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年之时,刘秀已然将天下牢牢掌控,彻底坐稳了江山。就在这一年,刘秀出人意料地下达了一道诏书。
在这道诏书里,他给皇后郭圣通安上了一顶大大的“帽子”,指责其“心怀怨怼”,还将郭家比作西汉时期的吕家和霍家那般。
需明白,在西汉之时,吕家与霍家那可都是极为厉害的外戚势力,甚至都险些篡夺了老刘家的天下呢。就因为这样的前车之鉴,当类似的情况出现时,郭圣通瞬间便被逼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仿佛被一顶沉重的大帽子给死死扣住了一般。
随后,沿着这样的思路,刘秀径直对郭圣通加以指责,称其并不适宜担当皇后一职。并且在这份诏书的结尾处,刘秀也毫不含糊地给出了他的处理办法,也就是径直将郭圣通的皇后位予以废黜,与此同时,册立阴丽华为新的皇后。
又过了两年,郭圣通之子、身为太子的刘疆,竟以自身德行不足为由,主动恳请辞去太子之位。而对于刘疆所提出的这一申请,刘秀最终亦是毫不迟疑地给予了同意的答复。
就这样,郭圣通遭到废黜,其儿子也随之让出尊位,而阴丽华与她的儿子刘阳得以成功登上高位。在东汉开国之际,这场绵延了十多年的后宫争宠风波,终究是以阴丽华的胜利落下帷幕。
后世不少人在提及刘秀废后这一事件时,皆认为这堪称刘秀人生中最大的一处瑕疵。毕竟当时身为皇后的郭圣通,着实未曾犯下任何过错,然而最终还是被刘秀给废掉了皇后之位。
对此,我们也只能讲,实际上这不过是当代诸多“文艺作品”带给大家的一种错觉罢了。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郭圣通被废事件”,压根就不是那种恶俗三角恋所导致的情况。确切来讲,这在东汉开国伊始,就是一起极具代表性的政治事件!
历史上真实的“郭圣通被废事件”究竟是何种情形呢?彼时的郭圣通究竟犯下了何事?缘何最终落得个被废黜的下场?并且在郭圣通被废之后,又为何能够得以善终呢?
不妨就从郭圣通本人开始讲这个故事吧。要是仔细去了解郭圣通的一生,便会察觉到,这位东汉的开国皇后啊,从始至终,实实在在就是一个极为可怜的人呐。
史书记载显示,郭圣通在早年的时候,并非出身于那种极为显赫的家族。她的父亲郭昌,其身份不过是真定郡的一名郡功曹罢了,就这一职位而言,实际上所居的官阶并不算高的。
要知道,在真定郡这一片儿,郭家那可是妥妥的顶级富豪之家呢。传言说他们家富得流油,起码在真定郡当地,财富能排在前列。也正因如此,后来郭家的儿子郭昌,成功迎娶了真定郡王爷的千金,之后两人生下了郭圣通。
八点八一
因此,谈及家世方面,郭圣通相较后来的阴丽华,其实也高不出多少。不管是郭家还是阴家,在其所在的郡里都属于顶尖的富户。虽说郭圣通有一位身为王爷的外公,可在西汉之时,真定王这一王位的含金量并非特别高,所拥有的封地也不算很大。
大约在郭圣通出生后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她的外公离世了,随后其舅舅刘杨继承了王位。接着又过去了两三年,由于王莽篡位,老刘家的那些王爷们,大多都被削去了爵位,至此,真定王这一爵位便彻底不复存在了。
郭圣通在少女时代,就亲眼目睹了自家逐步走向衰落的全过程。虽说那时家里仍旧颇为富有,可实际上在社会中的地位相较于以往,已然大幅下降了许多。
在整个新朝存续期间,郭圣通慢慢成长起来。待到郭圣通十几岁的年纪时,各地纷纷掀起起义的浪潮。而当她年满十九岁之际,绿林军已然成功攻陷长安,一举将王莽击败,新朝的统治也就此宣告终结。
就在王莽被除掉之际,郭圣通的舅舅刘杨,以真定王的名分,在真定郡一带快速地招募兵丁、扩充军备。早在十多年前,刘杨刚继承王位不久,便被王莽给废除了。不过,即便没了那王位,刘杨在真定郡这片区域,依旧颇具影响力。
刘杨起兵后,没多长时间,便占据了大半个真定郡,还募集起了将近十万的军队。随后,邯郸那边的赵王后人,径直拥立了一位宣称是汉成帝儿子的人成为新皇帝。在此情形下,刘杨也随即宣告,愿意接受邯郸方面的领导。
当然啦,对郭圣通而言,这所有的一切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早在郭圣通年幼之时,她的父亲便离世了。彼时她的母亲虽尚在人世,可身为女子,按常理是绝无可能参与那些打仗之类事宜的。因而在当时,郭圣通虽说名义上有刘杨这么一位舅舅,可其实际所处的地位,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般高呢。
