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大肥肉”没人吃,刘少奇高兴地说:这是千载一时之机!

史说新域 2023-10-14 13:03:42

1945年的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

临行前一天发出通知,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

就在这个时候,刘少奇了解到东北的情况:日本的关东军已被苏联红军摧毁,蒋介石无一兵一卒在东北,且相离甚远。而苏联红军又仅占领几座城市,大部地区无人管辖。甚至连沈阳兵工厂都无人管,厂内存有大量的武器弹药、粮食和布匹。

真是好端端一块大肥肉,就是没人吃!

这个情况是由山海关首先进入东北的一支解放军的领导人曾克林,从沈阳乘飞机到延安亲口向他汇报的。

刘少奇听了,考虑了一下,高兴地说:“这是千载一时之机!我们要迅速进军东北,掌握东北!”

不是要进行谈判,实现和平吗?不错,处在这个时候,不是和便是打。对蒋介石的为人,他是了解的,不能不做个打的准备!

刘少奇先找总司令朱德与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商量了一番,又给毛泽东、周恩来发电得到同意,便定下了个“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发展的第一目标即是东北。

他们共同商定,调十三万大军、两万名干部挺进东北!

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一方也开始行动了。他们也看中了这一步棋,谁的马先跳进去,这块肥美的地盘就属谁,不仅如此,还可影响到整个战局。

时间万分紧迫,不容片刻迟缓,就看谁先跳马了!

刘少奇要调哪路大军呢?此刻跟他一起住在延安的,还有久经沙场的老将朱总司令呢,调兵遣将的事那还不容易!

河北距东北最近,依理应调华北部队。但是,山东军区的司令员罗荣桓接到了命令,要他率山东部队九万人,火速进军东北。

原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也接到了命令,要他率三万人,随后进入东北。

为什么?只要看一看地图,就知道由山东烟台走水路到东北的旅顺大连或其它地方,是多么的便捷了!

刚刚由延安到达山东的林彪,也接到了命令,要他随山东部队进入东北,并任命他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彭真为第一政委,罗荣桓是第二政委。

这又怪了!明明开往东北的是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又变成“东北民主联军”了呢?

其中必有缘故。

就在一个月前的8月14日,苏联方面跟国民党的中央政府签订了一项条约,苏联红军要将东北交给蒋介石。条件是:东北的铁路与旅大港口等由苏联管理使用,另外,还要允许外蒙古独立。

本来是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军队开进去,不管是解放军还是国民党军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就因为那个条约,解放军的进入倒成“非法”的了。

不管怎么,碍着苏军的关系,只能是改一改名称,改成东北人民自己的队伍。只要苏军不加干涉,打个什么旗号是没大要紧的。

事先并没有协商,因为这不好协商,也没那工夫协商。只要你那里不阻挡,我这里就进入。

华北与东北相接的地方,也在行动。刘少奇指示,先取得热河与察哈尔。这个行动不会有人干涉,因为热察两省不属条约规定的范围。

罗荣桓的部队正在迅速向烟台集结,马上即可由这里开往东北了。原来只是担心,苏联红军是不是要出来干涉?没想到半路上又杀出另外一个程咬金。

罗荣桓突然得悉:美军舰队正向烟台开来,并声称要在烟台登陆。登陆的目的显然很清楚,美军要占领烟台,要阻止解放军由这里开往东北。

美军当然不能打起这个旗号,这是摆不到桌面上的。他们能讲出的理由只能是:美军是对日作战的盟国,烟台原被日军占领,现在他来是肃清日伪军,从日军手中接收烟台。

罗荣桓立即电告党中央,并请示:我们应该怎么办?

中共中央立即向美方宣告:烟台已由我军解放,原来占领那里的日军与伪军已全部解决。因此现在无需再劳驾美军前来接受。如果美方另有目的,我们决不允许美军再从中国军队手中接收烟台!

同时,刘少奇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回复罗荣桓:“坚决拒绝美军在烟台登陆!可速修筑工事准备抗击!如美方不听劝告,强行登陆,那就毫不客气,坚决予以回击!”

美国舰队发现这里华人的腰杆挺得直直的,决不会有弯腰和低头的可能。看起来,华人害怕洋人的时代早已过去了。这支舰队本来是很有点威慑力的,本该让人见而生畏的。可这儿的人却偏偏视而不见,根本没把几只军舰放在眼里。

那支美军舰队还是悄悄地撤走了。

道路畅通了吗?还不能这么说。进入东北边境的时候,苏军是不是又要出来干涉呢?

罗荣桓遵照中央指示,遵照刘少奇亲自给他发布的命令,一切都照计划行动。中国军队要开往中国的上地,没有讲不过的道理,完全应该理直气壮!于是,已经到达烟台的部队,便乘坐了各样的船只,朝着东北的海岸线进发了。

但是,又不能不讲一点策略。如果这支队伍全部由大连上岸,那可真是一支浩大的“东北民主联军”,能取得苏军的同意吗?即使能同意,如果蒋介石质问他们,他们又能如何回答?也不能不为他们想一想。

于是罗荣桓指示:分散靠岸地点,可在能够登上东北土地的各个地点,进入东北。

这样进入,苏军不会都看得见。即使看见了一些,也有理由好跟他讲。即使苏军不太同意,大批人马却已经开进去了。只要苏军不坚决拒绝,甚至使用枪炮阻击,那都不要紧。

苏军不可能知晓这个情况,但他们还是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十三万大军在罗荣桓将军带领下,全部开进了东北。

如果没有解放战争史上这一次的“千载一时之机”,哪有后来的国共双方第一场大决战——辽沈战役呢?这也决定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走向,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资料:《东北解放大全景》(中共党史出版社)、《东北解放战争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刘少奇传》(中央文献出版社)、《罗荣桓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出版社)等

2 阅读: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