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期,有人曾经假传太后懿旨,为何事后皇帝都拿他没办法?

晨曦微照古桥流水边 2025-01-27 23:07:57

公元62年的时候,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一桩极为奇葩的案子,那便是“假传懿旨案”。这一案件在当时显得格外特殊,其性质之奇特,着实令人咋舌,成为了那段历史中一个颇为引人瞩目的事件。

这案子说来有些离奇。扼要讲,那时有个驸马叫窦穆,他娶了内黄公主。而且窦穆家情况较为特殊,往昔贡献颇大。也正因如此,窦穆后来获封了一个安丰县,使其成为自己的封邑之地。

平心而论,就一个驸马而言,能获封一个县作为封邑,已然算是相当高的规格了。在此还得补充说明一下,窦穆之所以能够得到一个县当作封邑,关键因素并非是他迎娶了公主,实则是因为他的家族颇为显赫。

并且,窦穆所娶的内黄公主,其在史书上的身份向来备受质疑。有人认为,她是刘秀长子刘彊的女儿;还有人觉得,她是刘秀大哥刘縯的女儿。总之,依据史书记载能够明确的是,她绝非刘秀与阴丽华的女儿。

若能获封一个县作为封邑,那就表明,往后这个县的赋税差不多都归窦穆所有了。他能够随心所欲地支配这些钱财。以现代的说法来讲,这便等同于实现了财富自由,对其而言,此后钱的意义也就不那么大了。

可关键在于,彼时的这个窦穆啊,哪会就此满足呢。仅仅一个县的封地,在他看来,压根就不够他去肆意作为!他满心都想着要让属于自己的领地,能够再扩大一些呢!

然而,对窦穆而言,要想扩大封地又谈何容易呢?在东汉初期,能获取封地的途径寥寥无几。要么是为国家建立了卓著功勋,要么是家中有女儿嫁入皇室成为后妃。但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这两条路对于窦穆来讲,都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于是在这个时候,窦穆便动起了歪脑筋,开始琢磨起一些不正当的门道来。而他所打的主意,竟然是瞄准了那时的六安侯,妄图从六安侯身上谋取些什么不正当的利益。

东汉初期,出于历史方面的因素,在六安这一片区域设立了一个诸侯国,名为六安国。彼时,六安国被封给了刘盱此人。虽说史书未曾明确记载刘盱究竟有何来历,不过想来应该是和刘秀同属一家的亲戚吧。总之,当时六安一带的区域全归刘盱管辖,这里也就是他的封国了。

在六安国境内,一共划分成了五个县,窦穆所分到的,便是其中的一个县。

随后,窦穆起了贪念,一心想要获取更多的土地。于是,他便将心思动到了六安侯那里。窦穆盘算着把自家女儿许配给六安侯,如此这般,他就能名正言顺地从六安侯手中得到更多土地,进而安排自家亲戚去占据这些地方。

要是搁在现代,这无疑就是典型的“财产转移”!分明就是借着结婚的名义来骗钱呢!

可问题的关键是,在那个时候,这位六安侯早就已经成婚啦!并且,他的正妻那也是有一定背景来历的,绝不可能就因为窦穆去打个招呼,便把自己的媳妇给休掉,转而迎娶窦穆的女儿,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儿嘛。

于是在这之后,窦穆脑海中冒出了一个让人极度无语的想法。他对那位六安侯讲,这件事情,并非是他自己的主意,竟然声称是当朝太后阴丽华所授意的!

在相关事件发生之际,创立东汉的刘秀恐怕已然离世。彼时,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已然成为太后。于是,当窦穆抬出太后这一颇具威慑力的身份时,六安侯便毫无办法了。他只得依从安排,老老实实地休掉自己的原配妻子,随后迎娶了窦穆的女儿。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此之后,六安侯休掉的那位正妻,其娘家可不愿意就此罢休了。

史书当中并未记载那位六安侯的正妻有着怎样的来头。不过能嫁给一位侯爵,想来她也绝非寻常之人。在被休之后,她娘家这边是越琢磨越觉着不对劲儿,当朝的太后,怎么会下达这样的指令呢?这着实令人费解。

而后,这家人径直前往京城,打算去打御前官司来核实此事。然而,待他们抵达京城后,京城这边在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竟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起来。

对方给出的回应是:太后何曾下达过这样的懿旨?