有一个人,其名为刘植,乃是刘秀的下属。
彼时,刘秀担任着更始帝的使者一职,身负替更始帝招抚河北的重任。可邯郸起兵之后,河北地区的大部分人都径直投靠到邯郸那方去了。处在这样的局势下,刘秀由于此前有着诸多复杂的过往经历,一时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不知该如何抉择才好。
要是撤回更始政权那一方,更始帝极有可能会以招抚工作没做好作为理由,毫不留情地将他杀掉。可要是留在河北呢,那时刘秀手头仅仅只有一两万的军队,面对邯郸那边的势力,根本就没有取胜的可能,完全打不过。
在那样的形势下,刘秀便派遣刘植前往真定郡去寻找刘杨,其目的在于期望刘杨能够站到自己这一方来。随后,经过双方一番深入的商讨交流,刘杨最终做出了决定,那就是选择倒向刘秀所在的阵营。
然而,有一个条件摆在那里,就是在这个时候,刘杨提出要求,刘秀务必要娶他的外甥女郭圣通才行。
后世不少人在阅读这段历史之际,往往会不自觉地认为,这属于一段极具代表性的政治婚姻。于这段政治婚姻而言,郭圣通的地位举足轻重!只因她是刘杨最为亲近的亲人,故而才会被推至台前,以此来稳固双方所结成的联盟关系。
事实上,这种想法仅仅只有一半是正确的,另外一半则不然。也就是说,此想法并非完全准确,只是部分符合实际情况,只对了一半而已。
实际上,就这段婚姻而言,它实实在在就是一场政治联姻罢了。然而,郭圣通在刘杨那边所具备的重要程度,恐怕跟我们所预想的相差甚远,说不定,她仅仅是个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存在,重要性并没有那么突出呢。
不妨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彼时的真定王刘杨,手握十几万的大军,可为何偏偏要倒向仅有一两万人的刘秀呢?要晓得,在那个时候,刘秀仅仅得到两个郡的支持,身边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嫡系军队。并且,他也不过是名义上替更始帝前往河北出使罢了,谁都能瞧出来,更始帝实则就是把他推过去送死的。
在此情形之下,刘杨为何要去依附一个各方面都远不及自己的年轻人呢?莫非当时的刘杨,已然预见到刘秀日后能够称帝,所以才想着要提前去投靠于他?
很明显并不是这样的。
从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便可知晓,刘杨之所以选择去投靠刘秀,其真实意图乃是想要谋求独立,企图摆脱邯郸方面的诸多影响。只是就当时刘杨所具备的实力而言,根本不足以支撑他割据一方。于是乎,他这才倒向了刘秀,表面上是投靠的关系,实则双方属于联合的状态。
因此,就当时刘杨与刘秀的结盟情况来看,郭圣通的婚姻实际上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公元24年的春天,刘秀与郭圣通完成了正式的成婚仪式。而在此之后,凭借着刘杨给予的支持,刘秀得以快速击败邯郸那一带的割据势力,并且紧接着迅速实现了对河北的统一,由此为后续统一天下筑牢了根基。
仅从效果方面来考量的话,不得不说这桩被视作政治婚姻的结合,实际上真的是相当成功的,它在相关方面达成的成效确实较为显著呢。
可问题在于,在刘秀与郭圣通成婚的半年前,刘秀才刚刚迎娶了来自新野阴家的阴丽华。并且,就这件事情而言,在当时,郭圣通那一方其实是知晓情况的。
可这件事上,郭圣通压根就没拒绝的余地,她唯有默默去承受这一切。至于刘秀那头呢,为着统一天下这份大业,也只得暂且装作啥情况都没发生过一般,只能如此这般应对着。
于是乎,从这往后,一段相当恶俗的三角恋情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就这样,自郭圣通与刘秀成婚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彼时刘秀已然将河北彻底平定,进而成为全天下割据势力里最强的一支。接着,在公元25年八月,于南下攻打洛阳的途中,刘秀获麾下将领拥立,就此称帝,东汉也就此正式开国。
然而,待到刘秀登上皇位之后,此前那段不堪的三角恋情,便已然到了无法再去回避的地步了。
接下来出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即到底由谁来担任皇后一职呢。
