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这两个问题该怎样理解?

毒小寨文化 2024-03-26 08:15:10

诗无达诂,文无定训。

文艺评论家常常提到这两句话,意思就是诗文作品属于主观性比较强的文艺作品,读者在理解的时候往往因时因地因人因势而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性的理解往往又各具合理性,能自圆其说,大家各持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

西方有“作者死了”的理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发散性的合理理解也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作品能打动更多人引起更多共鸣的原因所在。试想,如果一部作品只有一个标准理解,那它就是狭隘的,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就是缺乏张力与魅力的,注定“行而不远”。

今天借《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来谈这个问题。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存亡之际,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采纳了这个建议,也就引出了下面以短对话: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一般的理解,都认为这是烛之武的抱怨之词,年轻的时候你看不上我,现在形势危急了,你倒来求我,只可惜我现在老了,不中用了,啥也做不了了。

之前未得到重用,而今有些抱怨,这也是人之常情,非常好理解。也有人将这段话理解成“讽谏之词”——烛之武在以自身为例,讽谏郑伯要礼贤下士,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千万不能病急才投医,国危才寻士。

应该说这种理解能说通,而且烛之武的形象也一下子高大起来,一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为尊者讳,为圣贤讳”,圣贤怎么会有抱怨呢?圣贤只会匡正君王得失,不失时机的提出自己的建议,上安社稷,下抚黎民啊!

这应该是这种理解的初衷吧!是人们对烛之武美好形象的的主观加持与美颜优化!

当然,说得通不意味着一定就对,从文本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直接证据的,没有必要为美化烛之武而特意这样理解。相反,理解成“抱怨之词”一点儿也不有损烛之武的睿智形象,反而会使烛之武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有血有肉。先秦的“士”都非常耿介,在君王面前能保持独立平等的人格也属常见,发些“抱怨之词”也不难理解,颜斶见齐宣王,齐宣王让他上前,他直接回道“你上前来”,你要礼贤下士啊,这就是一例了。

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郑伯的“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该怎样理解?

通行的解释是郑伯在拿家国大义激将烛之武,国家灭亡了,你也没有好处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还是出山吧。

当然,烛之武受此感召,毅然出山,也就有了后面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罗晓晖老师对此句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这是“威胁之词”,国家都要灭亡了,你还在抱怨,还在翻旧账,你能有啥好下场?

背后的心理活动很多,此处省略800字。

仔细读读这两句,也很难排除这种理解,尤其是在人均800个心眼的诸侯混战背景下,这种解读更具小说追求紧张刺激情节的特点。

之所以大部分奉行前一种理解,还是出于美化烛之武的需要,试想,烛之武退秦师,如果不是出于家国大义的感召,而是被威胁利诱,那就真的太掉价太丢份了。

诗无达诂,文无定训,有时候多一些这样合理的发散性解读也未尝是一件坏事,至少也是对思维的锻炼吧!

0 阅读:1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