就这样,众人循着线索一路追查下去,没过多久便将事情的真相查了个明明白白。一番查证后才知晓,这件事从始至终,皆是那窦穆一人在弄虚作假。哪有什么太后懿旨,完全就是他自己胡编乱造出来的呢!

一般人传点瞎话,也就是涉嫌诽谤罪,搁在如今,最多也就判个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罢了。可窦融不一样啊,他传的瞎话竟然是关于太后的,这行为可就严重了,那叫假传懿旨,这和假传圣旨没啥区别,要知道,干这种事那可是会掉脑袋的,风险极大。

在知晓了这件事情以后,彼时在位的汉明帝刘庄瞬间就怒不可遏。他压根儿没想到,居然会有人胆敢编造自己母亲的谣言!于是,刘庄当机立断,要对窦穆予以最严厉的惩处。虽说因为窦家情况较为特殊,不能直接取其性命,但汉明帝依旧下令,让窦家全体人员即刻返回老家。窦家人所担任的所有官职,全部被撤掉,都回去好好反思过错吧!

就这样,窦家毫无悬念地被径直遣返回了原籍老家。他们只能无奈地收拾行囊,告别曾经所在之处,踏上返回老家的路途,曾经在此地的种种也都随之落下帷幕,一切就这般让窦家重新回到了那最初出发的原籍老家之中。

然而,就在这之后的短短几天时间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而且还是最为出人意料的那种反转,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出现了。

就在窦穆刚刚带着家人离开京城不多久的时候,他们甚至都还没抵达函谷关呢,京城那个方向便传来了一个消息。

窦穆的父亲离世了。

此前窦穆闯了祸,窦家上下差不多所有人都被遣返回老家去了。不过,就只有窦穆的父亲比较特殊,承蒙皇帝格外开恩,得以继续留在京城之中。到了现在,随着窦穆老爹离世,窦家的状况竟由此出现了新的转机。

此后,汉明帝念及窦家昔日的贡献,便不愿再对窦家加以责罚了。不仅如此,他还下达命令,准许窦家人返回京城,好为窦穆的老爹操办丧事。并且打这以后,窦家此前所犯的过错就暂且搁置不提了,只要他们往后不再犯事便行。

就这样,老爹离世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窦穆居然奇迹般地未受到任何责罚。

即便放到当下,这个案子也绝对会成为震惊全国的社会新闻。其实在当初,它就已然如此了。并且最终出现的反转情况,着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然而,面对这样的一个结果,众人竟出奇地一致,纷纷给予了认可。

要知道,有个叫窦穆的人,而他的父亲呢,名字叫做窦融。

那么,窦融究竟厉害到何种程度呢?为何他刚一离世,皇帝便立刻赦免了窦家呢?又为何窦穆那般肆意妄为,甚至还假传懿旨,可到最后,皇帝念及窦融的情分,仍旧放过了窦家呢?

我们不妨从窦家的历史讲起这个故事哦。但要留意啦,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可不再是东汉初期的某条社会新闻咯,而是关乎东汉开国的主要脉络、核心剧情呢!