在迎娶阴丽华以及郭圣通之际,刘秀皆是按照正妻的规格来迎娶她们的。并且在迎娶郭圣通之前,刘秀也未曾有过休妻等类似的情况发生。如此一来,在这个阶段,刘秀实际上便等同于拥有了两位正妻。
在古代,多数男子是能够迎娶多位女子的。不过呢,在这些女子里,唯有一人可被立为正妻。这一点对于皇帝而言更是如此,皇帝的后宫佳丽虽多,但能够被册立为皇后的,就只能有一位罢了。
彼时的状况是这样的,阴丽华率先嫁给了刘秀。在阴丽华身后,有着好几个来自南阳郡的大家族,像阴家、邓家等便是如此。在刘秀平定天下的征程之中,这些家族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郭圣通那一方,其背后可是有着真定王刘杨作为支撑的。并且,依据时间来推断的话,郭圣通在这个时候大概率已经怀有刘秀的长子刘疆了,甚至不排除已经将刘疆生下来的可能。
因此,对于这两名女子,刘秀无论如何都不能随意舍弃其中任何一个。毕竟,不管放弃哪一位,都会给其背后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带来极为重大的影响。要知道,彼时的刘秀正处在争夺天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他在这个问题上是决然不敢出现差错的。
刘秀称帝后没多久,便即刻派人前往南阳郡老家,将阴丽华及其他家人接到自己身旁。阴丽华到来之后,极为善解人意,做出了退让之举。她未起任何争执吵闹,反倒主动把正妻才可享有的皇后之位,拱手让给了郭圣通。
然而,依据史书的相关记载来看,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刘秀内心实际上是更加偏向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的。
后世不少人在了解这段历史后,往往单纯地觉得,这是阴丽华极具深明大义之举。彼时,为助力刘秀平定天下,防止内部出现分裂局面,她于是主动选择往后退了一步。
但事实上,彼时的状况,或许远比我们所设想的要繁杂得多。
简而言之,虽说此时刘秀已然称帝,并且迅速拿下了洛阳。可实际上呢,自阴丽华被接到身边起,随后的那几个月,恰恰是刘秀平定天下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段。
彼时刘秀表面上看似势力庞大,可实际上其内部同样存在诸多隐患。就拿之前的真定王来说,他当初选择归附刘秀,不过是一种权宜之策罢了。如今眼见刘秀已然彻底崛起,这刘杨心里哪敢落后,早就盘算着要自立门户,进而割据一方呢。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刘秀要是冒失地将阴丽华为皇后,那刘杨很可能就会借此寻到借口,进而公然反叛。并且在这一时期,刘秀所统领的队伍里,南阳派在军事实力方面尚未占据上风。所以,刘秀于此时只能立郭圣通为皇后,如此方能稳住刘杨。
郭圣通自然是不太能明白这些男人们之间的算计的。要知道,哪怕是刘杨那一方,也不过是将她视作一枚棋子罢了,并非是打心底里那么在意她。
于是在那之后,郭圣通的人生经历便充满了魔幻色彩,着实令人意想不到,其后续种种遭遇仿佛脱离了常规的轨迹,充满了戏剧性与奇幻感,真可谓是一段十分特别且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历程。
阴丽华被接过来后的数月间,刘秀始终未曾明确册立皇后一事。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刘杨公然举兵造反。而刘秀对此其实早已有所防备,因而在得知情况的第一时间,便迅速将刘杨解决掉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刘杨刚被解决掉,刘秀这边就迅速做出了决定,正式册立郭圣通为皇后,并且还将郭圣通所生的儿子刘疆立为太子呢。
不少人仅从表面看待这个结果,或许就会认为刘秀极为大度,毕竟在刘杨被杀之后,他还能不计前嫌地立郭圣通为皇后。然而,要是我们认真研读那段历史便不难察觉,此次立后的背后,全然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并非仅仅因为所谓的大度。
