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研究敌军兵力规模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我攻金作战的总兵力和对守军规模的了解。
关于第10兵团为攻金作战准备的总兵力,目前存在6个团、7个团、8个团3种说法。其中6个团的说法流传最广;7个团的说法主要存在于《叶飞回忆录》、《海漩﹣﹣兵进金门全景纪实》两本书;8个团的说法是首次提出,但也是唯一有第一手原始资料支持的说法。
关于总兵力共6个团的说法。据《第三野战军战史》记载,攻金作战具体部署如下:
由82师首长统一指挥大金门岛登岛部队作战行动。部队分两个梯队登岛。第一梯队:28军82师244团加强246团3营,84师251团,29军85师253团。第二梯队:28军82师245团,246团余部,29军87师259团。大金门岛得手后,以第85师两个团攻取小金门岛。定于10 月 20 日发起战斗。
这里其实没有明确说总数是几个团,但由于只出现了6个团的番号,这就导致许多人的误以为总兵力是6个团。事实上,这6个团的兵力是进攻大金门岛的两个梯队团。进攻小金门岛的第85师两个团的番号没有具体点明,一般读者可能误以为就是上面提到的第253团和临时归第85师指挥的259团。
这就是6个团说法的主要来源。除时任第85师作战参谋的彭允太外,在原第28军、29军绝大多数人员所写的关于金门战役的回忆文章中,几乎都说共有6个团。应该说这是一个误解。
关于7个团的说法,叶飞在回忆录里是这么说的:
当天黄昏,二十八军发起战斗……船只仍然不够使用,一次只能运载三个团……二十八军手里还有四个团,靠得很近,但没有船,过不了海,无法增援。
彭允太在《难忘的金门之战》一文中提到:计划使用的攻击兵力为7个团,其中第一梯队3个团。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八军解放战争战史》(初稿)第131页也做了类似的表述。书中称,兵团命令由28军指挥82师全部及84师251团、85师全部及87师259团,担负攻金作战任务;军部署由244团、251团、253团为一梯队、突击团,统归钟贤文、王若杰指挥,二梯队由245团、246团、259团及86师一个团组成。
这里介绍的情况似乎不合常规:兵团赋予的兵力与军部署的兵力在番号、数量上都不一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下一级部队作战行动的兵力构成和指挥员是由上一级确定的,第28军的攻金作战兵力怎会与兵团所赋予的兵力不同?
在《海漩﹣﹣兵进金门全景纪实》一书第23页,作者写道:
(肖锋)仔细审视着挂在墙上的《金门战斗敌我态势图》,反复琢磨着业经兵团批准的我攻金部署……第二梯队由第28军第82师第245、246团,第29军第87师第259团,第86师256团组成,约1.1万人。预定三天解决战斗。
或许受上述材料错误表述的影响,战后部分金门战役研究资料将我攻金作战总兵力写成7个团。
那么,8个团的说法又据从何出?
首先,看敌军方面对我作战兵力的掌握:时任金门守军第19军军长刘云瀚,根据缴获的我第28军、第82师以及第244、251、253团等作战命令,战后曾对我军的作战部署进行了详细介绍。从他的介绍中看,我军攻击大小金门的总兵力有8个步兵团,外加一个第28军山炮团,共计9个团。这8个步兵团分别是:第28军82师所属第244、245、246团,加强第84师251团;第29军85师253、254、255团,加强第87师259团。其中第245团是第82师预备队,原准备与第246团余部一起作为二梯队登陆;第85师方面先登陆第253团,原准备当夜再送第259团随二梯队上去。得手后,第85师以一个团警戒大金门岛,另两个团由古宁头、水头村以火炮封锁小金门岛,并由此自备船只登陆小金门岛。
其次,看第10兵团的战役总结。关于攻金总兵力问题,总结中称,攻击金门本由第28军一个加强师为主,并指挥其第29军一个师(由第86师2个团、第87师1个团组成)于攻击厦门同时发起对金门攻击。后因船只不足,改为厦门战役结束后仍以第28军为主,并指挥第29军85师全部(附第87师259团)部署攻击。17日厦门战役结束之后第29军85师全部北渡至澳头及东北地区集结,归第28军指挥。如果说仅仅有第10兵团司令部战役总结这一个说法,尚不能够推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八军解放战争战史》(初稿)中的错误表述。那么,第28军自身在1949年10月18日颁发的攻金作战部署命令,则可以有力地支持我们的结论。在金门"古宁头战史馆"展出的第28军作战命令中,关于攻金总兵力清晰地记载为:第82师全部及251团,第85师全部及259团。
至此,关于对我军攻金总兵力问题的疑问可以结束了。攻金作战我军共准备了2个加强师共8个步兵团。本书后面还将提到,兵团还为攻金作战准备了一个战役预备队,即第31军92师。这样一来,攻金总兵力达到11个步兵团、1个山炮团。这个兵力规模,刚好契合本书第八章《计算机仿真报告》的结论。只有使用11个团,才能最终夺取金门。而减少1个团,只能打成胶着状态!
