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年的时候,刘秀在河北的千秋亭举办了登基仪式,由此,刘秀正式登上了皇帝之位,而东汉王朝也就此开启,宣告着东汉正式开国了。
在刘秀称帝之后,历史的主要发展脉络就变成了刘秀去扫平天下,一步步实现中原的统一。彼时的刘秀对此亦是有着心理预期的,随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接踵而至的诸多战争里面。
然而,刘秀在当初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在他登上皇帝之位后,竟然紧接着就出现了一件极为奇葩的事儿!而这件事儿呢,便是他究竟该把谁称作爹!
在历史长河之中,类似的情况并非只出现过一回。就拿明朝的嘉靖皇帝来讲吧,他可算是其中极为出名的一位了。要知道,嘉靖皇帝的生父并非皇帝,在其堂哥离世且没有子嗣的情况下,他在名义上被过继给了大伯,如此才得以继承皇位。
在嘉靖皇帝即位之后,便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围绕着究竟该把大伯称作爹,还是把亲爹叫做爹这一问题,各方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为此争吵了许多年,而这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礼议事件啦。
不过呢,通常这类情况大多是出现在王朝的中期阶段。怎么说也得是皇帝本人先完成过继这一程序,之后才会因为亲爹究竟是谁的问题而起争执。可刘秀不一样,他身为开国皇帝,其皇位那可是靠着自己在战场上拼杀打下来的,并非是通过继承而得来的呢!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怎么还会有人对刘秀亲爹的情况提出质疑呢?而且为何到了后来,刘秀居然还会主动去承认,自己的父亲乃是汉元帝呢?这实在是让人有些费解。
这事儿啊,实际上得从东汉时期的法统方面来讲起呢。东汉的法统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有着颇为重要的地位,很多后续的情况发展等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把与之相关的事儿弄明白,那就得先从东汉法统这儿开始说起。
不少人都清楚,在当年刘秀起兵一事上,起初他并非是独自举兵造反的,而是追随着其兄长刘縯一同起兵。并且在起义刚开始的时候,刘縯所打出的旗号,实际上便是“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
这件事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要知道在刘縯刚起兵那会儿,他身为老刘家的子孙,刘姓于他而言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资本。当他打出复兴老刘家的旗号后,其他刘氏族人以及那些拥护老刘家的官员,便会自然而然地前来投奔他了。
很明显,这是一笔相当划算的交易。
在整个新莽末年期间,那些起兵的老刘家后裔们,想法基本都和刘縯如出一辙。毕竟身为老刘家的后人,手里握着这张身份牌,哪有不用的道理,显然是不可能闲置的。所以在那时,差不多所有由老刘家主导的割据势力,所打出的旗号无一例外都是要复兴汉朝,重振汉高祖刘邦传下的祖宗基业。
当然了,在当时这件事和刘秀着实没多大关联。要知道刚开始的时候,刘秀仅仅是刘縯手底下一名普普通通的将军罢了,像这样的事情,还压根儿轮不到他去费心劳神呢。
然而关键在于,后续起义期间,为能更有效地对抗王莽的军队,刘縯做出了与当地周边的绿林起义军携手合作的决定,二者由此组建起一个全新的政权。该政权成立后,那些绿林军的起义军首领,由于担忧自身的权势遭到削减,故而不赞同拥立刘縯为领袖,反倒拥立了另一位出身舂陵刘氏的人成为新皇帝,也就是更始帝刘玄。
