不得不重新北返,让四方面军又重新过了一次草地。

事实证明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张国焘自此之后未能高兴太久,就在一、四方面军陕北会师后,彭德怀悄悄找到了随四方面军总部行动的红军文工团团长、杨尚昆的夫人李伯钊,严肃地说:“党中央想搞一份张国焘在松岗(即卓木碉)会议开会另立‘中央’的会议记录,你能不能找到?”

李伯钊接受指示,很快找到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黄超记录的《卓木碉会议纪要》交给李伯钊,转给了彭德怀。不久,这份绝密文件就转到了毛泽东的手里。"

之前张国焘抓遵义会议、会理会议的材料,此时毛泽东以其人之道,收集卓木碉会议、阿坝会议的材料,但毛泽东明显更加隐忍,直到1937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才开始批判张国焘的的分裂主义和军阀主义错误。两人的政治韬略也高低立下。

所以关于张国焘草地分兵、另立中央的事件,是各种因素掺杂变异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环境,也有现实的人物恩怨、误解,但更多的还是张国焘的个人野心和南下苟安的心理所致,这是我们不得不认清认清、批判和抵触的。

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历史观,就是认识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的科学思想体系,是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昭示着对强党之路、强国之路、复兴之路的深刻认识,是我们认真学习历史、正确认识历史的强大思想武器。

附录:红一、红四长征途中重要会议要览

1.0会理会议

攻占会理因为刘元瑭的死守没有得手,毛泽东遇到敌人和自己部下的双重挑战。

林彪埋怨毛泽东尽走“弓背路”,下达的行军指示经常绕来绕去,建议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

毛泽东一度把账记在了彭德怀身上,认为他鼓动林彪图谋篡位,结下了积怨。

2.0泸定会议

红军飞夺泸定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和陈云等人在泸定召开了会议。                                                                                                                                                                              会议主要决定了两件事:一是红军向北走雪山草地一线,避开人烟稠密地区,与在岷江流域一带活动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是让陈云停止长征,前去上海恢复白区党的组织,设法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

3.0两河口会议

强调两个方面军要统一指挥,集中于中央军委。张闻天作会议总结。会议一致通过周恩来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4.0芦花会议及扩大会议

两个方面军正式合并,成立新的指挥机关,一切军队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指挥,张国焘任总政委,徐向前、陈昌浩任前敌总指挥,尽管中央在人事安排上做出了巨大让步,可张国焘仍旧不能满意。

5.0沙窝会议

张国焘在会上极力为错误进行辩解,认为退出川陕根据地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联邦政府是正确的,同时认为遵义会议前单纯防御,后决战防御,公开了张国焘与党中央的政治分歧。

中央又对张国焘做了很大的让步。说了很多赞扬四方面军的话,原来指责四方面军放弃通南巴的话都收回了,并且承认了一方面军的失败和挫折,进行了有限的自我批评。

张国焘欲要翻中央的底,中央要定张国焘的性,最终在最能体现利益分配的干部安排上形成了和解,但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双方的差距和分歧并未消除。

6.0毛儿盖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夏洮战役后的行动问题报告,指出红军主力应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毛泽东作会议讨论结论时,再次强调左路军应向右路军靠拢。对于明确红军主力发展方向,克服张国焘的分裂危险,起了积极的作用。

7.0俄界会议

中央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分歧与斗争,不仅是战略方针的分歧,而且“是两条路线的分歧,是布尔什维主义与军阀主义的斗争”。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有人主张开除张国焘的党籍,毛泽东未同意。

8.0哈达铺会议

在哈达铺有一个邮政代办所,毛泽东在大公报上确认了陕北红军的消息,22日中共中央在“义和昌药铺”毛泽东住室召开会议,正式作出了“落脚陕北”的重大决策。

9.0阿坝会议

张国焘强行通过《关于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决议》,诬称中央坚持北上为“机会主义”“右倾逃跑”,美化自己向南逃跑为“进攻路线”,并扬言对“进攻路线”的反对者,予以“纪律制裁”。

此是张国焘公然决定与中央决裂的标志,接着大肆批判朱德,到天亮才决定不杀刘伯承,但朱、刘二人都抵住巨大压力进行抗争。

10.0卓木碉会议

张国焘继续攻击党中央率红一、红三军北上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路线”,公开打出反党旗帜,非法作出《关于成立第二中央的组织决定》,宣布成立“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和“团中央”,并宣布“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成立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

11.0任家坝会议

南下计划失败后,1936年1月26日至27日,张国焘、朱德、陈昌浩、徐向前、周纯全、傅钟等在芦山任家坝召开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发来的 “十二月决议” (瓦窑堡会议) 要点,表示一致拥护中央的决议,在党的新的策略路线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一致对敌,并一致赞同继续北上的方案。

12.0道孚会议

张国焘为南下失败撤退做辩解,并以中央苏区做对比,认为都只是革命中心的转移而已。

0炉霍会议

会后不久的1936年6月6日,张国焘在炉霍县寿灵寺最后被迫宣布撤销他的“第二中央”。这次会议为二、四方面军的会合和后来共同北上奠定了基础。

14.0岷州会议

张国焘等少数人认为与胡宗南在静会地区作战是不利的,主张红四方面军由临潭西进青海,占领甘西。以朱德为代表的多数同志认为党中央的方针是正确的,集中红一、红四方面军主力,在静会地区击败胡宗南部是完全可能的。

朱德的主张得到了陈昌浩等同志的支持。会议最后说服了张国焘,接受了中央方针,制定了《通(谓)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但会后张国焘大哭一场,徐向前也觉得张国焘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准备渡河,往西宁夏方向打。

从此开始了西路军的征程,这也是书的下小半部分着重讲述的内容,我们有时间再来一一总结分析。总的来说,作者被给予了体制内工作者尺度最大的创作自由,但对于一些细节,作者不知道是语焉莫详或者讳莫如深,而且掺杂其他琐事过多,一定程度影响主线阅读,未能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写完查证资料发现刘统教授已于2022年年底过世,人间又失一位扎实做学问,勇于亮观点的学者,不亦悲乎!!!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2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