攻金作战的所有部队由第28军前指统一指挥,副军长兼参谋长肖锋是军前指最高军事首长。根据军前指指示,进攻大金门岛的登岛部队第一梯队统归第82师首长指挥,进攻小金门岛的具体部署与指挥由第29军85师首长决定。攻金总兵力不到3万(不含战役预备队第92师),其中用来准备进攻大金门岛的总兵力约2万,第一梯队9086人(含船工350人)。
进攻的兵力规模是根据任务需要确定的,而任务是根据敌情,尤其是守军兵力规模来确定的。那么金门守军的兵力规模到底有多大呢?首先看我军对此掌握的情况。
我军为什么决定用6个步兵团来执行进攻大金门岛的作战任务呢?这里我们借用时任第244团3营教导员的郑镜海于1991年9月在山东淄博老家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金门战斗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作为亲自参加这一战斗的一员,我有一个问题至今迷惑不解,这就是用三个团,渡海去打预有准备的两个兵团,这个决心是怎么下的?
决心是怎么下的?决心的形成有众多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源于对敌情的掌握、判断。我们先看看"正史"对当时金门兵力的记述情况。1996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是这样记载的:
大小金门原有国民党军第22兵团全部、青年军第201师及第12兵团第11师防守,共约两万人。厦门岛的解放,使金门守敌受到很大威胁。国民党军为固守金门,于10月10日后,又陆续将潮汕地区之第12兵团所率第18、第19军撤至金门,至24日,金门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增至4万人。
首先,第一句话的表述值得商榷。根据现在掌握的情况看,第11师是随第18军船队一起于10月8日从汕头出发,10月9日到达金厦水域,然后第11师31、33团分别赴大崎岛和厦门执行任务,第18军余部则增援金门。其次,第12兵团增援后的守军总规模4万人这个数字也是值得研究的。此外,这里记录的数据统计都是事后了解的,既不准确,也说明不了当时掌握的情报。我们感兴趣的,是当时我军所掌握的敌情到底是怎样的?
1949年9月15日金门战役之前,粟裕、袁仲贤、周骏鸣报军委、华东军区的《10兵团漳厦战役部署简报》中写道:
二十二兵团部驻金门,……总约九千人。
叶飞也回忆说:
这是因为轻视了金门,认为金门没有什么工事,金门守敌名义上是一个兵团,即李良荣兵团,实际只有两万多人,而且都是残兵败将。
而指挥攻金作战的肖锋,在《回顾金门之战》一文中是这样写的:
当时兵团认为,金门守敌名义上是一个兵团,实际上都是残兵败将,能作战的不超过一万二千人。
我们发现,上述三份材料对金门守军规模的估计存在较大出入:三野电报中的那个数字"总约九千人",似乎可以用"获取情报的时间较早"来解释。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开头我们提到:8月16日到9月16日,沈向奎担任第5军军长。此后,第25军第三次重建,番号得以恢复,并将两个空军机场警卫旅和原第121军50师合并改编为新第25军,下辖第40、45师,并由沈向奎转任该军军长。第40师辖空军警卫部队改编的第118团和福建地方游杂武装改编的第119、120团;第45师辖空军警卫部队改编的第133、134团和福建地方游杂武装改编的第135团。
也就是说,9月15日三野上报金门守军兵力时,新第25军番号尚未恢复,兵力也刚刚到位。限于当时战役侦察主要依靠电台侦听,没有上岛侦察,因此我军获取的情报信息要滞后一些,没有能够及时侦知这一点。而这两个师都是4500人左右,在这两个师到达之前,当时守军确实是"总约九千人";而叶飞回忆录和肖锋回忆文章中的数字,一个是2万,一个是不超过1.2万,这个就差大了。即使真如记载所言,其他8000多人都是战斗力极差的,那也不能忽略,毕竟是8000多人。其次,即使是2万这个数字,当时掌握的又准不准呢?下面我们再看看当时第28军机关及第82师首长掌握的敌情是怎样的。关于当时我军对金门守军规模的了解,最权威的资料来自于第28军10月18日发布的《作战部署命令》。其中写道:
金门岛驻廿二兵团部及其特务团战车营、二 O 一师,十八军之十一师(其三一团被歼大部),四○师之一二○团,共计该岛驻敌六个整团,连机关约一万五千人左右,小金门岛驻匪五军军部及二百师,八兵团残部据息今启程乘轮赴高雄。