有这样一个剧情,它便是窦融归汉啦!窦融归汉所展现出的故事内容十分精彩,它有着独特的情节发展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这个名为窦融归汉的剧情在诸多相关记载中熠熠生辉,值得人们去深入了解一番呢。

窦家算得上是颇有来历的大家族呢。就说行事极为荒诞的窦穆吧,他的八世祖乃是窦广国。窦广国的妹妹,在不少文艺作品里被称作窦漪房。想当年,窦漪房的丈夫是汉文帝,她所生之子为汉景帝,而且还有个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在很久很久以前,西汉那段历史之中,窦家所经历的那段家族往事,可是占据着主要的戏份呢,算得上是当时历史画卷里的主线剧情一般。

在西汉时期,窦漪房在世之际,窦家堪称最为顶尖的外戚世家。可待窦漪房离世后,汉武帝开始亲自理政,窦家的辉煌便不复存在了。毕竟在汉武帝眼中,窦家权势过于庞大,这对他掌控朝政极为不利。于是,在窦漪房去世后,汉武帝便着手将窦家的势力打压了下去。

即便遭受了打压,窦家在西汉时期依旧位列顶级豪门之属。自那之后,在整个西汉的中后期阶段,窦家尽管始终处于衰落态势,可其家族的传承却从未间断过,一直延续了下来。

如此一来,时间推移至西汉末年之际,窦家的传承已历经七代人,而到了这一时期,窦家的传承接力棒交到了窦融的手中。

窦融年少之时,恰逢王莽篡夺皇位之际。彼时的窦融,凭借着自身的家世背景,按常规途径踏入仕途,在军队里担任了司马一职。就当时众人所处的状况而言,窦融若想继续往上升迁,往后便很难再从家世方面获得助力了,唯有依靠自身去拼搏。

那么在此之后呢,窦融花费了整整二十年的光阴向我们展现了,在古代那种正规的官场环境里,一步步向上攀爬的具体玩法究竟是怎样的。

窦融入职之际,恰逢王莽篡位之时。彼时在地方上,诸多人士对王莽持反对态度,于是王莽便调兵前往镇压。在此期间,窦融凭借自身在军队方面的优势,屡立军功,最终获封了一个等级最低的男爵。

窦融有个小妹,之后嫁给了王莽的堂兄弟王邑,成了王邑的小妾。而提到的这个王邑,正是后来率领着多达四十二万的大军,去和刘秀展开昆阳之战的那一位。

常言说得好,朝中要是有能依靠的人,那做起官来可就顺遂多了。打这以后,窦融便紧紧抱住了王邑这棵大树。而且,窦融之前的那些军功那可都是拿命去拼才得来的。就这么着,在还没触及真正的高层位置之前,他接下来的仕途之路,那自然是顺顺当当、水到渠成啦。

此后,窦融把家迁至长安,接着便着手结交形形色色的权贵。窦融为人处世颇为圆滑,正因如此,没多久他就在长安城里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城中诸多权贵都知晓他这号人物。一旦有能用得上他之处,众人自然就会想到他。并且在有提拔人员的需求时,大家往往也会优先考虑他。

与此同时,窦融踏上这条向上发展之路后,行事极为稳当,丝毫不浮躁冒进。在京城的那些岁月里,他始终保持低调的处世态度,并且严厉地教导家族中的晚辈,杜绝他们惹是生非。如此一来,日子久了,窦融的品德操守,众人皆赞不绝口,上上下下都认为他是个很不错的人。

如此一来,待到新朝末年之际,窦融已然成为军队里手握实际权力的中层人物了。彼时的他,只差一个契机,一旦这个机会来临,便能够实现一飞冲天,在局势中崭露头角,开启属于自己更为辉煌的篇章。

在古代官场之中,存在着这样一条路,它堪称是最为稳妥的选择。沿着这条路前行,往往能在官场复杂的环境里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诸多官员或许都曾将其视作可倚仗的途径,这便是古代官场上那条最稳的路。

首先,自身工作能力务必要过硬才行。毕竟绝大多数人都难以成为青史留名的天才,不过若肯努力,想要处在所在领域的前端还是有希望的。接着,得寻找到一个有力的依靠,就如同抱住一条大腿,如此往后的道路便会顺遂许多。最后,自己不要去招惹是非,依靠时间慢慢积攒资历,静等他人出现差错,或者等待合适的机会降临。

