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资匮乏,古人平常都吃什么呢?看完后:再也不想穿越了

渣叔罗影的人生 2023-12-01 12:49:11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

古代人真的吃得好吗?如果把我们这些“吃货”直接扔回古代,恐怕会大失所望。

尽管历史上,美食一直是中国人的重要追求,但古代的饮食条件绝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

现代人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古代同样存在。

那么,古代人的饮食生活究竟怎样?他们又吃些什么?

古代饮食演变记

远古时期,人类食物来源有限,仅限于野外采集一些植物果实和狩猎活动获取的动物肉类,随后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方法,开始在黄河流域种植水稻。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栽培的谷物种子,经鉴定为籼米和粳稻,这表明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了稻谷种植和人工栽培的农业活动。

文献提到商周时期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粟、黍、稷、菽等,其中黍因去皮后呈黄色,而称为“黄米”,并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稷的确切品种还有些争议,菽指的则是大豆,是很早期就在中原种植的重要作物之一。

这些粮食经由碾磨、蒸煮等方式食用,据考证,最早的煮饭方法是使用蒸汽将米煮熟,称为“蒸饭”,需要用一种称为“甗”的蒸笼具去实现,甗的材质也从最初的陶器发展到青铜、铁质和木质。

到了秦汉时代,一种晒干后的米食“干饭”开始流行,这是一种便于长期储存和携带的方便食品,士兵军队出行时也经常会携带干饭。

这种干饭可以加入汤中食用,也可以与大豆一同制作成“糗糒”,汉代还出现过以小麦蒸煮而成、连壳食用的“麦饭”,其口感并不好,需要配汤才能勉强吃下。

在饮食时间上,最早有规律的进餐时间可以追溯到商代,一天两顿,后逐渐发展到三餐制,宋代的米饭与现今的基本一致,还产生了多种烹饪技艺,像青粳饭、蟠桃饭等,明朝传入的一些新大陆作物,如玉米、白薯,对增加食物来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副食方面,文献资料显示古人摄入的肉食包括驴肉、马肉、羊肉、猪肉等,制作方法有酒蒸、绣炊等。

此外古代小吃种类也很丰富,有油饼、烧饼、汤饼等各类饼,还有少数加入奇特食材的,如莲花肉饼、蜂糖饼、菊花饼等。

在水果方面,虽然没有现代先进的防腐技术,但古人已经能采用煮制、晒干等方法来延长保存期。

总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人创造了丰富的饮食形式,积累了宝贵的烹饪经验,这为中华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

古代美食交流:风雅颐指之多端

食,民以天然,我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碰撞、交融。

尤其是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盛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源于域外的多样美食,不仅丰富了古人的餐桌,也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原地区引入了葡萄、核桃等作物,当时,西域君主用葡萄酿酒,藏量可达万余石,储存数十年不坏,深得当地人欢心。

张骞将葡萄种子带回中原后,汉武帝下令在适宜地区栽培,京城百姓也由此认识了葡萄美酒的风味,另有传说称,东汉时期,孟佗曾以一斗葡萄酒馈赠张让,张让随即拜其为凉州刺史,可见葡萄酒之珍贵非同小可。

灵帝对胡风推崇备至,胡饼等西域食物在京师一时风靡,所谓胡饼,以大块面粉制成,上撒胡麻,颇为松软美味,当时无论贵贱。

胡饼皆为长安人日常主食,另外,还有一种名为“毕罗”的点心深受京城百姓喜爱,具体为何物已难考证,一说像馅饼,一说像抓饭,总之口感极佳。

唐代诸多物产经丝绸之路传入,如石榴、大蒜、木梨、无花果等,当时上至贵族富贾,下至市井小民,皆乐此不疲,趣闻。

西域来的葡萄酒价格昂贵,曾用以换取官职,东市长兴里有专售异域美食的摊贩,北边还会进贡一种叫“三勒浆”的果酒,以三种果实酿成,清爽可口,可见,中原社会对异域风味推陈出新、颇感兴趣。

