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中国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大众是跨国车企中,唯一将几乎全部的研发都放在了中国的一家。
今明两年,大众中国的三家整车公司会推出一批先进架构的新能源车,这批车在一些关键技术上高度依赖小鹏的技术。但到 2027 年之后,大众中国旗下位于安徽的研发机构大众科技,会完成对新技术从 “引用” 到 “消化” 的转变,他们计划将小鹏支持的 CEA 电子电气架构迭代到 2.0 版本,并推出与之配套的新整车平台。到那时,大众中国可以更自如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定义一款车,和它的功能。
大众中国的研发体系庞大而复杂,围绕着 CEA 技术的消化、进化这条主轴,大众科技正在重新梳理组织架构,制定敏捷流程。
文|曹琳邢芮芳
编辑|冒诗阳
汽车像素(ID:autopix)原创
01.
两个“ONE TEAM”
4 月 7 日,地平线与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双方会在高阶领域基于地平线的全场景智能驾驶方案 HSD(Horizon SuperDrive™)展开合作。
突然公布的合作,没有让外界太意外。一年半之前,大众汽车旗下的软件公司 CARIAD 与地平线共同出资成立了合资公司酷睿程。通过 CARIAD 中国、酷睿程(CARIZON)这条线,地平线的智能驾驶,是大众在中国的未来新车上最触手可及的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和硬件。
我们独家了解到,为了服务于大众的新项目,CARIAD 中国与酷睿程的部分研发人员,共同组成了 “ONE TEAM”,这是一种跨部门、跨公司的合作方式,为的是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同时打破部门墙,让项目所有的参与者能够便捷沟通,以业务目标为核心。
这并不是大众在中国唯一的 “ONE TEAM”,另一个在大众科技(VCTC)。去年 3 月,韩三楚从履职近两年的常青手中接过 CARIAD 中国 CEO 的职位,他需要带领团队配合大众科技,完成 CEA 架构的相关开发。如果完全按照大众过去的流程,这些开发可能需要四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对手已经足够敏捷。
韩三楚推行了 ONE TEAM,以这种形式来重构研发团队,是为了在组织架构和新的流程短时间还无法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完成开发目标。
CEA 是大众入股小鹏后,双方合作的产物,它基于小鹏的 EEA 电子电气架构演化而来。比起大众正在用的整车架构,EEA\CEA 领先了至少一代。未来几年中,大众科技向大众安徽、南北大众输出的所有技术、架构和平台,都以 CEA 为核心。
今年 3 月 17 日,一汽-大众确定将新推出 11 款新车,其中至少 9 款都有大众科技的技术供应。更早之前,上汽大众也同与大众科技签下了几款新车的开发。大众在中国的另一个整车单元大众安徽,未来几年中的大部分车型,都会来自大众科技。
光是公布的新车数量已多达十多款,涵盖从紧凑级到中大型的轿车、掀背和 SUV。这还不够,这些新车虽然电子电气架构统一为 CEA,但分属于三到四个整车平台,开发的繁杂程度可想而知。
2026 年开始,大众科技提供给三个整车公司的产品主要基于 MEB 和 CMP 平台,其中 MEB 是大众的旧平台,CMP 是大众科技联合南北大众开发的本土新平台。同时,大众科技还要配合完成大众安徽两款新车的开发,这两款车的平台沿用自小鹏,预计 2026 年后投产。
除了上述三个整车平台,大众科技还在开发下一代的新平台,预计 2027 年后推出。一汽-大众已经有两款新车基于该平台,另两家整车企业预计也会有这一平台的车。大众科技需要在按节点完成 CEA 产品开发的同时,同步推进未来新平台的开发。
围绕着这些复杂的开发,在 VCTC 与 CARIAD 中国之间,也有一支 “ONE TEAM”。与 CARIAD 中国同酷睿程之间的 “ONE TEAM” 相比,两支队伍都以 CEA 的落地为核心,但 VCTC 牵头的 “ONE TEAM” 在项目数量和人员构成上,都显得更庞杂。
中国是大众最大的市场,大众科技是大众在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机构。完成技术开发的任务,支援中国大众系的三家整车公司跟上竞争节奏是设立它的初衷。但在基础任务之上,大众科技还在一步一步探索组织架构的变革,探索新的流程框架。
02.