从时间维度考量,这类人最终通常发展得都还不错。毕竟在历史长河里,鲜少有连续几十年都风平浪静、毫无大事发生的情况。人这一辈子,总归会碰到些机遇,能抓住就行。并且,即便碰不上大机遇,以几十年的时长来看,身边人大都会犯错,只要自身不犯错,那必然能超越绝大多数人。

就这样,窦融在官场上稳稳当当、一步一步地攀爬了足足二十年之久。而在经历了这漫长的二十年官场生涯后,他梦寐以求的那个机会,终于是被他给等来了。

在新朝的末年时期,起义之事于各地纷纷爆发开来。彼时,他身为军中的一名将领,也由此开始直接投身到对这些起义进行镇压的行动当中去了。

至此,窦融迎来了他的发展契机,开启了一路向上的态势,自此开始崭露头角,踏上了属于他的崛起之路,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窦融开启了他人生中快速发展的新征程,就如同雄鹰展翅一般,迎来了属于他的起飞时刻。

公元20年的时候,山东那一带的赤眉军势力不断壮大,闹得动静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王莽做出安排,指派自己的远房侄子王匡率领军队前往,去对农民军展开镇压行动。而那时窦融在官场的名声很不错,于是王匡便向上申请,要带着窦融一同前往前线,让他担任自己的副手。

此后,王匡在山东一带展开了长达将近一年的战事,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遭遇惨败,只能灰溜溜地返回。

尽管最终窦融在这场战争里遭遇了失败的结局。然而在整个作战期间,窦融着实未曾犯下什么严重的过错。并且,在新朝于这场战争失利之后,诸多将领都不幸战死沙场了,唯有窦融依然存活了下来。

于是在回去之后,窦融不仅未被追究任何责任,相反,还受到了更为重用的待遇呢。

在这次归来后,没过多长时间,南阳郡那里的绿林军就发展得极为壮大了。窦融都没来得及好好休息一下,便又被他的有力靠山王邑,带着前往南阳的战场之上了。

随后便迎来了昆阳之战。在这一场战役当中,窦融的结局依旧是惨败,最后只能铩羽而归。

然而与此同时,在这一战当中,窦融并未出现任何差错,还得以安然无恙。如此一来,待到其余众人不是犯错就是惨遭杀害之际,窦融的晋升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彼时,王莽集团已然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像窦融这般的军事人才,自是备受其重视的。

于是,在昆阳之战刚刚结束之际,窦融便又一次获得王邑的举荐。随后,他便率领着一支军队,迅速前往新丰那一带,其目的在于对起义军展开阻击行动。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窦融压根都没动手交战,反倒毫不犹豫地把王莽给出卖了。紧接着,他干脆利落地率领着自己手下全部的兵力,转而投奔了绿林军,投入到更始政权的怀抱当中。

在更始政权这边,通常来讲,一名投降而来的将军,往往是很难得到重用的。不过,窦融当时极为敏锐地察觉到,更始政权内部存在着特殊情况。要知道,之前的更始帝是由绿林军将领拥立的,他自身并没有嫡系军队,所以在那时特别渴求掌握实际权力。

在那个时候,窦融率领着这支军队,径直就向更始帝投降了。在他向更始帝充分展现出自己的忠心后,便极为轻易地获得了更始帝的重用呢。而且,他可不止于此,没过多久又迅速傍上了另外一条“大腿”,也就是赵萌啦。

若是读过有关更始帝的故事,想必会对赵萌留有印象。在更始帝的经历之中,赵萌可是极为重要的配角。说得直白些,他本就是更始帝的心腹之人。待更始帝进驻长安后,还娶了他的女儿,如此一来,赵萌便成了当时朝堂之上首屈一指的权臣。

在某种特定意义层面来讲,赵萌所代表着的,实际就是更始帝的相关利益。从这一角度去看,赵萌的种种表现、所采取的行动等诸多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为更始帝的利益考量并付诸实施呢。

