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
———————————————————————————————————————————
安徽,简称皖,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合肥市,《尔雅》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又称庐州、庐阳、合淝。
瑶海区,以瑶海公园而得名。
庐阳区,合肥庐阳区是历史上的古庐州城,故名。
蜀山区,以蜀山湖而得名。
包河区,因辖区内的包河景区而得名。
肥东县,1949年以原合肥县东部地区置肥东县。因在合肥之东,故名。
肥西县,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
长丰县,在合肥市北。1964年置长丰县,因此县大部分原系寿县东部地区,历史上曾是寿县的长丰乡,故名。
庐江县,在合肥市南。隋置庐江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庐江盖因旧郡而名。”又称舒县、潜川、昆乡。
巢湖市,在合肥市东南。唐置巢县。因古巢国为名。1983年改为巢湖市,因巢湖得名。又称巢县。
———————————————————————————————————————
芜湖市,在合肥东南。汉初置芜湖县。1949年设芜湖市。据《太平寰宇记》:芜湖:“在芜湖侧,以其地卑,蓄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又称祝兹、祝松、皋夷、勾慈、中江、鸠江。
镜湖区,以镜湖风景区在区内,定今名。
弋江区,以青弋江得名。
鸠江区,成立于1990年,沿用芜湖古称“鸠兹”、“长江”之意而得名。
三山区,以驻地三山镇而得名。
无为县,始建制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又称濡须。
芜湖县,据《太平寰宇记》卷105太平州芜湖县;在芜湖侧,以其地卑,畜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
繁昌县,据《帝王世纪》载:魏文帝登禅于曲蠡之繁阳亭,为县曰繁昌。是繁昌因繁昌亭而得名。
南陵县,据《三辅黄图》卷6《陵墓》:“文帝母薄姬南陵,在霸陵南,故曰南陵。”县在南陵侧,故以南陵为名。
———————————————————————————————————————
蚌埠市,1947年设蚌埠市。据李诚《安徽省各县市名称考释》:“《尚书·禹贡》‘淮夷蠙珠’蠙系蚌的别名,此蚌出珠,淮夷贡之。相传古时曾采蚌取珠于蚌埠。船舶聚集之处曰埠头,亦曰步头,蚌埠旧属凤阳县,称蚌埠集,亦曰蚌步集。”市因蚌埠集而得名。
龙子湖区,以境内龙子湖而得名。
蚌山区,蚌山区因辖区内“南山”得名。
禹会区,因西邻大禹治水“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涂山,而得名。
淮上区,“淮上”系沿用历史上淮河之滨的地域名称。
五河县,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34泗州《古迹》:五河故城“在今县南……咸淳七年始置县。以淮、泗、浍、沱、潼五河合流而名”。又称古虹。
固镇县,以县治所在地固镇为名。又称谷阳县、固镇桥、洨县。
怀远县,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凤阳府志胜》卷14:“宋宝佑五年贾似道奏涡口上环荆山,下连淮岸,险要可据。理宗御答云,荆山为城,义在怀远,绘图来上,殊用嘉叹。于是改军名怀远。”今县沿怀远军为名。
———————————————————————————————————————
淮南市,1951年设淮南市。因在淮河南岸,故名。
大通区,1953年设大通、九龙岗2区。1955年合并为大通区。
田家庵区,田家庵原为淮河岸边荒无人烟的渡口,有田姓夫妇在此搭庵(草棚)卖茶摆渡,故名。
谢家集区,以矿区命名。
八公山区,以八公山为名设区。
潘集区,以区内潘集镇而得名。
凤台县,在安徽西北部,清雍正11年(1733年)设县。据《凤台县志》:“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曰风台。”据《清一统志》:凤凰台“在寿州城南门之左,相传尝有凤凰至,因名”。又称州来、下蔡。
寿县,前身系春申君封地因考烈王送黄歇寿礼得名。又称寿春、寿州。
———————————————————————————————————————
马鞍山市,1956年设市,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花山区,1964年设花山街道办事处。1976年置区,区名由此而来。
雨山区,以境内雨山得名。
博望区,博望之得名,实来源于西汉之博望侯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县东北七十里。东汉、三国曹魏以及西晋,博望均为县制。南阳郡的博望县成为江南的博望镇,动因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含山县,唐武德六年(623),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
和县,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和州,明置和县。据《舆地纪胜》:“北齐图霸功,拥正阳侯渊明以归,王僧辩来迎,会于兹地,二国协和,故更名为和州”。
当涂县,本汉县,属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涂山。据《元和郡县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成帝时,以江北当涂流民纷纷渡江南下,乃于江南侨立当涂县。隋移今治,沿用侨置县名。又称丹阳、太平府。
——————————————————————————————————————————————
淮北市,1971年改濉溪市为淮北市。因地处淮河北,与淮南相对,故名。又称相城。
相山区,以相山为名。又称曲阳镇。
杜集区,因杜集得名。
烈山区,以烈山矿区为名。
濉溪县,《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28《凤阳府山川考》:濉溪口“汴水入睢之口”。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又称铚。
——————————————————————————————————————
铜陵市,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因铜官山为名。1956年设铜官山市,1958年改铜陵市。说因县境有山产铜,故名铜陵。又称定陵、义安。
铜官区,《明一统志》卷16池州府《山川》:铜官山“在铜陵县南一十里,故名。
郊区,以位于城郊而得名。
义安区,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之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五乡置义安县,县治设于顺安,寻废,置铜官冶。又称定陵、临津。
枞(Zōng)阳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又称蒲城、蒲州、吕蒙城、宗子国。
———————————————————————————————————————
安庆市,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置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置安庆府。1949年设安庆市。因安庆军为名。又称宜、宜城。
迎江区,以区内迎江寺定今名。
大观区,以大观亭为名。
宜秀区,2005年5月安庆市郊区更名为安庆市宜秀区,含安庆别称宜城之意。
怀宁县,晋置怀宁县。据《资治通鉴》注:“盖以怀宁蛮左名也”。另据《名胜志》:“晋安帝以永嘉荒乱之后立县,以怀宁兹土也。”
桐城市,春秋时为桐国。唐置桐城县。据《太干寰宇记》:桐城县“取桐乡为名。”1996年设市。又称同安、文都。
潜山县,元至治三年(1323年)置潜山县。因潜山在县西北,故名。又称古皖国,舒州。
太湖县,南朝宋置太湖左县。齐改太湖县。据《太平寰宇记》:太湖县在“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名。”又称左县、晋熙。
宿松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宿松县。据《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逐改为宿松县。”一说“宿,旧也;谓系旧日的松兹。”
望江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望江县。因县临长江,故名。又称雷池。
岳西县,因县在潜岳之西,故名。又称储县。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资料搜集校正不易,欢迎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哪里来的蜀山湖?明明就是大蜀山。
[红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