其根本缘由在于,刘杨垮台后,其麾下旧部依然留存。彼时刘秀尚未实现天下一统,自身地位尚不稳固。故而刘秀虽有胆量诛杀刘杨,却不敢大肆进行株连。不但不敢株连,刘秀还需竭力做出妥协之举,以便获取刘杨那些部下的支持。
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把郭圣通立为皇后,显然是个很不错的信号。要知道,刘秀自己都能做到不计较过往的嫌隙,将郭圣通册立为皇后呢。如此一来,对于刘杨的其他那些部将,刘秀肯定也能够放下之前的不愉快,继续对他们加以重用啦。
就这样,凭借此次立后以及立太子之事,刘秀成功确保了内部的团结一致。然而,彼时的刘秀无论如何都未曾料到,他所做出的这一抉择,已然彻底左右了接下来整个东汉初期的政治局势走向。
常言说得好,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那就会有江湖。想当初在刘秀的手下做事之时,情况同样如此,其麾下也如同一个江湖般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各样的状况呢。
起初,刘秀是随其大哥于南阳郡附近举兵起事的,昆阳之战获胜后,刘秀就此声名远扬。然而不久,更始帝竟将刘秀大哥杀害,还逼迫刘秀独自北上。待刘秀着手攻略河北之时,不但不断有新的下属前来归附,就连许多曾在南阳追随他的旧部,也陆续赶来投奔。
于是,当东汉政权一步步实现统一天下的进程时,在东汉的统治高层之中,便渐渐呈现出了两派相互对立的局面。
其中有一派被称作南阳派,其成员主要是最初便追随刘秀的南阳郡旧臣。而另外一派呢,是以刘秀在后续不断攻略其他地盘过程中陆续加入的臣子为主,在后世的史书中,通常将这一派称为“河西派”。
河西派这一称谓的由来较为复杂。确切来讲,它最初主要是由刘杨的部下以及从河北地区前来投靠的将领所组成。但后续刘杨被杀,如此一来,这一派便不再适合称作刘杨派,故而才有了河西派之称。
之后,在刘秀逐鹿天下的进程中,当他将兵锋指向西边时,割据于河西一带的窦融,率领其所辖的那片地盘,径直向刘秀整体归降了。窦融归降过后,由于其这边此前未曾经历战事,整体势力得以完整保存,于是众人皆以窦融为尊首。
于是没过多久,那些并非南阳旧部的其他官员,也纷纷朝着河西派这边聚集过来。
就这样,到了最后阶段,南阳派以及河西派脱颖而出,在东汉初年的时候,此两派已然发展成为最为强盛的两大政治势力啦。
当然,刘秀面对这两派的最终成型,实则是好事一桩。毕竟身为皇帝,只有底下的大臣们彼此不断展开竞争,其皇位方能坐得安稳。
然而关键在于,当这两派逐渐发展成形以后,郭圣通与阴丽华在后宫当中所产生的矛盾,便被径直呈现在朝堂之上了。
阴丽华乃是来自南阳郡。南阳派的好些高官,往昔都和阴家有着极为深厚的交情。如此一来,站在南阳派的角度而言,他们自是期望阴丽华能够成为皇后,而后再由阴丽华所生之子来担任太子之位。
就拿郭圣通来说吧,尽管此前她舅舅已被除掉了,可刘杨的那些老部下依旧存在。起初呢,这些刘杨的旧部,多半是不想去掺和后宫那档子事儿的,心里恐怕还巴望着能离得远远的。然而到了后来,随着南阳派日益强大起来,河西派也渐渐有了规模,他们这才发觉,自己非得支持郭圣通不可了。
要知道,一旦郭圣通被废,由阴丽华登上皇后之位,这便意味着往后南阳派会将河西派彻底击垮。如此一来,在朝堂之上,像他们这些后来才加入的官员,自身的地位可就免不了要遭受重重的打压啦。
归根结底,每个人所做的种种,说到底不都是奔着利益去的嘛。大家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各种选择,追根究底,无非就是围绕着利益展开,这其实就是现实中最为常见的情况罢了。
郭圣通起初或许未曾有过什么想法。可随着她担任皇后的时日不断增加,拥护她的人也日益增多,她便渐渐明晰了其中状况。此后,为了能稳固自己以及儿子的地位,郭圣通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迎战,进而成为了河西派于后宫的代表人物。
自刘秀完成天下一统之后,在随后的数年时间当中,双方于朝堂之上展开了各式各样的争斗。
事实上,回顾历朝历代的历史进程,党争这类情况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就像在后来的三国阶段,蜀汉刚占据四川,其内部便划分出了益州派与荆州派。又如后续的明朝,也同样存在着浙东派和淮西派之分。