就这样,窦融选择了去投靠更始帝,而且还紧紧抱住赵萌这棵大树。经过这么一番操作之后,窦融的身份可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一下子就跻身进入了更始政权的高层行列之中。

没过多久,赵萌起了给窦融升官的念头,打算安排他出任巨鹿郡太守一职。可就在这个时候,窦融凭借着自身的敏锐洞察力察觉到,彼时函谷关以东的那片区域,可谓是危机四伏。于是,窦融便主动提出申请,希望能换个地方任职,前往河西地区去当太守。

倘若处于太平之世,窦融所提出的这个申请,无疑会给人一种很傻的感觉。要知道河西地区所处位置极为偏僻,相较于巨鹿地区,那可差远了,根本没有巨鹿那般繁华热闹。而且这两地的太守,虽说在职位级别上是相同的,但实际所蕴含的权力分量却有着明显差别。

然而,后续的历史发展充分证实了窦融当初所做的那个选择无疑是正确无误的。

倘若他选择前往巨鹿,要不了多长时间,便会直接面对河北一带的赵汉政权。其结局无非两种,要么惨遭杀害,要么无奈投降。而要是他真的投降了,那么再过几个月,就会与刘秀正面相对了。

我们不妨去瞧瞧刘秀的那条故事线。在其故事线当中,刘秀同赵汉政权展开的战争乃是主线剧情。唯有将赵汉彻底打垮,刘秀方能顺利实现对河北的统一,如此一来,他后续才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契机。

至于窦融那边呢,也不知后来施展了何种手段,居然真就把赵萌以及更始帝给成功说服了,随后便将他改派到了河西地区的张掖,让其出任当地的属国都尉一职。

那么在当时,窦融究竟是出于何种缘由,就偏偏看中了张掖,心心念念想要到这个地方去担任官职呢?

答案说来并不复杂哦!其一呢,早年窦融的爷爷曾在这一带担任太守,还带去了诸多窦氏族人。在张掖此地,窦家已然是有着地方豪强属性的大家族了,根基颇为深厚。其二,就在近些年间,窦融的一位远房堂弟,恰好出任了张掖太守一职呢。

简单来讲,只要窦融前往张掖出任属国都尉一职,那么整个张掖郡甚至河西五郡的大部分军队便都归其掌控了。并且,他的一位远房堂弟还担任着张掖郡的太守之职。如此情形下,整个张掖自然就成了他们窦家能做主的地方啦。

就在这乱世尚未完全开启之际,窦融携更始帝所下达的任命前往张掖地区,接手了那里的军队。从这之后,窦融又充分施展他善于交际的本领,与河西五郡手握实权的官员们展开联络,众人就此结成一派,相互抱团。

人们所说的河西五郡,具体是指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金城郡以及武威郡这五个郡。要是对应到现代的区域划分来看,实际上所指的就是如今的甘肃地区。

窦家在当地颇具声望,彼时更是已然掌控了张掖的军政大权,手底下军队数量也不少。如此一来,窦融没过多久便获得了其他河西官员的拥护,进而被推举为河西大将军,就此成为河西地区的头号领导人。

就这样,窦融成功达成了对河西五郡的割据局面。他凭借着一系列举措与当时的形势等因素,使得割据之事得以顺利施行,河西五郡自此被其掌控在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割据态势。

当窦融在河西形成割据局面之时,刘秀正于河北战场上全力奋战呢,他忙着和赵汉政权死磕较量,同时还在积极招抚农民军。两相比较的话,不得不说,窦融的运气着实要比刘秀好上许多。

然而,窦融在占据了河西五郡之后,并未有逐鹿天下的打算,而是决定割据一方以求自保。要知道河西五郡经济并非十分发达,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少。但此地之人向来以能征善战而闻名。凭借手下的军队,窦融足以维持自身的割据局面确保安全。

在后世不少人看来,这件事恐怕会让人深感惋惜。明明一开始就手握如此出色的一个“剧本”,却不去参与争夺天下的角逐,这着实是太令人遗憾了。

然而在窦融的心目当中,那众人所追逐的逐鹿天下之事,实际上是毫无吸引力可言的。在他看来,这般争夺天下的行为,并没有能让他产生向往或者觉得有多大魅力之处。

在窦家眼中,那所谓的皇权并非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要知道,汉武帝乃是窦家祖先的孙子辈呢。想当年汉武帝刚登基的时候,窦家就已然执掌过国家的最高权力,也亲身品尝过拥有皇权是何种滋味。

然而,不禁要问,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当真就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就真的那般美好吗?

