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宋版书”值一两黄金,那么,文房四宝呢?

渣叔罗影的人生 2023-12-01 12:49:11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渣叔罗影

编辑|渣叔罗影

前言

宋朝的文化昌明,造纸和印刷术也在当时稳居世界第一,宋朝人崇尚文化,流行刻书,像开封、临安等地都有不少刻书坊还出现了像毕异这样大师级的人物。宋朝以前的图书多以卷轴的形式出现,而到了宋朝才有我们今天熟悉的线装书。

宋朝的线装书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只可惜未版图书流传至今的已十分稀少,所以图书收藏界有“一页宋版抵得上一两黄金”之说。

宋版书如此金贵,宋朝的文房四宝也备受后世追捧。古代的“时尚话语权”完全操纵在文化人手中。既然是文人当家,那么时尚用品当然首推文房用具。

“文房”的由来

文房”这个词最早见诸文献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专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档案馆,端着一副高严的架子到了唐代,“档案馆”开放,人人家里建“档案馆”,于是文房就演绎成了文人的书房。

那个吟哦“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后主李爆在他的书房里收藏了不少书画,所有的藏品都押上“建业文房之印”,他这一招也被后世文人学去,于是有了藏书印、藏书票之类的劳什子。

古人说玩物丧志,但因为话语权在文人自己手中,所以对文人的玩物就另有说法了:“文房器具,非玩物等也。古人云:笔砚精良,人生一乐。”陆游的诗《笔砚纸墨戏作》中就有“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之句。

可见至少从宋代起,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已经超越了它们的基本功能成为文人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核心元素,甚至被文人雅士视作个性化的朋友。

就像今天的苹果电脑、万宝龙钢笔是时尚人士的最爱,古人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一支好毛笔当然是一个文化人的首选。

笔和墨

在宋朝,安徽宣城制笔名家诸葛氏家族是当世制笔的第一高手。家族的代表人物诸葛高创制了一种广受欢迎的无心散卓笔。笔头虽然只有半寸长,但扎进笔管里的毫毛却足有一寸之长。正因为这样,根基极为扎实牢固,使用起来笔力持久,不秃不散“一支可敌它笔数支”。

不仅如此,它还不同于生毫所制的毛笔那样生硬,据秘籍记载,诸葛高在笔做成之后,要把它放进饭凯里去蒸一斗米饭熟的时间,待取出之后,再悬挂在水瓮上好几个月然后才投放市场。苏东坡特别喜欢用这种笔书写,在《东坡题跋》卷五中,把诸葛笔比作“内库酒、北苑茶”。

今天我们说毛笔首推湖笔,其实湖州的毛笔要到元明之后才崛起。你去问问苏东坡,他一定不知道湖笔为何物。

毛笔不如现代的钢笔、自来水笔那般方便,它必须有墨、砚相配套。古人用的墨是由碳素单质(烟、煤)与动物胶相调和,并掺以贵重香料、金箔等,经和剂、蒸杵等工序加工而成的,特别是桐烟、漆烟墨等,还会加入麝香、冰片、樟脑、珍珠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产品尤为称著。

人工制作的墨是从魏晋时代开始的,曹操本人就是个墨收藏家、陆云写给陆机的信中提到,“曹公藏墨数十万斤”。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了王羲之、王献之、钟踩等一批著名的书法家以及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篮等著名画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些书画大家对墨的嗜好都有一种本能的痴迷,王羲之就自言“一日不闻墨香,三天不知食味”。可见,书画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墨的演变。

据苏东坡的儿子苏过回忆,苏东坡当年被贬海南,百无聊赖之际。也曾在家里自己制墨,不过,苏东坡的制墨技艺显然不如韦诞、墨没制成,还险些把整栋房子都烧了。但是苏东坡的名气大呀,很快,在杭州等地出现了打着他旗号的所谓“苏式名墨”这也算古代的“虚假广告”吧。

今天我们知道,墨首推徽墨。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其开创者是五代十国的奚超、奚廷理父子。奚家原居河北易水,属世代制墨名家。

由于后晋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奚氏便举家南迁奚超途经黄山一带,为当地白练之奇、松树之妙姿所吸引,并且发现皖南的松烟品质超群,尤其适合做墨,便留在款州,以皖南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微器。

到了系廷玮继承父业后,他孜孜不倦于墨源的开拓和传统技艺的改进,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桐油烟和漆烟的品质远胜于松烟是制墨的头等原料。廷又创造了“兑胶法”,即反复和胶,有时多达四次,称为“四和墨”。

在配方中,他又试着把金箔掺进墨团捶打,制成的墨写起字来闪闪发光又不褪色。这一番技术革新的成功让奚廷理大受鼓舞,他干脆又将靡香、冰片、丁香等贵重香料一起掺进墨中,使得船锭郁香常存、不蛀不腐。

南唐后主李煜酷爱书法绘画,手下人将一盒奚廷玮制作的精梁献给他,李后主打开一看爱不释手,立即把他宠信的文人近臣召进宫来一起评墨。当内侍在砚台上放上水,轻轻研赠时,一股甜甜的幽香由淡变浓,弥漫屋宇,令人精神一爽。

李后主亲自提笔试墨,他持笔蘸墨,只觉曝汁润泽,不胶不涩,挥笔作书,黑落纸上,乌黑放光,不浸不晕。李后主大喜,当即召奚狂珠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他们所制的墨也被称为“李墨”“廷理墨”“廷理墨”好在哪里?来看看古人的记载。

