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年的时候,绿林起义军一路杀进了长安,并且成功干掉了王莽。就在这之后,整个中原地区一下子就呈现出了一种无政府的自由状态,仿佛此前的统治秩序瞬间瓦解,进入到了一个特殊的、缺乏有效管控的时期。
需明确的是,此前的十多年间,王莽政权推行的改革颇为激进,由此使得各地陆续爆发农民起义。不过就实际情况而言,绝大部分地方仍旧处于王莽政权的掌控之下。在这一年伊始,不少人察觉到王莽政权或许会出现问题,可谁都未曾料到,仅仅到了这一年秋天,王莽便会被一举推翻。
于是,在王莽被推翻之后,众多地方的官员顿时陷入了迷茫,一时间都不知该往何处去了。这些地方官员,大体上皆是先前由王莽所任命的。上至郡守,下至县令,乃至更下面的基层小吏,在王莽当政时期,实际上都算是既得利益群体中的一员。
在王莽被杀之后,那些相关之人一下子没了主意,不知后续该如何行事。彼时,正是绿林军诛杀了王莽,还拥立了老刘家的后人刘玄为皇帝。如此一来,许多地方的官员便暂且尊奉刘玄这位新皇帝。之后,刘玄也接连派出诸多使者前往各地,去招抚这些地方官,力求尽快将这些地方掌控在手中。
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地方官员心中不无担忧。他们害怕等刘玄完全掌控天下局势后,会对他们展开问责行动。即便不被问责,也极有可能由于他们曾在新朝任职的经历,而被直接免去官职。所以在此之后,众多地方官以及地方上刘氏宗亲的后人,纷纷选择拥兵自重,企图割据一方以自保。
在当时的情况下,耿况便是其中的一员,那时他担任的乃是上谷郡的太守一职。
耿况乃是昔日新朝所任命的太守。其能获此官职,实因沾了关系的光。早年,耿况与王莽的一位远房弟弟曾是同窗。有道是朝中有人好办事,有这么个人在王莽跟前替耿况美言,耿况之后的仕途自然是平步青云,升官极快,最终得以出任上谷郡太守一职。
在王莽被杀这样一个极为关键的时刻,耿况实际上也陷入了十分为难的境地。当时那种情形下,耿况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状况,王莽被杀这一事件所引发的种种后续影响等等,都让耿况不知该如何是好,着实为难着呢。
一方面,他心中忧虑,怕投降更始帝后便即刻遭到免职,进而失去自己拥有的所有。而另一方面呢,仅靠着上谷郡这单独一个郡的力量,是没办法做到自立一方的。再者说,耿况本就不是上谷郡本地人,他的老家是在关中那一带。所以,即便他有独立的念头,在上谷郡这儿,实际上也没几个人会愿意支持他的。
就在这关键当口,耿况拿定了主意,打算派刚成年的儿子耿弇前往洛阳走一趟。对外宣称是去给更始帝进献珍宝,行朝拜之礼。可实际上呢,就是去和更始帝商议条件的。要是更始帝给出的条件够优厚,耿况不反对归降于他。但要是更始帝丝毫不给好处,耿况也不在乎去另投他人,甚至自立为王也行。
于是乎,在耿况的一番安排之下,他的儿子耿弇便启程出发了。此次出行,耿弇还特意带上了不少上古郡当地的特产呢,就这样,耿弇带着这些特产踏上了路途。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耿弇才刚走到一半路程,就又听闻了一则消息:就在此时,在邯郸那处,西汉时期赵王的后裔,竟然也拥立出了一位皇帝,进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政权。由于邯郸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北方更近一些,所以在河北这片区域,不少人都动了转投邯郸那边的心思。
彼时,耿弇身旁的两名随从在听闻相关消息后,径直前往邯郸那边去了。这二人实则皆为上谷郡的地方官员。虽说名义上是耿弇的随从,可实际上他们也是在为自身利益考量,并非对耿弇言听计从、完全听从其吩咐行事。
在知晓了这个消息以后,耿弇同样陷入了迟疑的状态之中。
耿弇在此时心里很是纠结,拿不定主意。他不清楚自己究竟该依循原先所定的计划,前往洛阳去拜见更始帝呢,还是就随着身旁这几个随从,干脆改变既定计划,直接奔赴邯郸那边去,他在这两种选择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然而,当耿弇陷入进退维谷、茫然无措的困境之时,忽然又听闻一则消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更始帝派遣的一名使者已然抵达了卢奴县。彼时的卢奴县,即现今河北定州周边区域,它与上谷郡相距较近,和耿弇当下所处之地更是近在咫尺。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耿弇得知,这位使者并非旁人,恰恰是此前在昆阳之战里,仅仅率领着几千人的兵力,就径直将王莽那多达四十二万的大军给正面击溃的刘秀!