也许,在底层百姓眼中,皇权那可是至高无上且无所不能的存在。可对窦家而言呢,皇帝说到底不过就是个权力的象征罢了。他,除了手握权力,还得担起更多的责任,同时也不得不舍弃诸多东西呢。

在窦融心里,做皇帝可远比不上当一位大佬呢。当大佬既能手握权力,又能享有极大的自由,在他看来,这无疑才是最为理想、绝佳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之后的数年当中,窦融掌控着河西五郡,选择割据一方以保自身。对于更始政权下达的命令,他压根就不予以理会。而其他各路群雄,他同样也不会给其面子。并且,由于窦融自身实力颇为强劲,所处之地又相对偏僻,所以也根本不会有谁跑来攻打他。

在此期间,窦融始终在默默等待着,就等着这场混战能得出一个最终的结局。待混战有了结果之时,他便打算径直投靠过去,如此一来,自己便能顺顺利利地成为顶尖级别的人物,并且还不会存在任何危及自身安全方面的隐患。

就这样,在过去的这几年时光里,窦融精心治理着河西五郡。在其治理之下,这五郡之地始终保持着一种异常安稳的状态。虽说期间并非毫无波澜,时不时也会有羌人或者匈奴前来侵扰一番,但从整体局面来看,依旧算得上是太平无事的。相较于其他那些处于乱世纷争中的地方,河西五郡简直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与此同时,就在这短短几年间,刘秀已然逐步实现了对河北的统一,成功占领关中地区,随后更是顺利平定了关东。待到公元30年时,彻底完成关东平定事宜的刘秀,已然占据中原的绝大部分地方。如此情形之下,只要不出现重大意外变故,刘秀可以说胜券在握,输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

到了这般时候,窦融心里明白,是时候主动去做出选择了。

在公元29年这一年之前,窦融便径直派遣了使者前往洛阳去朝拜刘秀。说来也巧,当窦融所派使者才走到路程一半的时候,刘秀那边恰好也在派遣使者要来见他们,结果双方的使者正好在途中相遇了。随后,这两支使团便一同返回了洛阳。

当刘秀知晓窦融主动派遣使团前来这一消息后,内心可谓是喜出望外。要知道,这便意味着整个河西五郡,无需通过打仗的方式,刘秀就能将其直接收入囊中。

当然了,窦融既然表现得如此有诚意,刘秀那肯定也得拿出足够有吸引力的筹码去招揽他。于是在这之后,刘秀一方面给予窦融各种丰厚的封赏,并且承诺会保障河西官员相应的待遇。而另一方面呢,刘秀甚至还主动去和窦融攀起了亲戚。

说来也巧,刘秀与窦融之间还真存在着亲戚关联呢。窦融的七世祖乃是窦广国,窦广国可是窦太后的兄长。窦太后之后诞下了汉景帝,而刘秀恰恰是汉景帝的七世孙辈。如此算来,他俩确实有着这层亲戚缘分呢。

如此计算一番的话,刘秀说不定还得对窦融有个什么特别的称谓呢。也就是说,按照相关情况或者某种逻辑来推算,刘秀很可能在关系层面上要对窦融有个相应的叫法。反正综合来看,刘秀是有这种可能性存在的。

当然了,名字叫啥其实真没那么要紧,关键还得是利益为重!最终呢,双方就相关条件达成了一致。于是,刘秀便正式给窦融授予了凉州牧这一官职。而窦融这边呢,为了向刘秀表明自己的忠心,也需要出兵,去和刘秀一同对割据在陇西的隗嚣发起进攻。