通过第28军的这份命令看,当时的情报是十分错误的。主要有四点:一是漏掉了守备金东的第25军45师,二是第201师实际只到位了2个团,三是第22兵团部警卫团和汤恩伯总部警卫团没有列人,四是遗漏了战车营、75山炮连(炮步第3团第3营7连)、重迫击炮第1连(炮14团第1营)、金门要塞、工兵营等战斗保障部队。
当然,这个命令只能反映兵团和第28军在截至10月18日,对金门地区守军规模的掌握。此后几天对守军兵力的调整又有了新的认识。
时任第28军电台队长的姜从华回忆说:就在这时,接到兵团电报,敌胡琏兵团一部,从汕头乘三艘登陆舰撤退到金门,具体兵力不详。突然出现这个新的情况,给指挥部带来了犹豫,不知一艘登陆舰装载多少人,究系登陆艇或是登陆舰也搞不清楚,只能胡乱估计了,每艘按300人计,三艘也不过千把人……事后得知每艘登陆舰装载3000人,与原估计相差10倍。
姜从华所说的上述情况,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不应该发生的错误。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够在国民党军绝对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下屡屡化险为夷,甚至在其眼皮底下、部队间夹缝中大步进退,其中固然有精神、作风和指挥艺术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我军之所以能如此大胆行动,主要是得益于一大批卓越的情报工作者和敌前侦察员。
情报和侦察工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秘密法宝。在金门战役展开前,战役领率机关的前指竟然靠"胡乱估计"来对待生死攸关的重大情报。这真是让人感到痛心和遗憾!
时任第82师师长钟贤文后来说:
那时,上级说金门守敌只有敌二十二兵团万把人,都是残兵败卒……我师司令部通讯科长吕会英……听到金门敌人高兴地讲:来了几船活的,来了几船死的,等等。经分析,活的指军队,死的指军火。我们把这些情况都向上级报告了,但没有引起上级的重视。到10月22日,连兵团也通报说胡琏兵团船队已到达金门海域,敌情已发生变化,但上级攻击金门的决心仍然不变。
上述所说的10月22日之前的敌情变化,时任第29军85师战参谋的彭允太在回忆中也提到了:
(我军攻打大小嶝岛时)第十二兵团第18军之第11师增防金门……我攻取厦门后,20日获悉第十二兵团又1个师运抵金门;23日又获悉该兵团后续部队正在海运途中,并向蒋介石请示去向。至此,在我军对金门发起攻击之前,敌第十二兵团至少有两个师已增抵金门,连同原在金门之第二十二兵团所率4个师共有6个师的兵力。
钟贤文将此情报上报军前指,军前指没有予以重视。而彭允太自然也不会将这么重要的情报隐匿不报。因此,岛上有6个师番号的部队,并判断其中新增的是第12兵团两个师,这一点当时的兵团、第28军前指应该都是知道的。事实上,兵团早就侦悉了这些情报,而兵团也没有理由不向第28军前指通报这些情况。
当然,现在通过研究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文章,我们已确切地了解到:第12兵团第18军辖第11、118师是在10月9日到达金门的,而第19军的3个师则是22日到达金门水域,并于23日晚开始陆续登陆。因此,钟、彭所称的22日之前的守军增援部队,应该是10余日之前增援的第18军主力第11、118师余部,而22日发现的部队则是第19军。
肖锋在《回顾金门之战》中说:
22日午前11时,叶司令员给我打电话说:"老肖呀!广东潮汕地区胡琏兵团几个军已乘船向东北方向撤退;有的船停在金门、厦门东南海域。他们究竟要往哪里撤,还搞不清楚,我们要抢在胡琏登陆之前攻击金门。"
也就是说,胡琏兵团主力已到达金门海域这一情报,兵团和第28军前指都已掌握,但对于该军是增援还是撤退则还不明确。只强调要抢在胡琏兵团登陆金门之前,抓住战机,赶快展开攻击。
据资料记载,截至24日19时,兵团通知第28军前指,增金之第12兵团已查明的有第12兵团部、第19军部、第18师3个团,一部于大金门登陆,一部于小金门登陆,具体兵力规模不详。
也就是说原先不明确的胡琏兵团动向,已经明确是来增援金门的。对此,肖锋说:
刘(培善)主任回答说:"据侦察,胡琏兵团在大小金门各登陆一个团,是今天下午才上岛的,什么工事也没有筑,情况没有大的变化。兵团已经研究过了,我们要抢在胡琏兵团之前占领金门,今晚攻击金门的决心不要改变,按预定方案打吧!"