当耿弇确认了这个消息的准确性以后,刹那间,他便兴奋了起来。
咱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有个才刚成年,也就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突然得知,曾经那在天下引起极大轰动的战斗英雄,是个能带着仅仅三千人就把四十万人的队伍正面打得溃败的超级厉害人物,而且此刻就在自己身旁呢!对耿弇而言,这无疑就是他心中真正的偶像。
要是错过这次去见识一下的机会,着实太遗憾了。昆阳之战所创下的战绩,哪怕放在后世去审视,也依旧是极为惊人的。对于身处同时代的耿弇而言,这战绩可远不止惊人那么简单,在他眼里,那简直就是如同神创造的一般不可思议。
于是在这之后,耿弇当下就做出了决定,既不立刻前往邯郸,也不马上奔赴洛阳,而是打算先去与刘秀见上一面,之后再做其他打算。
待耿弇抵达卢奴后,他亮出了自身身份,如此一来,便迅速得以见到刘秀。实际上在这个阶段,刘秀的境况着实欠佳。彼时刘秀是以更始帝使者的身份北上的,而此刻邯郸方面正在对其展开追杀行动,并且所给出的悬赏价码高得极为离谱!反观刘秀,此时其身边压根就没多少兵力,只能一路奔逃。
没人晓得,彼时耿弇与刘秀究竟聊了些啥。只清楚的是,在这次会面过后,耿弇面对自己所崇敬的刘秀,毫不犹豫地伏地便拜。而且当下就拿定主意,要回去劝说自家老爹,让老爹干脆带着整个上谷郡,前来全力支持刘秀呢!
追星之举,古已有之,并非鲜见之事。可像耿弇这般,竟带着亲生父亲,押上全家的身家性命去追星的,那可就极为罕见啦!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无论是前往洛阳,还是去往邯郸,都算是不错的选择呢。相较之下,去投靠连一兵一卒都没有的刘秀,着实太过冒险了。
然而,后续的历史发展却清晰地表明,耿弇当初的那次“追星”之举,无疑是赌赢了!从后来的种种情况来看,他当时所做出的这个选择,经过时间的检验,确实收获了成功的结果,真可谓是一次极为正确且幸运的“豪赌”呢。
结果是刘秀成功建立了东汉王朝,达成光武中兴,而他在这场“博弈”中无疑是赌赢了。于此同时,耿家也从这一成果里分得极为诱人的“蛋糕”。耿弇本人此后成为东汉开国大将,在云台二十八将中位列第四。耿家还跻身东汉六大家族行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同享荣耀!
那么,耿弇此次的追星之举为何能这般成功呢?在他下定决心投靠刘秀之后,究竟都历经了哪些事情呢?而耿家在后续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其实呢,我们能够从耿弇和刘秀见面之后的这个节点开始来讲这个故事。
耿弇在卢奴县与刘秀相见之后,便决意要全心全意向刘秀投靠。然而,此刻的耿弇却不得不面对两大难题。
其一,耿弇在那时仅仅是其父亲的儿子罢了,并未担任任何实际官职。如此一来,他究竟要怎样去说服自己的父亲,从而能让父亲与他一同倒向刘秀那边呢?