接下来便到了经典的战争阶段。在刘秀相关的故事脉络里,亲征陇西可是他实现天下一统极为关键的环节。于此期间,窦融确实依照约定出兵相助了。不过话说回来,他所做出的贡献并非特别突出,主要也就是帮刘秀切断了隗嚣与羌族方面的关联,等同于截断了隗嚣的后路,真正艰难的硬仗终究还是刘秀亲自去打的。

即便如此,窦融所做出的贡献仍旧是众人皆能看到的,这一点无可置疑。

于是,在刘秀打到陇西之时,双方得以顺利会师。会师之后,刘秀特意举办了一场极为盛大的欢迎仪式,方方面面都安排得十分妥当,让窦融充分感受到了被尊重,真可谓是给足了窦融极大的面子。

在隗嚣被消灭以后,刘秀并未使出那种卸磨杀驴的手段。他没有选择直接扣留窦融,而是大方地准许窦融带领着其所属的军队以及部下,安然无恙地退回了河西五郡,并未做过河拆桥之事。

有人提出,刘秀此举可被视作过于仁慈了。试想一下,要是那时窦融心里稍微存了些别样的念头,那刘秀这般行事,不就等同于把老虎放回山林了嘛。然而,真实情况是,刘秀在当时所做的考量,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要多得多。

刘秀心里明白得很,在当下这个时候,即便窦融存有别样心思,可仅靠着河西五郡的力量,他压根就没办法与东汉的大军相抗衡。而且要是玩那种卸磨杀驴的手段,直接把窦融囚禁起来,极有可能致使河西五郡发生反叛的情况,毕竟窦家在河西五郡的根基扎得很深呢。此刻的刘秀,可不想再多生事端,只要能够不挑起战事,他是真心不愿意打仗的。

在随后的数年当中,刘秀此前的猜测在窦融身上得到了印证。不得不承认,窦融着实是个聪慧之人。尽管他当时割据着河西五郡,可在之后的那几年里,他并未凭借这一割据局面作为资本,去和刘秀角逐以谋取更多的好处。相反,他听任刘秀往此地派遣人员,来接管河西五郡事宜。

就这样,历经三年时间,待四川地区彻底平定下来之际,刘秀也顺利完成了对河西五郡的掌控。就在这时,刘秀下达命令,让窦融前往洛阳汇报工作情况。而窦融这边呢,倒也很是知趣,在之前的数年当中,他曾多次主动向刘秀上书,提出辞去官职的请求。

对于这件事,刘秀心里自然是明白的,窦融这般行事,分明就是在向自己表达友善之意,他很清楚窦融的这些举动所蕴含的意思,就是在向自己示好呢。

于是,在公元36年的时候,窦融带领着一众随从来到了洛阳。抵达之后,刘秀特地为他举办了极为盛大的欢迎仪式呢。不仅如此,刘秀还将京城之中的各路权贵一一引荐给窦融认识。

在随后的二十余载岁月中,只要是刘秀在位期间,窦融始终是位高权重、堪称最顶尖的人物。窦融自身看似未占什么特别之处,可河西五郡的诸多官员,无疑是其最为坚实的依靠。身为河西五郡官员的引领者,窦融于朝堂之上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并且,河西派的存在,对刘秀时代的历史走向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自然,在随后的二十年时光里,于刘秀的故事里面,窦融已然不再担当主角的角色了,仅仅是个配角罢了。而后窦融获直接任命为大司空,达到了位极人臣的高度。东汉的大司空,要是和秦朝时期作类比的话,大体上等同于御史大夫,也被称作“常务副丞相”,在东汉常规的权力架构当中,差不多能排在第四位或者第五位。

数年过后,刘秀着手清查全国土地数量,考虑到不想让窦融牵涉其中,于是便免去了窦融的司空一职。不过与此同时,刘秀也赐予窦融一个“特进”的职位,此职位虽说并无多少实际权力,可却能够参与朝政,发表相关意见。