随着刘玄登上皇位,不论是曾经的绿林军,还是刘縯统领的舂陵军,至此在理论层面来讲,实际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从理论角度看,它们都已然成为更始政权的组成部分。并且当时更始政权所高举的旗帜,同样也是为了复兴汉朝。
在那之后,历史的主要脉络发展成这样:刘秀展开了昆阳之战,经此一役,成功消灭新莽政权的大部分主力。接着起义军乘胜向关中进发,一举灭掉了王莽。而就在起义军攻入关中之时,由于刘縯和刘秀兄弟二人势头太猛,势力强大,刘玄心里对他们颇为忌惮。于是在这期间,刘玄瞅准机会,杀害了刘縯。
在刘縯惨遭杀害后,刘秀并未即刻着手为兄长复仇,而是选择了暂且隐忍不发。就这样过了数月,他总算寻得契机,得以暂时摆脱更始帝的掌控,独自向着河北进发,去对河北地区形形色色的大小势力展开招抚与平定工作。而在此后的两年时光里,便开启了刘秀构建自身势力,并逐步走向独立称帝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起始阶段,刘秀在对外方面,其身份乃是更始帝刘玄所派出的使者。历经一年多时间,随着刘秀自身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由此才逐步摆脱了刘玄的掌控。特别是在完成对河北地区铜马起义军的收编,将河北彻底统一后,此时的刘秀已然具备称帝的条件了。
然而,摆在刘秀面前的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他面临的问题在于,究竟要凭借何种理由,才能正式宣告从更始政权脱离出来,进而实现称帝之举呢。
历史上,这个难题还有另外一个称谓,那便是法统问题。
在不少现代人眼中,古代那所谓的法统,压根就如同一张毫无用处的废纸罢了。要知道,打下天下的关键所在,决然不是这张纸,关键得看手里掌控着多少军队,占据着多少地盘呢。要是单靠着一个称号就能当上皇帝的话,那王莽之前也就不至于落得个身死的下场了。
事实上,法统这玩意儿,在战场上可没法帮着消灭敌人,不过它能让人做事名正言顺。要是缺了它,即便日后打下了江山,旁人也会对其合法性存疑。人们心里会琢磨:凭啥就你能当皇帝,我咋就不行呢?
法统恰恰便是能解答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旦拥有了法统,那皇帝便被视作是天命所归之人。依据这样的法统阐释,唯有特定的这个人来当皇帝才是合乎情理的,要是换成其他任何人来当皇帝,那可就全然不合理啦!
而这恰恰是当时刘秀所欠缺的。
就实力层面而言,他已然具备了完全独立的条件。只是在法统问题尚未解决之际,倘若他冒然宣告独立并自称帝号,那么日后其皇位的合法性必然会遭到所有人的质疑。并且,待他称帝之后,其余割据势力极有可能以此事为借口,联合起来对他展开围攻。
就在刘秀被这个问题弄得头疼不已的时候,一个特殊人物现身了,帮他把问题给解决了。此人便是强华,曾是刘秀在当年上太学期间的室友。
当年大家都曾在同一个宿舍生活过,可强华与刘秀,分明是两类不同的人。刘秀是那种有着争夺天下之志的枭雄式人物,而强华呢,乃是学者型人才,他对研究学术问题更为热衷。就在那时,强华拿着一样名为《赤伏符》的物件,寻到了刘秀。
《赤伏符》实际上属于具有预言性质的事物。自西汉后期起,西汉政府在全国范围开启了全面儒家化的进程。而儒家为完备自身的理论体系,构建出类似神话体系般的内容。如此一来,到西汉末期时,那时的人们普遍极为迷信,对这类预言性质的东西深信不疑。
就拿从前的王莽来说吧,他之所以能够篡位成功,依据的便是这样一则预言。当时有人拿着一则预言找到王莽,声称这预言乃是当年汉高祖刘邦所留下的。说是刘邦在世之时,就已然预料到了日后之事,依此而论,王莽便理应登上皇位成为皇帝。
当年王莽之所以能够解决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这一问题,所依靠的恰恰就是这个东西。
彼时的强华,亦是凭借相同的手段,把刘秀皇位的合法性问题给解决了。据强华所言,那《赤伏符》乃是天上的刘邦,在目睹人间大乱的情形后,赐予人间之物。并且在这一预言里,明确地提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