其次,即便他有能力说服自己的父亲,可接下来他又要怎样去保证,他的父亲能够完全掌控住整个上谷郡,进而带领整个上谷郡一同倒向刘秀这边呢?
需明确的是,耿家的根基并非处于上谷郡,而是在关中那一带。在上谷郡这儿,耿家人数寥寥无几,能够动用的力量大致也就是太守直接管辖的那部分罢了。至于其下的那些县令以及地方豪强,实际上他们人人都各怀心思,有着各自的盘算。
这可该怎么办?
耿弇当时面对这两个问题时,着实头疼不已。不过在与刘秀一番交谈过后,他迅速琢磨出一个办法,即拉拢上谷郡旁边的渔阳郡一同行动。彼时渔阳郡郡守彭宠的处境和耿况相近,皆是进退维谷之态。若两郡携手,再凭借刘秀打着更始帝的旗号,便能将下面的那些豪强压制住。
在定下相关计划后,刘秀便与耿弇一同向北进发,抵达了如今天津蓟县周边区域。就在这时,有消息传来,说是邯郸那边已然派遣军队,目的是要来捉拿刘秀。紧接着,刘秀便提出要分头逃离,他打算径直逃回洛阳。此后,许多原本追随在刘秀身旁,隶属于更始政权的属官,也大都各自散去了。
在这件事情上,后世之人大多持有这样一种看法,那便是刘秀使了一个小手段,而他这么做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要摆脱掉这些人,这在后世基本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了。
刘秀成功甩掉那些人后,便径直朝南奔逃,最终来到了河北衡水附近区域。在该地刘氏宗亲的大力协助之下,刘秀总算暂时稳住了阵脚,还于当地召集起数千名民兵,进而占据了几个县的地盘,有了一方立足之地。
就在同一时间,耿弇回到了上谷郡。一番苦劝下来,他成功说服了自己的父亲耿况。于是,耿况决定带着上谷郡暂且对刘秀予以支持。不仅如此,耿况还特意给邻旁的渔阳郡太守彭宠写了封信,邀请彭宠也和他一道支持刘秀。
而后,耿况与彭宠分别筹备了三千精锐士卒,合起来共计六千人,接着便南下前往增援刘秀。虽说这六千兵马的数量谈不上很多,可他们全都是实打实的精锐之师。在这六千人的队伍里,差不多有四千人是骑兵呢。
并且,渔阳与上谷这两个郡处在边境地带,那儿的骑兵主要是用于防范匈奴的。如此一来,这四千精锐之师,大体上皆为实实在在历经百战的老兵啊。
对刘秀而言,这支精锐生力军的加入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要是缺了这支精锐力量,刘秀手下差不多就只剩普通民兵了。如此一来,即便刘秀再善战,仅靠着几千民兵的话,想要战胜邯郸方面那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在得到两郡援兵的助力下,刘秀很快便稳住了局势,还占据了京津地区达数年之久。接着,刘秀又与真定地区的真定王刘杨取得联系,并成功将其策反,使刘杨站到了自己这边。有了刘杨的支持,刘秀所统领的军事力量即刻大幅增强。仅仅过了大概五个月的时间,刘秀就实现翻盘,朝着邯郸方面展开反推。
在成功打赢邯郸的战役之后,刘秀在河北地区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了当地最为强劲的一股势力。而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耿弇则迎来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二个极为关键且重要的抉择。
彼时的刘秀,麾下虽说兵强马壮,可从名义上讲,依旧是更始帝的臣属。因而在那一战打完后,更始帝即刻派人前往上谷、渔阳等郡,企图接手当地事务。对耿家父子而言,当下究竟是继续跟从刘秀,还是听从更始帝的安排,已然成为极为关键的抉择。
而在这一回,耿弇又一次无比坚定地站在了刘秀这边,做出了明确的选择,毫不犹豫地追随刘秀,其决心可见一斑,再次将自己的未来与刘秀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那之后的一段日子里,耿弇领着几名心腹,径直回到了上谷郡。待更始帝派遣的官员一到,耿弇瞅准时机,将这些官员悉数诛杀。而与此同时,在渔阳郡那儿,大将吴汉以及太守彭宠,也如耿弇一般,做出了同样诛杀更始帝所派官员的举动。
