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鄂州、十堰、随州、孝感、咸宁)
荆州市,按《说文》:荆,楚木也。实指一种灌木,又名楚。因此楚国又被称为“荆”。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注曰:“荆、楚,一木二名,以国号,亦得二名。”又有山,名荆山,故其地则名荆州。又称江陵、郢都。
荆州区,以古荆州得名。
沙市区,长江受夏水、沮水顶托,于江陵对面江岸形成沙洲,后逐渐成为港口,称津或江津,因正对夏水入江口,又称夏首。唐代,始有沙头之称,因港成市,故称沙头市,意为沙洲顶端之市镇;沙头市省称沙市。
洪湖市,1951年,分原沔阳县南部置洪湖县,因境内有洪湖,故名。洪湖乃古江汉平原水系最后的孑遗,其作为地名,始见于明嘉靖《沔阳志》:“上洪湖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又十里为下洪湖,受郑道、白沙、坝潭诸水,与黄蓬相通”。
石首市,西晋太康五年,始置石首县。县之东江边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故其山名石首山。县亦以此为名。
公安县,汉高祖五年,始置孱陵县。东汉建安十四年,刘备进驻油江口(今斗湖堤),改孱陵为公安。据说,因刘备为左将军,世称左公,左公安营扎寨于此,故名公安。
监利县,三国东吴黄武元年,分华容县地另设监利县。其地水网密布,盛产鱼稻;其境西北又曾煮盐。传说东吴遂设官以监鱼盐之利,故名监利。又称玉沙。
江陵县,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取楚国都城——郢,始于此地置江陵县。后世谓:“此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埠”,故名江陵。又称荆州城、郢都、南郡。
松滋市,本名松兹,在今安徽宿松境。汉兴,封徐厉为松兹侯,传三世有罪国除;汉昭帝时再立松兹侯国,又传三世至王莽废国置县。汉献帝时改为松滋。东晋咸康年间,松滋百姓避乱迁来,遂侨置松滋县,至今。原松滋于隋开皇十八年改称宿松。
———————————————————————————————————————
鄂州市,初为鄂国。“鄂”源于鳄,或以鳄为图腾。楚灭之,为鄂邑;秦为鄂县。三国时孙权改为武昌。晋兴,分武昌县之地复置鄂县。隋开皇九年废鄂县,地归武昌县。民国二年改名寿昌。因与浙江寿昌重名,民国三年改鄂城。1983年成立鄂州市。又称吴都、古武昌。
鄂城区,以古鄂城得名。
华容区,清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称:“华容,古云梦泽地,春秋楚子筑台其间,名曰章华。时置容城,许迁之。县之得名,宜合章华、容城言之也”。
梁子湖区,以境内梁子湖得名。
———————————————————————————————————————
十堰市,十堰之名始见于明中期《湖广图经志》,其云:“十堰,在县(郧县) 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顾名思义乃是拦蓄河水,共修筑十道堰而得名;时为镇建制。1948年解放,属陕南行署,1950年回归湖北。1969年因二汽工程成立十堰市。
郧阳区,清同治《郧阳县志》卷1称:“今郧县为汉郧乡,隶郧阳府,其得名则由郧关。”郧阳区,原名郧县,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2014年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
茅箭区,因境内河湾昔有尖形土梁似箭,上生茅草,得名茅箭。
张湾区,1973年置张湾区,以境内张湾村得名。
丹江口市,据《湖北省均县地名志》:丹江“因位于丹江、汉江交汇处,临丹江水库坝下,故名”。
房县,上古为古房国地,曾有地名防陵,或作防渚。秦攻楚,夺该地置房陵县。延用该名一直到元至正二年,省房陵县入房州。明洪武十年降为房县。清方志以为,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应属望文生义。
竹山县,县城东北约百里有山,山上竹色皆黄,故名黄竹岭、黄竹山,又名黄山岭。县遂以黄竹岭、黄竹山得名。南朝梁改上庸县为安城县;552年,西魏改安城县为竹山县;此为竹山名县之始。
竹溪县,明成化十二年,分竹山县尹店社置竹溪县,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郧西县,因境内有古“郧关”,西晋太康五年,改长利县为郧乡县;元至元十四年,改郧乡县为郧县。明成化十二年,分郧县的武阳的五个里、上津的津阳四个里别置新县,以其位于郧县以西,遂名郧西。
———————————————————————————————————————
随州市,繁体字为“隨”。西周初期,周势力南扩,在汉水以北分封诸侯,周为姬姓,史称“汉阳诸姬”。隨国即为其一。春秋时期,楚国北延,灭隨国,置隨县。晋兴,为隨郡,西魏大统元年,为隨州。杨坚曾受封于隨,遂以隨为国号,“隨”带“走”旁,又有随从义,便去“辶”为“隋”。
随县,以西周封国随为名。
广水市,本名应山。南北朝时宋析随县置永阳县,梁大同二年在应浓山(今印台山)置应州,隋开皇十八年改永阳为应山。1988年,撤应山县,因广水镇而设广水市。广水镇,得名自境内广水河。其河床浅宽,每当山洪汇集则河面宽广,故名广水。