也就是说,敌人来了,我们也知道了,但是认为敌人登陆兵力还少,而且没有来得及筑工事,对战事影响不大,决心不变。肖锋说,直到25日战斗打响后,兵团指挥所才告诉第28军前指:"确悉已增加了第118师。"
在第118师的动向上,兵团确实没有及时掌握,但与胡兵团有关的几乎所有其他信息我第10兵团都是掌握的。肖锋单指出第118师的问题,而对兵团提供的其他确切情报避而不谈,这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兵团情报工作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后人研究探寻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关于这些情况,当时军前指的军政治部主任李曼村是这样讲的:
最关键的时刻是10月24日晚间,第一梯队已登船待发,兵团司令部发来电报说,胡琏已率部到达金门南岸的料罗湾。肖锋同志同我研究,胡兵团一上岸就是两万多人,会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我曾打电话给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培善同志,反映了这些意见,请示是否改变决心?刘回答说:"按原计划进行,没有问题。"
肖锋、李曼村的说法是比较一致的。但是,他们的话与第28军电台队长姜从华前面说的不同。姜从华说24日发起攻击。当夜,发现3艘登陆舰的兵力增援金门,军指挥所一厢情愿地按照每舰300人来估算援兵规模,而不予重视,因此决心不变。如果姜从华所言属实,那么肖锋、李曼村的话又该如何理解?
关于这个问题,时任第28军侦察科长的张宪章在《我所经历的金门之战》一文中说道:
10月24日上午,军指挥所召开攻金前最后一次作战会议。我在会上先讲了敌情,当时兵团说敌十二兵团主力已到金门海域,登陆金门还是去台湾动向不明;接着我又介绍我情,我军兵力足够,但船只只有二百条……当时估计……大部分可以往返两次,这样当夜可再送两个团上去,其他部队大约要等第二夜再过去了。
张宪章,山东淄博人,1938年入伍。曾任渤海军区侦察科副科长、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参谋、师作战科科长、军侦察科长(金门战役时)。1952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后历任空军飞行副团长、团长、师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作为当时担任战役指挥机关兼管作战的侦察科长,通过张宪章的话我们可以知道,军前指虽然知道胡琏兵团主力已到,但是认为我军兵力足够。只要我们的船能按设想将后续第二梯队及时送上岛,一切都不成问题。因此,关键是抓紧战机。兵团政治部刘培善主任曾说兵团研究过这个事。这应该是指刘培善(负责兵团日常事务)自己,和负责兵团指挥部军事工作的兵团副参谋长陈铁君等一起研究过这个问题,结论是"决心不变"。
综合上述情况,可判断:对于胡琏兵团增援的情报,兵团和军前指都是掌握的。但是都认为我军质量和总体兵力规模都占优势,只要船只及时返运后续梯队,我军就能够控制战局,胡琏兵团来或不来,对战役结局都没什么严重影响。
关于我军对敌军兵力规模的认识,我们用肖锋自己在《回顾金门之战》一文中的话来作个总结:
为什么我明知打金门不容易,还下令开船去打呢?其原因首先我也有轻敌思想,明明知道敌人已增兵对我不利,但总认为只要有两个梯队上岛,大家加倍努力作战,无非多牺牲一些人,多打几天,最后还是可以打赢的,丝毫没有想到第一梯队船一条也回不来,后果会那样惨重!
在这篇3万字的回忆文章中,肖锋用这样一段话来检讨自己的错误。他在这里所透露出来的认识,是可以与张宪章、刘培善的话统一起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截至10月24日夜部队出发时,我军并不是不明主要敌情,而是由于轻敌、急躁和轻率,导致对敌情的严重忽视,过低地估计了守军的战斗力和抵抗意志,过高地估计了我军的作战能力和战斗精神。这就为金门战役失败埋下了伏笔。

【王洪光,1949年8月生,祖籍山东新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国防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坦克乘员和分队指挥员,总参谋部兵种部副部长,总装备部通保部部长,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编著有《装甲兵战术学》、《陆军武器装备》、《经典战例评析》、《机械化步兵教材》、《坦克专业教范》等专著和教材、教范。承担完成陆军建设及装备发展等论证报告。主持研制了多种新型坦克装甲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