杀害朝廷命官的行为,实则与造反无异了。但就当下而言,耿弇可不会惧怕更始帝的故意为难。要知道,在这个阶段,耿弇可是唯刘秀马首是瞻,刘秀才是他所追随的老大。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当中,耿弇在协助刘秀稳固好北方的根据地后,便全力投入作战。他在河北地区纵横驰骋,一路过关斩将,既击败了众多起义军,又成功将其招抚,助力刘秀顺利实现河北的统一大业。过了一年,当刘秀准备带兵南下夺取洛阳之际,众人一致推举刘秀登上皇位,由此,东汉正式开国。
通常而言,一个国家在开国之后,往往会对功臣进行大规模的封赏。耿家作为刘秀集团的天使投资人,在这样的时刻,按常理来讲,那是理应获得极为丰厚的回报才对。可关键在于,差不多就在刘秀正式称帝之后没多久,耿家便迎来了第三个至关重要的抉择。
这一选择所涉及到的,其实就是分配不均衡方面的问题。
简单来讲,当时是这么个状况。刘秀刚起兵之际,手底下连一个兵卒都没有。也正因如此,等到刘秀称帝之时,其麾下军队存在的派系划分问题极为严重。就拿耿家来说,便是这些派系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了。
刘秀定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心里想必想着要将其打乱重新分配才好。可要是真这么做了,那必然会损害众多人的既得利益。况且在那时,天下还未实现统一呢,刘秀哪敢给予那几位带头人过高的封赏,不然往后可就没什么能拿来封赐的了。
在这件事情上,耿况那一方倒是能够予以接受。不过呢,位于其旁边的渔阳郡太守彭宠,却显得不太乐意了。
就这样,刘秀登基才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彭宠便径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那就是公然宣布要脱离刘秀,而且还直接起兵造反了,全然不顾及此前的种种关系与局势。
彭宠发动的造反之事,无疑给耿家带来了直接的影响。要知道,上谷与渔阳是紧挨着的,在这样的形势下,耿家此刻不得不做出抉择。其选择无外乎两种,要么随同彭宠一同造反,要么坚决站在刘秀一方,与彭宠彻底决裂,进而协助刘秀去对抗彭宠。
最终,在这两个选项面前,耿家敲定了后者,决定与刘秀携手对抗彭宠。接下来的数月时间,耿况于上谷郡严防死守,还完全断绝了和渔阳郡的往来。彭宠数次派遣使者前来劝耿况归降,可耿况压根不予理会,直接将使者斩杀了事。
不仅如此,在那之后,耿况做出了一个举动,他把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耿国径直派往了洛阳。对外宣称是让耿国去侍奉刘秀,可实际上呢,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就是让耿国去充当人质。
耿况的相关表现无疑让刘秀极为满意。在此之后,刘秀干脆就委派耿弇统领军队,由其代替自己去平定彭宠之乱。经过耿家父子全力以赴地奋战,彭宠最终被成功平定。如此一来,整个北方幽州区域也再度被刘秀所掌控。
在东汉开国这段历史进程之中,幽州得以被平定下来,这件事情从战略层面去考量的话,其重要性那是毋庸置疑的,绝对占据着相当关键的地位。
需明确的是,彭宠发动叛乱之际,刘秀在其他战线也正处于战事胶着状态。于南边而言,刘秀的老部下邓奉竟占据了刘秀的老家南阳,明目张胆地举兵反叛。在西边,虽说刘秀打败了赤眉军,可在平定关中之时,仍旧要承受来自陇西以及蜀地方面的压力。而在关东战场上,刘秀也得应对诸多强劲对手。
当处于那样的时刻,要是刘秀的后方出现状况,比如任由彭宠长驱直入河北内地的话,那刘秀基本是败局已定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彭宠起兵造反之后,一旁的耿况父子不但没有去计较此前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反而全力给予支持,最终还替刘秀把彭宠给成功解决掉了。
