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翠芬
编辑|冒诗阳
2025年4月10日,黄浦江畔的荣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内,上汽集团以一场名为“懂车更懂你”的发布会,向外界展示了未来的技术和产品规划。
这场被媒体称为“汽车产业思想实验”的盛会,摒弃了参数堆砌的传统叙事。上汽之夜的一个关键词是“技术平权”。上汽董事长王晓秋在开场致辞中24次提及“用户”,而这一理念贯穿了整场发布会。
推进技术平权,重构出行价值链智能驾驶普惠化上,上汽宣布L2级智驾已规模化量产,L3技术进入落地倒计时,L4级Robotaxi将在五年内爆发。通过与地平线、大疆、华为、Momenta(合称“地大华魔”)的合作,上汽构建了兼容多技术路线的全栈式架构。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保守派”L2++或“激进派”L4方案,而AI智舱通过自主学习驾驶习惯,实现“千人千面”的交互体验
安全平权上,从“不怕撞”(被动安全)、“不会撞”(主动安全)到“撞了也不怕”(全域冗余),上汽推出整车安全3.0技术。例如,在乘员躺姿状态下,系统能在700毫秒内调整座椅姿态并束紧安全带,将头部冲击力降低31%。固态电池技术“光启”计划于2027年落地,能量密度提升30%,针刺测试实现“零自燃”。
通过“软件定义体验+硬件拓展可能”的双向路径,用户可像定制手机一样组合功能模块。银河全栈座舱3.0系统兼容鸿蒙、安卓、iOS三大生态,语音识别率接近100%,控制延时低于150毫秒。这一系列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上汽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洞察——当参数内卷陷入死胡同时,唯有将技术转化为普惠体验,才能重构用户价值认知。
产品矩阵更新,从“功能堆砌”到“场景定义”上汽之夜释放了未来18个月的产品规划信号,其核心逻辑是打破品类边界,以场景化需求定义产品。
高端市场上,智己L6将于4月18日发布,标配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和“灵蜥数字底盘”,后轮转向角度达18°,转弯半径仅4.69米;荣威品牌将推出约瑟夫·卡班设计的豪华轿车概念车,剑指高端商务市场。
全球化产品布局上,MG计划推出6款新车,覆盖8万至30万元价位段,并搭载半固态电池;上汽大众ID.3 2025款以“听劝升舱包”强化配置,巩固纯电小车市场地位。
从硬派越野SUV到运动跑车,从皮卡到个性化定制车型,上汽未来产品线涵盖11个细分品类。例如,宝骏享境中大型轿车搭载大疆灵眸智驾3.0系统,瞄准年轻科技用户。
值得关注的是,上汽首次提出“汽车作为第三生活空间”的理念。通过AI大模型与智舱的深度融合,车辆可主动感知用户情绪,推荐音乐、路线甚至剪辑旅途视频。这种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标志着汽车产品逻辑的根本性迭代。
上汽集团更新新能源竞争策略面对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双重挑战,上汽选择了一条开放与自主并行的竞争路径。
生态森林战略:在与华为的合作中,双方采用智选车模式,上汽提供三电技术与全球化供应链,华为贡献ADS 3.0智驾系统与智能座舱。首款合作车型研发周期仅15个月,较行业平均缩短40%,余承东评价“上汽的效率高得像私企”。地平线SuperDrive系统、Momenta L4级Robotaxi、OPPO车机生态等合作,则构建了“去中心化”的技术网络。
合资2.0模式:上汽大众ID系列已搭载自研智驾系统,奥迪A5L采用中国团队主导的设计语言。这种“反向技术输出”打破了过去40年合资企业的单向依赖,德系合作伙伴的电动化进程因此加速24个月
组织体系变革:通过整合乘用车、研发总院和零束科技成立“大乘用车事业群”,推行“一个目标、一张表”管理模式,上汽将产品开发周期压缩至12-15个月。同时设立国产化芯片基金,牵头国家级芯片项目,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
贾健旭用“内家拳、外家拳、组合拳”概括这一策略:内修技术自研与组织效能,外拓生态合作与全球布局,最终通过GloCal战略(全球本土化)实现“中国标准”输出。 上汽已经意识到,唯有打破技术垄断、重构产业关系、拥抱用户主权,才能在这场百年变局中掌握定义未来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