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渣叔罗影
编辑|渣叔罗影
古人有云:“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意思是说,穿罗裳薄衣随风飘逸拂动,仪态雍容端坐正铮铮地练习筝商之曲。无论是在影视剧里还是在我国历史朝代中,“仙衣飘飘”似乎也成了古人穿搭的一种标配。
虽然看上去很漂亮,但是古人的衣服也会经常“拖地”,人们不禁好奇,究竟为什么这么做?难道不怕弄脏吗?
古代穿衣考究等级分明其实,能穿上长袍大褂的人,根本不用担心衣服会弄脏的问题。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穿衣服装也彰显身份地位。上层社会的服饰考究讲究,从颜色、款式到布料都有明确规定,而下层社会的穿着则简单实用。
上层社会追求奢华,服饰颜色以紫色为尚。这是因为紫色衣料来自稀有的紫荆花,价格高昂,只有达官贵人才买得起。衣服长度也代表身份,衣摆越长地位越高。当年慎夫人因衣摆过长被皇帝责备,只因显示出喧宾夺主之势。
即使是宫廷妃嫔,衣摆长度也按品级有严格规定,否则后果非常严重。比如唐代,若嫔妃衣着比皇后更豪华,会遭到皇帝的严惩。
达官贵人平日里也喜欢穿一些轻便简单的服饰,比如襦裙。这主要是宫禁生活枯燥乏味,妃嫔们也想过舒坦日子。等到出席重要场合,她们才会穿上繁复考究的礼服。这些场合往往在富丽堂皇的宅邸举行,地面干净整洁。来宾们也会有下人打扫道路,避免衣裳沾染尘土。
而下层社会的穿着则完全不同。他们穿短衣衫和粗布衣裳,这些衣服长度短,只到膝上,质地粗糙,显得简陋。但穷人买不起锦绣美丽的绸缎锦衣,也无暇妆点,短衣方便活动最实用。更多穷人根本买不起新衣,只能不断打补丁。
一些富裕的商人,也不能穿锦绣绸缎,否则会触犯禁令,抄家充公。比如汉代商人买锦绣衣服后,直接被官府没收了。
性别也决定着穿着。劳作的男女多穿对襟短衣加裤子,这本是为了方便活动。真正能穿上拖地长裙的,都是达官权贵的夫人和家眷。她们有下人伺候,不劳于家务农活,平日里十指不沾阳春水,衣裳脏了也无需操心。
所以,古代服饰同样反映了森严的等级社会。穷人追求轻便简单实用,富人则讲究奢华考究,两者差异极大。这种差距,也彰显着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而这些规矩制度,使穷人望衣生羡,富人得意洋洋,古代社会核心利益得以维系。
穿衣服不仅分场合,还要分人普通老百姓大多数时间穿得简单朴素,衣服长度到脚踝以下,这样方便劳动。他们的衣服多是粗布麻衣,既省布料又耐穿。这类衣服上身短衣,下身长裙,不论男女老少都基本类似,主要区别在于颜色和质地。
女子的衣裙略为宽大,男子的则更贴身些。这类衣服一套下来花费不大,穿起来也轻便利落,方便日常劳作。平日里,普通老百姓要忙于农活,哪有时间穿些繁复的衣裙呢。即便过年过节,也只是穿一套新做的布衣,布匹稍好些,穿着也没什么变化。
而达官贵人和皇室成员才有资格穿着华丽复杂、裙摆拖地的礼服。这类衣服做工考究,花费巨大,所用丝绸织物十分昂贵,还要精心绣制,一套下来要花掉不少银子。它们通身缀满华美绣饰,美不胜收。
这些礼服的裙摆长达一丈有余,拖在地上数尺,行走时婀娜多姿,自成一派优雅景象。这类礼服代表着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只有达官贵人和皇室成员才有资格穿着。这些人日常起居都有大批佣人服侍,穿着繁复的礼服也不会妨碍他们的日常生活。
他们不需要亲自动手,自然也不担心把衣裙搞脏。这类礼服不是日常服装,而是在一些重要场合仪式性地穿着,如朝见天子、郊祭、宫宴、婚礼等场合。
穿着这些礼服的人全程也有仆从伺候着,遇到脏处会帮忙提裙。宫女和侍从们都训练有素,熟稔掖裙的技巧,一旦礼服裙摆触地,他们会迅速行动,确保衣裙的整洁。当然,这类场合地面也经过精心清扫,不大可能出现脏污。即便真的碰到脏处,也有人立刻上前清理。所以不必为拖地礼服的清洁问题遑担忧。
所以说,古人的服饰类型与场合和身份阶级有密切关联。不同身份的人穿着各有区别。这与当今看重个性,衣着较为随意的社会风气有些不同。现在穿着的限制主要来自经济条件,而古代则是严格的等级礼制。
长袍大褂,只为达官显贵设计古代长袍的设计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阶层。它们蕴含的精致与奢华只是表象,更多体现的是权贵们奢靡与节俭并存的两面性。
长袍的制作需要大量珍稀物料和人工,经年累月才能完成。一件普通长袍就价值数十两黄金,而一位手工艺人的年薪可能不过几两。这说明,能穿上长袍的,定是达官权贵。
然而,这些长袍往往只穿一次就弃。不仅因为它们容易沾染尘土,更因为权贵们想彰显财富。一件长袍抵得上普通人几辈子的积蓄,轻易抛弃却毫不心疼。这成了一种炫耀式的奢靡与浪费。
另一方面,这些权贵也并非完全奢侈。清朝的皇帝道光,衣服必须洗三次才舍弃,被称为“衣非三浣不易”。这在当时是难得的节约举措。历史上也有不少帝王提倡衣服清洗再穿,以示节俭。
长袍之下反映的,是古代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普通百姓终其一生可能没机会见识,而权贵们却视为家常便饭。一件衣服能抵得上几十户人家的财产,对达官贵人而言不值一提,而对于那些沾染上灰尘就心疼不已的普通人,更是难以想象的奢靡。
这样的社会鸿沟也体现在古代选官制度上。想要晋身朝廷,往往需要世袭又或门第。可望而不可及的权力使普通老百姓只能仰视,而权贵们将之视为理所当然。这种等级观念渗透社会每一个角落,甚至延伸至对待身外之物。
在他们眼中,那件长袍与灰尘接触,顶多只是丢人现眼,而在老百姓眼中,哪怕是长袍边角上的一点污渍,也能养活他们一家好几天。
当然,权贵们的奢靡也有节制的一面。道光皇帝提倡衣服清洗三次再弃,也有不少帝王倡导重复使用。这似是对资源的一种珍视,却也只是权贵阶层内部的消费观念。对他们而言,重复使用不过是显示仁慈和节约。但放在普通人这里,这种“节约”本身就是难以想象的奢侈。
可见,古代社会是处处反差与矛盾的。权贵和普通人对同一事物持完全不同的态度,却又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王朝里各得其所。这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恰恰成就了古代社会的运行。
权贵们的奢靡建立在广大人民的刻苦劳作之上,而人民的勤劳生活也离不开权贵阶层的施舍和统治。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
结语古代的服饰文化确实反映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我们今天审视历史,也应考虑不同视角。平民的服装简朴,也体现出他们生活中的勤劳与朴实。衣服的洁净程度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变数,我们在评论过去的时候,还需要保持思维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