因此,耿家所做出的这一选择,实实在在地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直接的改变作用,使得历史的发展轨迹因之而发生了变动,原本可能的走向被打破,开启了另一种不同的历史进程。
倘若彼时耿况做出了与彭宠一同造反的抉择,那么后续刘秀能否成功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实际上便会沦为一个难以确定的未知数了。
随后,待彭宠之乱被平定下来,刘秀以照顾为由,把耿况全家都接到洛阳居住。抵达洛阳后,刘秀全力给予他们最优渥的生活条件。耿家大儿子耿弇本就是个“追星狂魔”,这下更是成了刘秀帐下极为重要的大将,成为河北一方的代表人物。并且,耿弇其余五个弟弟也都纷纷获封赏,跻身东汉高层官员之列。
公元36年之时,刘秀成功平定蜀地,实现了中原的彻底统一。而同样是在这一年,耿况离世了,自那以后,耿家的所有事务便都交到了耿弇这一代人的手中,耿家的传承也由此开启了新的阶段。
此前发生的那些故事,使得刘秀内心深处对耿家始终怀有亏欠之感。况且耿弇所立功劳极为显赫,在其父亲离世后,耿弇更是成为了河北派至关重要的领军人物。哪怕是身为帝王的刘秀,也得给予他相当高的地位才行。
在东汉初期,其实存在着一条历史隐线,即河北派与南阳派之间的争斗情况。耿弇这类出身河北且投靠刘秀的人属于河北派,而南阳派呢,是早先就追随刘秀及其兄长一同对抗王莽的那群人。在东汉开国伊始,这两派之间的争斗就颇为激烈。
然而在之后的发展中,刘秀运用了一连串的手段,成功地将原本的那两派进行了分化处理,使其转变成为了十几个大家族。这十几个大家族,每一个都各自代表着一种特定的利益诉求,如此一来,便再也无法对刘秀的地位构成威胁了。
如此一来,耿家已然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况且耿家的六个孩子皆身处高位。就是从这时起,耿家便成为了东汉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其任何举动,都与国家的整体动向紧密相连,有着直接的牵扯呢。
耿况离世之后,耿弇又度过了二十余载光阴。在这二十多年间,东汉全面开启休养生息模式,并且刘秀有意对开国武将加以压制,不再让他们统兵作战。如此一来,这二十年里最为耀眼的将军当属伏波将军马援了。而耿弇呢,自其父去世后,基本上就鲜少有领兵的机会了。
然而在这二十年期间,耿弇已然成为东汉的高层军事顾问。每逢国家有事发生,刘秀差不多都会找耿弇一同商议。并且,东汉的相关政策走向,也会因耿弇所秉持的态度而受到直接影响。
公元58年,耿弇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溘然长逝。在这一年,这位曾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诸多事迹的耿弇,生命之火就此熄灭,他的离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里与之相关故事的落幕,自此世间再无他的身影。
在耿弇所处的这一代,耿家的孩子们大多十分出色,除耿弇外,其余几个也不逊色。就拿老二耿舒来说,此前不仅亲率兵马平定彭宠之乱,待东汉完成天下一统后,还追随马援踏上远征南方的征程。老三耿国呢,在攻打彭宠之时,是他前往洛阳充当人质,之后便长期驻守在五原郡,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耿家老四耿广离世得挺早,其生前在仕途上最终好像也只是做到中郎将这个职位。不过呢,他后来有个儿子名叫耿恭。在耿家第三代人的诸多故事当中,耿恭的故事可是占据着主要脉络,属于主线剧情一般的存在。
关于老五耿举,在史书上的相关记载颇为稀少。仅仅晓得他日后同样当上了将军,然而至于其具体所达到的级别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实在是无从知晓。
耿家的老六名叫耿霸,在耿家一众子女里,他身为小儿子,却格外得宠。而且,他的五个哥哥参军时间都挺早的,并且都因战功各自被封了侯。如此一来,等到他爹离世之后,他爹所拥有的那个侯爵之位,便顺理成章地传给了耿霸。
