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喜欢背上行囊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留下自己的足迹,这为中国旅游业带来了商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游客蜂拥而至各大景区。
然而,事实上,许多大型景区却陷入了负债的困境,即使是国家级5A景区,也未能幸免,位于河北省的野三坡景区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曾经这里也是一个人气旺盛、客流量高达百万人次的景区,可却如今因负债超9亿,无奈宣布破产重整。
那么,野三坡景区究竟为何沦落至此?
从深山小镇到著名风景区野三坡风景名胜区地总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它地处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境内,位于中国北方两大山脉即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处,雄踞紫荆关深断裂带北端之上,而这一位置刚好处于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曾在远古时期发生过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正因如此,造就了野三坡内容丰富、类型齐全、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使之成为了一部生动的地质教科书,也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甚至还被中国地质大学确定为科研教学基地。
野三坡以“雄、险、奇、幽”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历史文物,享有世外桃源之美誉,这里自然风光奇特,生态环境纯净,古老的历史文物独具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自1984年开发旅游以来,野三坡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
野三坡还以“野”著称,这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异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堪称“天然植物园”和“野生动物王国”。
而野三坡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5A级景区,离不开一个人的付出,他就是王宝义,毫不夸张地,没有王宝义,谁知野三坡。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野三坡还是一个贫穷闭塞的深山小镇,当地人们用一首歌谣,来形容野三坡的生存状态:“野三坡,野三坡,燕王扫北没扫着。头上束着野雀窝,穿的鞋子向上撅。清朝不让进考场,祖祖辈辈血泪多……”
很难想象,这个地方将会跟旅游景区挂钩,当时“旅游”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才是当务之急,发展旅游,更是被无数人视为天方夜谭。
时任涞水县旅游局副局长的王宝义却敢于天下先,只因早年当电影放映员时,曾与同事们一起来过野三坡,便对此地留下了深刻印象。
之后他出差路过北京房山十渡时,看到这里有许多游客陶醉于青山绿水间,立马觉得野三坡不比十渡差,而且也离北京近,为何不搞旅游呢?
于是王宝义立马将想法提报到县里面,随后积极推动此事落地,并在1984年启动开发野三坡旅游项目,但是在当时搞旅游开发谈何容易?一没钱,二无规划,前路可谓困难重重。
不过,以王宝义为首的一群创业者和改革者们无所畏惧,没有钱就去借,王宝义就曾借来130元钱的启动资金,没有规划,他们就实地考察,制定总体规划。
他们用汗水心血克服了无数心酸和挫折的磨砺,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利用当地的青山绿水打造了一个魅力四射的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还成为了全国农民旅游业的典范。
从那之后,有了门票收入,便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对野三坡进一步开发,先后打造了百里峡景区、古代军事文化题材的龙门天关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白草畔、溶洞奇泉鱼谷洞泉景区等景点,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们到来。
到了2010年,野三坡已发展成为国家5A级景区,这无疑是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国内外许多游客都慕名而来,即使门票价格已达100元人民币,依然挡不住游客的热情。
其后的一段时间内,野三坡全年接待游客数量高达百万人次,“世外桃源、神奇野三坡”的品牌形象也被树立在中外游客心目中。
多灾多难2012年,一场天灾差点毁掉了野三坡,7月21日至22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洪水也肆虐了野三坡的家园,洪水过后满目疮痍,景区景点80%的基础设施被毁。
不过,灾难没有压垮坚强的野三坡人民,没有让美丽的野三坡一蹶不振,为了野三坡的“浴水重生”,野三坡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积极地投入到重建工作中,经历了8个月的艰苦奋斗,使得重生之后的野三坡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成熟、更具特色、更具风韵。
同时,野三坡也借此抛掉了“农民旅游”的旧帽子,以崭新的姿态,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一个山水观光型的自然旅游区一跃成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此后,野三坡在自身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始积极谋划实施区域合作,还提出了打造京西南黄金旅游线的倡议。
经过一番运筹帷幄,将自己的客源半径扩大到1500公里范围,客源城市增加到90多个,覆盖了华北、东北及华中、西北的14个省、市、自治区,成为环京津休闲带上的耀眼“明珠”。
2018年,野三坡景区全年接待游客号称已达600万,平均每天有16000人次,在多数5A级风景名胜区的每日游客接待量中名列前茅,可谓是风光无两。
然而,这风光的背后却暗藏着巨大的隐忧,为了吸引游客到来,野三坡承担了大体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此长期背负高债,而过度依赖门票营收模式单一,早已让野三坡旅投难负重压,财政状况也日渐恶化,随后,疫情的到来成为压垮野三坡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0年疫情爆发,为控制疫情扩散,全国多地实施交通管制,使得旅游业几乎陷入停摆状态,而野三坡景区也被迫关门歇业了近半年,门票收入更是无从谈起,这对于依赖门票营收的它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重压之下,同年6月,野三坡景区的运营方野三坡旅投就被迫申请破产重整,据悉,野三坡旅投截止到日前金融负债达7亿多元,到期还得支付金融租赁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工程款等2亿多元,共累计超过9亿多元。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7月27日至8月10日,河北地区因台风“杜苏芮”影响下,再遭洪水侵袭,野三坡景区更是遭受毁灭性损毁,目前仍处于重建状态,何时能够重现昔日荣光,还有待观察。
曾经闻名遐迩,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的5A级景区,却因多灾多难而门可罗雀,着实令人唏嘘。
野三坡亏损的原因野三坡景区亏损并非偶然,既有自身运营策略上的问题,也与外部环境变化有关,但自身运营策略失误是主要原因。
野三坡在开发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大力投资景观设施建设,致使投入资金过大,数据显示,野三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高达数亿元,而运营方本身无法承担建设资金,主要靠银行及金融租赁公司贷款,导致其长期负债。
同时,这么多的景观设施也需要持续投入维护费用,这无疑是又加重了野三坡的资金压力,而旅投公司过度依赖门票营收模式单一,所有投资建设项目的回报,都是靠着门票收入支撑,可他们的门票收入增长速度根本跟不上设施投资的速度,最终导致亏损。
为了扭转盈亏并收回成本,景区只能期待游客量持续增长,并适时提高门票价格,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景区过度开发和大量建设基础设施,严重打破与大自然的和谐,给予了游客不好旅游体验感。
再加上门票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许多游客来一次就不愿再来,回头率特别低,这对景区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并且还影响到了门票的销售,收入增长更加缓慢。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2012年的洪灾让景区进行了一次大改造,进步加剧了亏损,原本景区期望这次大改造后可以扭转形势,确实景区迎来了几年的小爆发。
不过,仍入不敷出,并且又遭遇了2020年疫情,门票收入骤减,旅投公司无法维持运营只好宣布破产重整。
结语野三坡景区的失败,或许是个例,但却能敲响警钟,它告诉我们旅游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开发商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游客的需求。
另外,不要一味的把景区当作赚钱的工具,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保护景区的资源和生态为主,希望其他旅游景区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努力打造更优质、文明的旅游景区。
如今,多灾多难的野三坡景区正处于灾后重建阶段,能否再次凤凰涅槃,迎来新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