换言之,依据这一预言来看,是来自天上的刘邦做出了这样的宣告,声称刘秀理应终结这混乱的世道,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
要是搁在现代的话,这样的说法通常会被我们称作“封建迷信”呢。
然而在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个事物可是直接就将刘秀急切所需的皇位合法性问题给予了合理的阐释。
于是在此之后,刘秀径直凭借着这一预言,决然地与更始政权划清界限,正式宣告决裂。紧接着,便在千秋亭举行登基大典,由此开启了新的征程,开启了属于他的一番新的政治篇章。
如此一来,尽管《赤伏符》暂且阐释了刘秀皇位的合法性,可同时也给刘秀留下了一个隐患。要知道,刘秀身为开国皇帝,但其皇位却并非是靠他自身通过征战等方式打拼得来的。
在历史长河中,其他数位实现大一统的皇帝,往往在登基之际,为自己称帝找寻的理由皆是受上天旨意。就拿首创皇帝称号的秦始皇来说,即便他那般雄才大略,在传国玉玺之上,也首先刻下了“受命于天”这几个字。
唯有刘秀显得与众不同。刘秀在诸多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所以说唯有刘秀是不一样的存在,他的种种表现、经历等等,都使其在众多人物当中凸显出独特的特质,确实不同于一般人。
据《赤伏符》所讲,刘秀能登上皇位,并非是老天爷恩赐于他,实则是来自天上的刘邦将皇位给予了他。
尽管二者皆可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不过很明显,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就这样,在妥善解决了皇位合法性的问题后,刘秀便着手逐步扫平天下。在接下来短短几年的时间当中,刘秀以极快的速度平定了天下。而当天下渐渐趋于平定之时,又有一个小问题,被众人给提了出来。
刘秀身为皇帝,自然得营建属于自己的宗庙。要是他能和后世那些开国皇帝采取一样的做法,事情倒也简单了,只需径直追封自家祖上几代人都为皇帝就行。就像后来的朱元璋,其爹和爷爷在世时皆是底层百姓,可离世之后,反倒体验了一回当皇帝的滋味。
然而,轮到刘秀这儿的时候,要是同样如此行事,便会产生一个难题:倘若刘秀也将自己的父亲以及祖父都追尊为皇帝,那么在同一时期,曾经的西汉可就会存在两位皇帝啦!
在西汉那个时期,刘秀的父亲、祖父以及曾祖父,无一例外都是身为臣子的。要知道,身为臣子要是去称帝的话,这可就明显不符合儒家所倡导的礼制规范啦,这种行为在当时是会被视作僭越之举的。
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去看,这类问题着实是无理取闹。人都离世好些年了,不过是在牌位上改个称号罢了,哪会有那么多麻烦呢?况且刘秀可是开国皇帝,要处理这样的事情还不轻而易举?就算没办法把这事儿处理妥当,那把提出问题的人解决掉不就成了嘛。谁要是敢提这茬儿,瞅准机会把人除掉不就完事儿啦。
刘秀在那时实际上确实没办法这样去做。毕竟当时的局势、各种条件等诸多因素都摆在那,使得他真的不能贸然采取这样的做法,所以从实际情况来讲,刘秀确实是不可以如此行事的。
当我们了解到后来明朝发生的“大礼仪之争”,也就是嘉靖皇帝该认谁作爹这件事时,便能清楚知晓:其背后实质是权力的争夺。嘉靖皇帝认谁为爹,这关系到国家最终由谁来掌控大权。要是嘉靖皇帝能认自己亲爹,那就意味着最高权力掌握在嘉靖皇帝手中;反之,若不能如此,那便是文官集团掌控着最高权力。
说到底,众人实际上无非都是奔着话语权去的。说白了,大家所图的不就是能拥有话语权嘛。总归来讲,每个人其实也就是在为了获取那一份话语权而努力着罢了。
彼时刘秀所面临的状况亦是如此。能否将自己的亲爹和亲爷爷尊奉为皇帝,其根本实则是一场话语权的较量!要是刘秀能够尊亲爷爷与亲爹为帝,那就意味着是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反之,若无法做到,那便是那些儒家官员掌握着决定权。