曾都区,以古曾国得名。
———————————————————————————————————————
孝感市,南朝宋孝建元年,政府宣扬孝道,因此地“孝子昌盛”,遂分安陆东境、黾县南境新置“孝昌”县。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庄宗李存勖因“昌”字犯其祖父李国昌之名讳,遂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感动天故事,改孝昌为孝感。
孝南区,1993年4月,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将原县级孝感市一分为二,其北部设立孝昌县,南部设立孝南区,隶湖北省,属孝感市。
安陆市,安陆一名,最早出现在出土文献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编年记”中,其中载"喜□安陆□史"(一说是“喜除安陆御史”),意思是“喜”(人名)曾任安陆的“□史”(官名,□为缺字)。云梦大泽之畔,而该地地势较高,后人猜测,大约是取意于 “ 安于陆地 ”,故名安陆。
汉川市,唐武德四年,析汉阳县,新置汊川县,古汊水流经县境,故名。宋建隆元年,又因古义水自竟陵流入县西,更名为义川县。太平兴国二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因汉水流经境内,改义川为汉川。
应城市,南朝刘宋孝建元年,析安陆县南境,新置应城县。隋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复应阳为应城。旧志云,以地处要冲,乃安陆、荆门二府之咽喉,郧襄东道门户,“应该置城为守”,故名。又称蒲城。
大悟县,1949年4月后,隶属湖北省孝感专区,1952年改名大悟县,以境内大悟山得名。清康熙《黄陂县志》卷1:大悟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寺。昔洪山僧悟道于此”。按,大悟山在今县南,县以大悟山为名。又称礼山县。
孝昌县,南朝刘宋时期,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刘骏讨伐上年弑父篡位的长兄刘邵,夺得帝位。刘骏即位以后,改年号为“孝建”。为取信于民,巩固皇位 ,他大力倡行孝道,赏赐有孝行的人,并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在孝子辈出、孝名远扬的安陆县东境、黾县(今河南省罗山县)南境置一新县,取名“孝昌”,以褒扬此地民风之淳朴、孝行之昌盛,自此历史上就有了孝昌县。
云梦县,云梦本为大泽名,后沧海桑田,发展为为邑居聚落,西魏大统十六年,始分安陆县南境,置云梦县。
———————————————————————————————————————
咸宁市,唐代宗大历三年,初置永安镇;五代时期,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永安县;北宋真宗景德四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以《易·乾象》中“万国咸宁”一语与“永安”近义,改“永安”为咸宁。
咸安区,1998年12月,设立地级咸宁市。同时咸宁市设立咸安区,以原咸宁市的行政区域为咸安区的行政区域。
赤壁市,因蒲圻是三国著名赤壁之战发生地,“赤壁”一词自古至今,闻名中外。为提高我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较快发展,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将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
崇阳县,南朝梁大同五年,置乐化县,隋开皇中,并入蒲圻,隶江夏郡。唐天宝二载置唐年县,五代时期,吴改曰宗阳,梁改曰临夏,晋改曰临江,南唐复曰唐年。宋开宝八年始名崇阳。因县北群山崇聚,县治在南,“自通城县龙窖山发脉,历方山岩头而东至此,诸山崇聚,故县有崇阳之名。”
嘉鱼县,汉初,名沙阳堡,因地近长江中沙洲而名。晋太康元年,置沙阳县。隋开皇九年并入蒲圻县,以沙阳县地置鲇渎镇。五代南唐升元元年,改镇为场,后升场为县,以其地盛产“嘉鱼”,且城西鱼岳山,因取《诗经》“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名“嘉鱼”县。
通城县,汉高祖六年置下隽县,因隽水而名。南齐永元元年改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分立乐化县、下隽县。唐元和二年改市为镇。元和五年改锡山镇为通城镇。宋熙宁五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东达南昌,南通长沙,北抵武昌,西连岳阳,四面通城,故名。一说取意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又称银邑、隽邑、下隽。
通山县,据《湖北通志》记载:"县城西南一里,有一两岸山,山有洞,深不可测,可通阳新县,因称通山。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