宋人范正敏《遁斋闻览》中记载,有人不小心将一锭廷挂墨掉入水池,以为墨落水中一定不能再用了,也就没去打捞。过了三年,因一件金器掉入池中,这才找人打捞,结果连墨一同捞了上来。意外的是,这锭墨居然“光色不变,表里如新”,于是廷理墨“置之水中,三年不变”的口碑立刻流传开来。

廷珠墨虽然已成奇货,但是徽州的制墨产业却保留下来,到了宋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宋代的“供御墨”同样闻名于世,其中“龙香剂”更是历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宝。

潘谷鉴别墨的能力特别高,一般来讲,墨水只需他轻轻用手蘸上一滴,就能知道这墨水的品质,据传,有一次黄山谷找他品鉴墨水,他只是碰了墨囊一下,就对黄山谷说:此李承晏之软剂,今不易得。

潘谷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晚年因酒醉落井而死,苏东坡还特地写下“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宋人喜欢比茶、比墨,苏东坡说:“近世,人好蓄茶与墨,闲暇辄出二物较胜负。”他还讲了两个人的故事:蔡君谋老病不能饮茶,却喜欢“烹而玩之”;吕行甫好藏墨而不能书,则“时磨而小吸之”。

相较于笔墨纸这样的消耗品而言,砚更是一种耐用的文房用具,因此也就有些固定资产的意味。所以弥受珍重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砚,研也,研使和淅也。”在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中,砚的寿命最长,出生最早,先笔而生伴墨而长。

今天收藏界有一句名言,叫“砚必宋唐”,好的砚台都产在唐朝、宋朝。宋朝的名砚有端砚、敏砚、挑砚、澄泥砚四种,其中尤以歌砚和澄泥砚最受欢迎。

敏砚的石质像冬瓜皮一样坚老滞手,能感觉到一层雪白而糙手的瓜霜,“索索有芒”,纹理却又像丝绸一样柔美。好的歉砚砚堂上的纹路如长眉并列,巧如琴弦,被称为眉纹歉砚。苏轼钟爱歉砚,对歉砚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瓜肤毅理”出自苏轼对歇砚的评价。

他在《孔毅甫龙尾砚铭》中写道:“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毅理,金声而玉德。”前面八个字概括了用砚的感觉和好处,后面十个字分别从摸、看、听、赏四个方面总结了歉砚的质理优点,言简意赅,形象传神,被历代文人奉为鉴赏歉砚的权威标准。

除苏轼外,欧阳修、黄庭坚等人都是追捧金星歉砚的粉丝。黄庭坚在《砚山行》一诗中写道:“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硬是把端砚给贬了下去。

澄泥砚产地有青州、毓州、绛州等,都是以泥为原料,用水淘去杂质和砂粒,再墓刻成型,最后火烧成砚。

澄泥砚“取之于泥,成之于火”,品质高低不像石砚那样取决于坑口和自然石质,而取决于人为的生产工艺。但由于端砚、敏砚等优质石砚的迅速普及,烧泥成砚的工艺日渐式微。真正的澄泥砚到宋以后就失传了,欧阳修在《砚谱》中就发出感叹:“我州澄泥砚唐人品砚以为第一,而今人罕用矣。”

据传,宋代大书法家米带就喜欢用澄泥砚,他的传世作品《研山铭》在今天的拍卖市场屡屡拍出天价,而刻有这篇铭文、帮助米带创作了无数天价艺术品的那方古砚若能面世上拍,成交价一定是天价的天价。

笔、墨、砚的使用最终还得落到纸上,因此,文房四宝中的纸才是最后的落脚地。纸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太监蔡伦发明的,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已为世人所熟知。文人重视用纸,在唐有薛涛笺,在宋有澄心堂纸。

北宋的王晋卿曾经写信给苏东坡说,我一天到晚购买你的书法,近来又用三绯换来了两张字。你如果有新作,就应该稍许送我一些,省得让我再破费了。苏轼于是就用澄心堂纸、李承宴墨写了在黄州时做的《黄泥坂词并跋》二百多字送他。

之后,苏东坡为了送王晋卿书法,用上了名满天下的澄心堂纸,可见友情的深厚。

一次,欧阳修还曾将澄心堂纸送了些给好友梅圣俞,梅圣俞得纸后,高兴得当即吟下了“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这样的诗句,接着诗人又笔锋一转继续吟道:“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可见,这种御用纸是何等的珍贵。

北宋末年,擅长书画的徽宗皇帝也爱用这种纸写诗作画,可惜其时所剩已不多,所以皇帝也用得很节省。今天上海博物馆所藏《芦雁柳稚图》等两幅作品,就是徽宗用澄心堂纸画成的。

澄心堂纸之所以上乘是以用水的寒冷为特色,先要把堵皮料浸在寒冷的溪水中,然后在举帘、荡浆的过程中,所需之水都要用冰块融成。

正因为这样,才能使所制的纸紧密细洁,有如白玉至于具体的做法,因为早已失传,所以北宋以后虽有潘谷在歇州所造的仿澄心堂纸以及清乾隆年的仿澄心堂纸,可却仅仅是空仿其名,质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结语

今天说了这么多宋朝的名牌货,大家口袋里的铜钱银子毕竟有限,这些无价之宝显然不能用金钱衡量,对普通人来说也只能是心向往之而实不能至,就到此为止吧。

0 阅读:0

渣叔罗影的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