于是在接下来的东汉历史进程中,便呈现出颇为有趣的一幕:在最初阶段,也就是刘秀刚刚登上皇位那会,其实不少人都察觉到了这个问题,可当时却鲜有人提及此事。毕竟在那时,刘秀所带领的集团,其最为关键的任务乃是平定天下,而非在内部起纷争。
然而在那之后,随着刘秀一步步将天下各处陆续扫平,这个问题便渐渐被摆到了台面上来。并且,众人为此争吵得愈发激烈,谁也不肯做出丝毫退让,争吵的态势愈演愈烈。
如此一来,待到公元43年之际,已然是刘秀称帝十九年后了,这时那个问题已然彻底遮掩不住。彼时整个中原地区已然完全稳定下来,国家也着手进行休养生息之事。于是在这个阶段,众人便围绕着宗庙的相关问题,激烈地争吵起来了。
彼时,诸多出身于儒家学派的官员纷纷提出主张,要把刘秀亲爹以及亲爷爷在宗庙当中所设的牌位给撤除掉,进而将其改换为对西汉诸位皇帝进行祭祀。
刘秀怎会愿意如此呢?放着亲生父亲不去拜祭,反倒去拜祭旁人,这不是脑子有毛病嘛。况且,一旦刘秀应允了此事,那些儒家官员定会得寸进尺,进而从他这儿谋取更多权力,这是刘秀无论怎样都绝不可能接受的。
可关键在于,要是清清楚楚地表明不会去祭祀西汉的诸位皇帝,这无异于宣称是自己独自开创基业,并非承继西汉的皇位。如此这般,刘秀自身皇位的合法性便又再度沦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了。
似乎不管从哪个角度去选择应对这个问题,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都难以让人觉得是正确的,仿佛陷入了一种怎么抉择都不对的困境当中呢。
然而在这之后,刘秀依旧找出了最为妥当的解决办法:那便是他不去做抉择,而是放手让底下的大臣们去争论、去辩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臣们充分发表各自看法,以期能从中得出合适的处理方案。
这方才是一位皇帝该有的正常手段。其行事所展现出的种种举措,都符合人们对于皇帝在运用权术、掌控局势等方面所应具备手腕的常规认知,这般才是正常状态下皇帝会有的行事作派呢。
随后,于朝堂之上,刘秀的数位心腹与那些儒家官员起了争执。双方一番唇枪舌战之后,有个名叫窦融的官员站了出来,提出这样一个想法:大家也别再争来吵去啦,干脆全都进行祭祀不就好了嘛,如此一来也省得继续这般争吵不休。
相较而言,此方案属于较为折中的那种,在大家经过一番妥协之后,便也都能够予以接受了。可如此一来,却又冒出了一个新问题:要是两边都进行祭祀的话,那刘秀究竟是从哪一方手里承继的皇位呢?
在这件事情上,彼时众人又是一番长时间的争论,到最后,是刘秀主动做出了让步。刘秀明确表示,往后他会尊汉元帝为皇位意义上的父亲,其皇位就视作从汉元帝那儿承继而来。往后进行祭祀活动时,他会以儿子的身份去祭祀汉元帝。而刘秀的亲生父亲与祖父,虽也能够建立宗庙,不过刘秀本人不能以皇帝身份去祭祀,只能交由大臣们负责祭祀事宜。
就这样,在各方全都做出妥协的情况下,这件事总算是画上了句号。自那以后呢,从法统的层面来讲,刘秀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汉元帝的儿子。
至于为何要选汉元帝当爹,这事儿说来实在简单得很,说白了就是依照辈分给论出来的。没什么太过复杂的缘由,就是在论及辈分的这个过程当中,就这么确定下来汉元帝是这个所谓的“爹”啦,其实就这么回事儿。
汉景帝刘启乃是刘秀的六世祖。而刘秀的五世祖是刘发,在当年,刘发可是汉武帝的六哥呢。
如此算来,汉昭帝与刘秀的高祖父刘买乃是同辈之人。而刘秀的曾祖父刘外,其辈分和汉宣帝的父亲相当。再者,刘秀的祖父刘回,是和汉宣帝处于同一辈分的。另外,刘秀的父亲刘钦呢,其辈分则与汉元帝相同。
如此来看,依据辈分进行推算的话,即便刘秀不把汉元帝称作爹,单从血缘层面来讲,实际上也是应当喊一声大伯的。等到真要明确称呼的时候,刘秀自然就该把这一辈的汉元帝唤作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