不同的开国皇帝面对此类事情,所采取的手段各有不同。就像后来的朱元璋,他偏爱在背后操控两派相互争斗,一直等到双方争得精疲力竭、差不多分出胜负的时候,便会将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给处置掉,也就是统统砍杀了。
而在当时那个时候,刘秀所采用的办法是另外一种,并且这种办法更为巧妙。
刘秀借着阴丽华与郭圣通相关之事,巧妙地把矛盾导向了立皇后以及立太子的问题层面。待东汉开国数年之后,刘秀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步让河西派和南阳派被彻底分化开来。
取而代之的是十几个大家族,像南阳阴家、南阳邓家、河西窦家、茂陵耿家等这些家族便是其中代表。它们在相应地区或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各大家族有着自身独特的影响力,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势力分布格局。
伴随着这些家族的相继兴起,东汉自此迈入了由大家族把控权柄的时代。此前存在的那两派之间的争斗,也随之渐渐被人们搁置一旁,不再有人提及了。
就郭圣通而言,在两派斗争平息之后,她所拥有的支持力量便不断削减。要晓得,此前河西派支持她,关键在于担心自身利益遭受损害。可到后来,河西派都不复存在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也与立太子之事脱了钩。因而,支持郭圣通的人也就愈发少了起来。
特别是到了后来的阶段,河西派的核心领袖窦融慢慢变得只看重家族利益,在朝堂之上渐渐不再发声。如此一来,整个河西派当中,能够坚决站在郭圣通一方给予支持的人,也就寥寥无几了。
在这件事情上,郭圣通着实是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却找不到任何能够解决的办法,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样的状况了。
相较于阴丽华而言,郭圣通最为突出的劣势就在于其家族方面。要知道,东汉开国之后,阴家的势力颇为强盛。然而郭圣通所在的郭家,因早年刘杨谋反一事,始终未获重用。并且刘秀向来对外戚势力壮大的情况持谨慎态度,故而郭家始终难以兴起。
如此这般,历经了十多个年头之后,绝大部分的矛盾均已得到化解。在这样的情况下,阴丽华与郭圣通之间曾经的那些争斗,已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变得不再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当时间发展到此刻,郭圣通的身后已然不存在任何力量给予其支持了。而就在这个时候的刘秀呢,他迫切地需要借助废后这一举措,以此来给予河西派最为致命的一击,进而保证那些后来才加入的大臣们,日后绝无可能再兴风作浪、妄图翻天。
公元41年的时候,刘秀给郭圣通安了个由头,把她的皇后位子给废掉了。在郭圣通被废黜以后,她的儿子原本的太子之位自然也就难以保住了,于是后来便主动辞去了太子之位。
到此为止,这场持续了十多年的三角恋,终究是以这样的一种形式,画上了句号,算是有了一个最终的结果。
郭圣通被废后,刘秀待她确实挺够情义的。刘秀并不愿羞辱她,故而没给她诸如妃子、婕妤这类的称号。鉴于当时郭圣通的二儿子已然封王,在此情形下,郭圣通便依照儿子的身份来称呼,从此就被称作王太后了。
郭圣通在被废黜之后,又度过了11年的时光,而后安然离世,享年47岁。
郭圣通的一生,实则始终是以棋子般的存在度过的。二十岁时她嫁与刘秀,然而在36岁便遭废黜,直至47岁离世。说不定在嫁给刘秀之前,郭圣通也曾在心底憧憬过,幻想自己所嫁之人会是个盖世英雄,且盼着有朝一日他能脚踏七彩祥云来迎娶自己呢。
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开头确实被她猜中了,可结果却全然出乎她的意料,与她所预想的大相径庭,她怎么也没想到最终会是这样的情况,终究还是没能猜到这最后的结局。
或许在爱情的世界当中,先来后到这件事,真的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呢。它就像是一种无形的规则,默默地影响着爱情里的诸多可能,让人们不得不去正视它在感情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