“消化”小鹏技术
今年 2 月 21 日,春节复工后的第一周,大众中国 CEO 贝瑞德在自己的中文社交媒体上晒出一张照片,迅速引起了舆论的围观。照片中,贝瑞德正站在大众科技办公区的桌子上,向周围数十位参与 CEA 项目的工程师讲话。
▍办公桌上的大众中国 CEO 贝瑞德
贝瑞德从 2022 年 8 月开始担任大众中国 CEO,就职之前,他是整个大众乘用车品牌的 CEO,在大众有超过 30 年的工作经历。因为这些背景,贝瑞德被外界称作是大众中国史上权力最大的一任 CEO,随着他的到来,大众赋予中国区更大的自主权。
贝瑞德上任不到一年之后,2023 年 5 月底,大众中国宣布出资 10 亿欧元在安徽合肥成立大众科技(VCTC),大众中国区的职能从过去的本土营销、供应链,拓展到研发、产品体系都能本土化决策。
大众科技的首要任务,是在技术和产品层面跟上对手。CEA 架构能够让大众纯电车型的控制器数量减少 30%,整车架构变得更为集中,同时支持更高的通信带宽,从而提升整车的智能化水平。此外,产品的成本能够降低,研发的周期可以缩短。
CEA 的引入、消化、迭代,是大众科技在技术上的主轴。从目前新产品依托的四个平台来看,大众科技对 CEA 的 “消化”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先是 2026 年开始,大众中国会在三个整车公司中推出基于 CMP 平台的 CEA 架构新车。“CEA+CMP” 的新车虽然已经是先进架构,但电子电气架构仍然是 CEA 的 1.0 到 1.3 等几个前期版本,更接近小鹏的 EEA 架构。
大众中国的负责人告诉我们,CMP 平台主要针对紧凑级市场的纯电车型,为了让产品线更完整,大众安徽预计明年还会推出两款旗舰新车,这两款车的大部分核心零部件都由小鹏 “黑盒” 交付,产品也都能在小鹏的产品序列中找到原型,其中包括一款中大型的 SUV,另一款预计为轿跑风格的旗舰车。
在这个阶段的产品中,大众中国的新车会深度依赖于小鹏,大众科技很难跳脱出小鹏的框架来定义一款车,甚至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新车加入或改变一些功能。很多供应商的选择,也都需要跟随小鹏。
这种依赖的局面,预计会在 2027 年后结束。从 2027 年开始,大众科技计划将电子电气架构升级到 CEA 2.0,同时推出新的扩展整车平台。到那时,大众中国将能更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定义新产品。
至此,大众中国可能会在电子电气架构和平台上,与大众汽车形成一定程度的差异化。
按照大众汽车此前的计划,会在 2030 年前后推出全新的 E³ 2.0 电子电气架构,同步推出新的 SSP 整车平台,这是大众汽车未来新能源车的 “终极平台”,因此设想的扩展区间很大,用同一个平台覆盖紧凑级到豪华,横跨大众、奥迪、保时捷等多个品牌的新能源车。
然而,有接近大众中国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大众汽车总部已经在调整这一策略。在大众汽车全球策略还没有定型的时候,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成绩,或许会成为影响大众除北美以外市场中技术选择的关键变量。
但在既定的技术战略之外,大众科技在执行层面,仍然需要突破很多桎梏。
03.
复杂组织、敏捷流程
大众汽车以复杂的流程而著名,这些流程保证了产品的可靠,保证了技术的稳健迭代,并确保大众、奥迪、保时捷,甚至后来加入的宾利、布加迪等品牌,都能够共享资源。如果没有新能源、智能化驱动的技术变革,大众汽车有能力依靠这套体系,维持燃油车技术和销量的领先。
如今,大众中国的对手是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是新势力,这些对手能在新能源、智能化的技术上做到领先,是因为建立起了更敏捷的开发流程。大众科技如果不做改变,差距会越来越大。
但在建立敏捷流程这件事上,大众汽车体系缺乏固有经验。
大众汽车上一次在中国建立成建制的研发机构,还是 CARIAD 中国,很难说这是一次正向的经验。从 CARIAD 中国到大众科技,研发的权限提升了,任务变重、变复杂了。如何避免大众科技在效率上重蹈覆辙,是大众中国实现所有技术构想的基础。
如今大众在中国的研发体系,仍然混乱而复杂。至少从去年开始,大众科技、CARIAD 中国内部的组织架构和流程变革,几乎与业务的推进相伴随。
围绕 CEA 的研发,CARIAD 中国配合大众科技的 ONE TEAM,但同时,CARIAD 中国的岗位大部分都是项目管理、测试,实际执行开发任务和写代码的人都来自外部,一部分来自酷睿程,一部分则来自大众与中科创达成立的合资公司翼创雷行(CARThunder)等。
这意味着,大众科技需要通过 ONE TEAM 来驱动 CARIAD 中国的员工,以让 CARIAD 中国驱动酷睿程、翼创雷行等合资公司的人来执行任务,沟通成本极大。
我们了解到,CARIAD 中国很可能会在不久后并入大众科技。此外,原本属于大众中国的一些研发岗位,也从去年到今年陆续合并到了大众科技。
但将 CARIAD 中国并入大众科技并不容易。除了配合 CEA 的研发之外,CARIAD 中国还要支持现有几款 ID. 车型的软件维护。
由于业务线复杂、人员背景复杂,大众科技内部的组织架构同样复杂。我们了解到,除了 ONE TEAM 外,大众科技内部还有 VCTC-A、VCTC-E 等大部门,他们有的负责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有的对接 MQB、MEB 等平台任务。这些平行的大部门与 ONE TEAM 之间虽然业务相对独立,但很多项目上又有重叠,跨部门的协作是一项挑战。
大众科技需要将复杂背景的研发人员,建立跨部门的沟通的体系,这需要时间。
此外,虽然 CEA 新架构总体上简化了未来新车升级的难度,但与之配套,如何建立新的敏捷流程也需要摸索。
虽然大众科技有了技术和产品的本土决策权,一些决策已经不用走到大众汽车的狼堡总部,但很多产品和技术的变更,仍然需要大量的内部评估,有时候还需要 “上会” 讨论后才能触发,复杂的内部流程,会导致一些小决策需要数周来完成。
如今,整个大众汽车都比以往更为关注中国市场的变化,这不仅因为他们希望扭转在中国市场销量下跌的趋势,也因为大众中国在技术和流程上的探索,都有机会反哺到整个大众汽车。
一位接近大众中国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大众科技现在所做的都是中国业务,但作为一家全球布局的跨国车企,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本文为汽车像素(autopix)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