耿家第二代的故事便是如此了。随后,耿弇离世,仅仅过了一年,刘秀也与世长辞。自此以后,东汉的历史步入了明章之治时期。与此同时,耿家的故事也开启了属于第三代的篇章。
耿家第三代的事迹呈现出多条脉络。大致来讲,耿弇作为老大,其子一生表现平平,没什么突出成就。老二的儿子倒是挺有造化,娶了汉明帝的女儿,当上了驸马。再看老三的儿子,后续承袭将军之职,到了晚年,还以副手身份随窦宪北征匈奴,成就了勒石燕然的伟大功绩。
耿恭是老四的儿子,他日后也成为了一名将军,并且长期在西域驻守。在其经历当中,发生了那著名的“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但凡听过此故事的人都清楚,这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无疑是一段极为惊艳、堪称传奇的事迹。
此后,老五的儿子在相关记载方面近乎空白,没留下什么具体信息。而老六的儿子呢,仅仅是顺承了爵位而已,其人生经历也较为平淡,并没有太多值得详述的故事流传下来。
再往后,耿家第四代的关键核心人物出在二房这一支脉上,就是之前娶了公主的那一位。二房在迎娶公主后,育有两个子女,其中一子名为耿宝,还有一女名叫耿姬。而耿姬后来嫁给了一位王爷,并且生下一个孩子,取名叫做刘佑。
东汉中期时,汉殇帝不幸早夭,随后刘佑便被过继过来,进而登上皇位,也就是汉安帝啦。这么一来,耿姬瞬间就变成了太后,而耿宝呢,也借着这层关系成了当朝的外戚,之后更是一路高升,当上了大将军,在朝堂之上那可是权势滔天。
耿家的极盛期正是出现在耿宝手中。彼时,耿家在耿宝的掌控之下,迎来了发展最为昌盛的阶段,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是耿家在其家族历程中极为辉煌的一段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便是耿宝。
在耿宝掌权的那段时期,他的行事作风着实有些过分跋扈了,致使不少无辜的好人惨遭其毒手。就拿后来在三国时期颇为有名的杨修来说吧,杨修的高祖父杨震,便是丧命于耿宝之手呢。
如此一来,耿宝无疑是把不少人都给得罪了。等到汉安帝离世之后,耿宝便迅速遭到了清算,最终落得个被流放的下场,且在流放途中死去,其命运也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耿宝倒台后,耿家难免受到了牵连。好在发展到当下这个阶段,耿家已然成为帝国的中坚力量。即便因这起事件使得耿家有了一定程度的衰落,可从整体来看,其依旧属于顶级大家族的范畴,实力与地位依旧不容小觑。
耿家第四代的故事,主要体现在耿宝和耿姬的相关剧情之中。也就是说,耿宝与耿姬所经历的那些情节内容,大致上就构成了耿家第四代的整体故事情况。
随后,由于耿宝受到牵连,耿家的第五代人自然也就难以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即便处于这样的状况之下,耿家第五代人中依旧有两人得以官至侍中这一职位,还有一人官至度辽将军。
相对而言,耿家第五代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围绕着这位度辽将军展开的。可以说,在耿家第五代的发展脉络当中,这位度辽将军所处的经历成为了主线剧情所承载的关键部分。总之,其主线剧情重点就落在这位度辽将军身上了。
第五代耿家的核心人物乃是耿晔,其祖父正是有着“十三将士归玉门”壮举的耿恭。因着家族渊源,耿晔理所当然地早早投身军旅,起初在军中担任校尉、将军之职。耿晔参军之际,恰逢匈奴已然彻底走向衰落,而北方的鲜卑与乌桓正迅速崛起之时。
耿晔这一生啊,大多时候都是在和鲜卑或者乌桓作战呢。在他强力的压制之下,足足二十多年里,鲜卑始终没能发展壮大起来。一直等到耿晔离去后,鲜卑那边才冒出个厉害人物轲比能,把鲜卑给统一了。不过可惜的是,后来轲比能又被人给刺杀身亡了。