窦融到了晚年,尽享无比的荣宠。窦氏一门极为显赫,有着“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两千石”的说法,足见其家族势力之强大。也正由于窦融相当出众,在他这一辈,窦家得以全面复兴,还打下了极为坚实且强大的根基。

在东汉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窦家位列六大家族之一,与邓禹家族、阴丽华家族、梁统家族、耿弇家族、马援家族处于同等地位。此六大家族,对东汉往后一百年的历史发展走向起到了直接的决定作用。直至东汉后期之前,它们始终是东汉朝堂之上的核心角色。

窦家能拥有当下的这一切,其根源在于窦融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正是窦融的努力拼搏、苦心经营等,才使得窦家有了如今这般境况,说起来,窦家着实应当好好感谢窦融所做出的这些努力呢。

然而,窦融一生聪慧过人,可偏偏在子女教育方面出了岔子。许是窦家后来势力太过强盛了,以至于窦融的长子窦穆,全然没了惧怕之心。毕竟在那时,就凭他家所拥有的权势,只要不做出造反这类大逆不道之事,确实也没人能把他怎样。

于是乎,在刘秀离世以后,窦穆便弄出了那起假传懿旨的案子来。

倘若换成别的人,胆敢散播阴丽华的不实谣言,那必然会被汉明帝下令拉出去诛灭九族!可这事儿轮到窦家身上时,汉明帝虽满心无奈,却也只能做出将其赶回原籍这样的惩处举措了。

然而,就在那个特定的时刻,窦融溘然离世了。鉴于窦融生前拥有的极高声望,再加上其往昔所做出的诸多贡献,汉明帝斟酌再三后,最终还是决定赦免窦家,准许窦家人返回为窦融操办丧事。

然而,这件事实际上并未就此了结。

窦融丧事处理完毕后,汉明帝心里仍有些过不去。在汉明帝这儿,自己的爹妈那可是重中之重,地位无比崇高。哪怕是窦家,居然敢轻易去编造关于他亲妈的不实之事,这在汉明帝看来,是绝不能就这么轻易饶恕的。

于是乎,在窦融的丧事全部料理完毕后,汉明帝旋即安排了专人,让其长期驻扎在窦穆的家中,每日里就紧紧盯着窦穆的一举一动,丝毫不放松。

窦穆碰上这样的事儿,心里自然是极为不快,忍不住就嘟囔了几句。汉明帝得知这情况后,干脆拿窦穆发牢骚当作由头,又一次把窦穆以及其他窦氏族人,全都打发回了老家。唯有窦穆的儿子,因娶了公主的缘故,才得以继续留在京城之中。

在回到老家之后,窦穆竟被安上了“贿赂小吏”这样的罪名,随后便被抓进了狱中。再后来,窦穆与他的另一个儿子,就那样不清不楚地在监狱里丢掉了性命,整个事情着实令人感到蹊跷又惋惜。

一直到窦穆离世之后,汉明帝这才算是完全平息了心中的怒火,不再继续将怒气发泄到其余窦氏族人的身上。并且,窦家其他成员原本所拥有的权势,在此之后竟然也都逐渐地得以恢复如初了。

必须得承认,一涉及到和自己母亲相关的事儿,汉明帝还真就显得有点心胸不够宽广了。不过话说回来,这其实也能让人理解,毕竟是窦穆在那儿瞎咧咧,才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嘛,也怪不得汉明帝会如此了。

在窦融的一生当中,恐怕唯一称得上失败之事的,便是养育出了这样一个儿子。

所幸的是,汉明帝后来并未大肆迁怒于窦家,如此一来,窦家才不至于彻底垮掉。要知道,窦融辛苦一生才打下的那份基业,要是汉明帝真的严惩窦家,说不定就会因为窦融大儿子那张管不住的嘴,在他手里把这份好不容易积攒的家业给全部败光了。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