唐代宫廷内还专门设有“醇饮馔食”这一部门,只为皇室提供来自四方八面的佳肴,如海棠李、青城桃都是当时深受宠爱的贡品。

史书记载,唐太宗时破敌后,将俘获的葡萄种植园引入宫中,配合酿酒技术,制成八色葡萄酒,“芳香酷烈”,每逢宴请群臣便取出款待,颇为奢侈。

食文化的碰撞除了丰富口福,也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我国古时习惯跪坐进食,西域的坐食习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后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或许亦源于人性向上的本能吧。

另外,西域烹调用刀切肉的习惯也影响中原,如“羌煮貊炙”这类烹调方法,将整只食材烹调后切割食用,确实增加了肉类的风味。

历史无情却公平,今日的中华美食兼收并蓄,已无本土外来之分,吾辈何其有幸,得以享此文化盛宴!

皇帝金餐玉食

从周朝到清朝,历代君主的膳食都极尽奢华,这代表了当时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准。

周朝时期的御膳已经初具规模,根据《诗经·小雅·鹿鸣》的描述,周天子时常设宴招待群臣,周王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身着缯彩锦衣,头戴九旒冠冕。台阶下侍立着服饰鲜艳的舞姬,手持七弦琴。

周王慈祥地看着身着朝服的群臣们落座,只听金石之音,宾主尽欢,周王举杯做罢,群臣也举杯相应,只见御膳里端上来了肉酱米饭、烤羊羔、烤乳猪等美味佳肴,大家边吃边谈笑风生,场面十分热闹欢乐。

汉朝时期的御膳更加丰富多样,当时已经形成了鲁、川、粤三大菜系,代表着不同地域的特色,皇帝每天吃四餐,而诸侯三餐。

所谓“水陆八珍”,就是当时的珍馐美味,包含有海参、花胶、熊掌、鹿筋等八种海味,以及鲤鱼、龙肝、凤髓、熊掌、猩唇等八种山珍。

这些菜肴多是皇室及贵族才有机会品尝的珍馐,负责天子膳食的御厨多达上千人,工序复杂,烹调方法有酱、腌、醋、糟、醉、蒸、煮等,非常考究,餐具也多是金、银、玉、翡翠等材质制作。

唐代的御膳可谓数量和质量兼具,代表性的宴席有宰相韦巨源为唐中宗特别设计的“烧尾宴”,这场宴会从前期准备到最后清场,足足用了一年时间。

宴会当天,数十道珍馐美味摆满三张大桌,包含的东西如熊掌、鹿尾巴、大象鼻子等58种奇异食材,宾客们面对这些稀奇古怪的菜肴,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更让人吃惊的是,烧尾宴的尾声,韦巨源居然将活蹦乱跳的猴子烧了招待客人食用,被批评为奢靡之举。

明朝的御膳机构也趋于完善,成祖的日常膳食就有胡椒醋鲜虾、火烫羊头蹄等十几道菜,与此同时,运用了南北菜系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清朝御膳房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其设置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饭局五局,仅荤局就有数十名厨师,专门处理鱼类、禽类、畜类的食材。

皇上所用的饮用水也极为讲究,就是从京西数百里外运来的玉泉山泉水,这些珍贵的山泉水经过径直的水渠运送至皇宫,终年不绝。

所谓“美食须美器”,御膳中所使用的餐具也都是制作精美,仿佛艺术品般讲究,有金、银、玉、水晶、瓷、珐琅、翡翠,以及玛瑙制作的盘、碗、匙、箸等,在食用御膳之前都需要用银器“试毒”和太监“尝膳”,保证食物安全。

乾隆时期,御膳房的年度开支高达两万两白银,几乎相当于一座城池的建设费用,这反映了皇室奢靡腐化的一面。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时期的张安官是乾隆南巡时带回来的御厨,以“冬笋炒鸡”赢得了皇上的胃,这个人还在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中出现过,可见在当时是非常有名了。

而慈禧太后的正餐需要三张大桌才能摆放,种类达百余样,慈禧的寿膳房中有一名厨王玉山,拿手好菜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日常的御膳,宫廷中还有不胜枚举的筵宴,比如太和殿筵宴、乾清宫家宴、皇太后的圣寿宴、皇后千秋宴、皇子成婚宴、重华宫茶宴,还有千叟宴等等,加上逢年过节名种宴席数不胜数。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0 阅读:9

渣叔罗影的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