在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鲜卑族的崛起这一情况,对整个历史走向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耿晔此人的存在,竟将鲜卑压制了长达二十多年之久。从相当大的程度去看,他实际上已然是直接对历史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改变。
倘若不存在耿晔这个人,未曾有这长达二十年对鲜卑的压制之举,那么鲜卑极有可能会提前上百年迎来崛起之势呢。
在耿家的传承脉络里,历经五代之后,来到第六代之时,耿家出现了一位核心人物,此人名为耿纪。要说起他的家族渊源,其曾祖父可是相当有名的耿秉,就是曾经与窦宪一同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的那位。
当时间推移到耿家第六代人所处的时期,彼时东汉王朝已然呈现出衰败之势,局势每况愈下。不久之后,黄巾起义便爆发了,天下由此大乱。而在此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同《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般剧情了。
耿家长期处于中枢之地,其家族的地盘位于关中。如此一来,待到东汉末年之际,耿家有诸多成员都在曹魏阵营出任官职。最初的时候,耿家对曹操是极为支持的,毕竟那时的曹操乃是打着拥护汉朝皇帝的旗号行事。
然而之后,众人渐渐察觉到,曹操压根不是真心要匡扶汉室,其本意是想自己登上皇位。而发展到这般情形时,耿家也实在是无计可施了。毕竟在早前东汉末年的那场混战里,耿家并未涌现出特别出众的人物,手中更是没有掌控任何军队。
即便处于这样的情况之下,耿家所展现出的刚烈依旧十分明显,那种刚强不屈的特质充分彰显了出来,足以让人感受到他们骨子里的那份刚硬劲儿,丝毫没有因任何因素而有所缺失或改变。
公元218年,汉中之战拉开帷幕,就在黄忠快要斩杀夏侯渊的那个时候,耿家彼时的带头人耿纪,竟在许都骤然起兵,妄图对抗曹操。即便最终这次起兵轻易就被镇压下去了,然而耿纪此举所展现出来的,正是耿家那股强硬的态度。
可实际上,这件事于历史当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压根就不比刘备发起的汉中大战的影响来得弱,二者相较,其影响力可谓是不相上下呢。
此次起兵一事,耿纪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曹操有力地证实了一点:即便汉室已然衰落到这般田地,可仍旧存在那么一些人,他们内心始终向着汉室,甘愿为老刘家毫无畏惧地慷慨就义!
耿纪起兵一事发生后,曹操随即下达命令,对耿纪的三族痛下杀手。如此一来,耿家的大部分后人基本都惨遭曹操屠戮。仅有一个名为耿弘的孩子,似乎是运气好才得以存活下来。然而耿家近乎被灭族,耿弘即便活下来也难有大的作为,至此,耿家便彻底走向了衰落。
有这样一个故事,它实实在在地展现着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内涵,其情节所承载的,是与国家休戚相关的真挚情感,完完全全就是一个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与国同休的动人故事。
自耿弇与刘秀相遇后,耿家六代人便对刘家忠心耿耿。哪怕到了后期,耿家依旧以自身的热血之举,给曹操带来极大震慑,使得曹操直至离世,都未敢贸然篡位,耿家这份忠诚着实令人赞叹。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之中,曾有过一场堪称最为狂野的追星之举。那便是一个家族,以六代人的不懈努力开创了一个王朝,而后又以家族中多数人的性命,为这个王朝画上了悲壮的句号,演绎出这样一段令人慨叹的故事。
耿家在茂陵这片土地上,其所为其功绩,对大汉而言实是问心无愧,面对刘秀,亦是毫无亏欠之处。他们用自身的坚守、奉献以及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完美诠释了这份无愧于大汉、无愧于刘秀的担当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