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喇叭和小喇叭的选择

耳机带师小白 2025-01-13 10:54:36

音响发烧友里,有两个关于“大”和“小”的问题,是经常被讨论并成为争论焦点的:一个是大耳机和小耳塞的问题,另一个是大喇叭(落地式大口径扬声器)和小喇叭(小口径书架式喇叭)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有关联,但又并非完全一致,有一致的答案。在这里我想说一下个人的观点。当然这个问题不会有绝对的真理,所以,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先简单说下耳机和耳塞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看法是一贯而明确的——从声音保真度的角度说,头戴式耳机优越于耳塞,在能用头戴式耳机的场合,应尽量用头戴式耳机。耳塞的优势在于小巧、便携、户外使用时能隔音。如果是在安静的室内环境中听音,我个人永远支持头戴式耳机。由于耳塞是把声音直接“灌入”耳道,人耳在自然听音环境下起重要作用的耳廓起不了任何作用(人耳在自然情况下听到的声音都是受到耳廓“调制”的),所以耳塞给出的声音始终是不如耳机自然的,声音的规模感也会相对较小。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分析这个问题,这里不赘述。

但是大喇叭、小喇叭的问题,就更复杂一些。是否,类似于耳机和耳塞,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能轻易得出“大喇叭无条件优越于小喇叭”的结论?我觉得是不行的。

大喇叭的优势是很容易看到的。低音单元口径大、箱体尺寸大,能做到更好的低频下潜、更好的低频宽松感、更大的声音规模和能量感。书架喇叭的低音单元一般口径有限,不超过8英寸,多数只有5-6英寸,这样低频下潜就有局限,很难做到40赫兹以下。经验丰富的发烧友会知道,书架喇叭的低频,经常是一种典型的“小喇叭低频”,其特征就是低频较紧。它可以很结实有力,很清晰凝聚,但听起来是一团一团的,而且下潜深度不深,就是浮在中间的感觉,做不到优秀大喇叭能提供的下潜、直捣黄泉的深沉感。

声音的规模感上,小喇叭也是明显不如大型扬声器的,最大的差别体现在所谓大编制音乐上,比如马勒、布鲁克纳的交响作品,还有电影原声等。很少有小型喇叭能比较像样地重播好马勒、布鲁克纳。事实上有些高档书架喇叭的宣传卖点,就是“能播马勒”。实际上呢?它也许播马勒比其他小喇叭好一些,但能否和真正的大型喇叭媲美呢?还是不能的。这个叫做“物理天限”。物理天限是无法突破的。物理天限决定了我们人类不能飞翔,不能6秒钟跑100米,也决定了小喇叭播放马勒,做不到优秀大喇叭系统的低频、规模感、气势。

在一个听音环境良好、空间足够大的听音室内,用大型喇叭播放交响,在搭配良好、空间良好的前提下,能在听众面前营造出一个逼真的声舞台,而且这个声舞台的规模是很大的,有种比喻性的说法,大型喇叭出来的声音,象“一堵墙”一样。这个比喻,指的就是大型喇叭能制造出的声音规模感、能量感。这种规模感、能量感,是小喇叭和大喇叭最显示差距的地方,是小喇叭无法突破的物理天限。

那么,小喇叭相对于大喇叭的优势是什么呢?是小喇叭由于更接近于理想的“点声源”而带来的好处——细腻、精准。什么叫理想的点声源呢?就是说在理想化的状态下,我们希望喇叭系统的声音,都是从一个点发出的(Point Source)。事实上对大型喇叭来说,除了极个别的全频单元可以做到点声源外,一般都和“点声源”有差距。大型喇叭几乎都是多路分频、多路单元的,高音单元、中音单元、低音单元,排成一溜,发声点是分开的——高音成分出自于高音单元,中音成分来自下面的中音单元,低音成分来自于低音单元。不说分频的关系,就是单纯看发声点,最上面的高音单元和最下面的低音单元,可以有1米甚至更大的距离。这接近“点声源”吗?完全不是。而书架式喇叭,一般就是2路分频,而且高音单元和低音单元的距离,通常不过二十厘米。毫无疑问,和大型喇叭相比,书架式喇叭更接近点声源。

从声音上看,书架喇叭更接近点声源,带来了什么好处呢?就是更加细腻、精准的声音。人声和乐器的定位、结像,会更加“精准”。很多发烧友是很关注定位结像的精准度的,希望听到的乐器、人声,都是精细的,有着明确空间位置感的,而不是混成一片、模模糊糊。特别是对一些中小编制音乐、室内乐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管是古典音乐里的三重奏、四重奏等室内乐,还是爵士乐里的重奏,我们总希望每件乐器在声场内有着明确的位置点和清晰鲜明的结像,而不是各件乐器混成一团。大型喇叭能营造出一堵“声墙”当然是好事情,但如果这堵声墙是混混的,各件乐器的结像不清,那就只是徒有气势、徒有能量感罢了,从声音的品质角度说,做不到上乘——上乘的声音品质,应该是细腻的、精细的、定位结像鲜明细致的。

大喇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在于这里。特别是,在近距离、小房间里聆听大型喇叭系统,由于不同的声音成分来自不同的喇叭单元,而且喇叭单元之间的距离还挺大,当人坐在离喇叭较近的位置时,就很容易产生结像偏粗大、定位不精准的问题。即便不是多路分频的喇叭,而是单个的大振膜喇叭单元,比如屏风式喇叭、大振膜的静电喇叭,也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发声面太大)。聆听一些小编制的、乐器数量少的音乐,比如我前面说的古典室内乐(或独奏)、爵士乐重奏,很容易察觉到这个问题——结像偏粗大。相比之下,书架喇叭能提供出更细腻的结像和空间位置感。

当然,结像太精细也是不真实的。比如大提琴、钢琴,本身应该有一个较大的声音结像,不能太纤细,太纤细的话,就不健康、不自然了,而书架喇叭表现的钢琴、大提琴,就往往存在结像太纤细、缺乏健康能量感与实体感的毛病,特别是小喇叭用在较大空间时,这个问题几乎是难以避免的。问题的本质是能量感不足,特别是中低频能量感不足。

在大喇叭、小喇叭问题上的观点,其实就一句话——大房间宜用大喇叭、小房间宜用小喇叭。

大喇叭适合用在较大的听音空间里。人必须坐在离喇叭较远的距离。当人和喇叭保持一定距离后,即使是大喇叭,也会接近于点声源(即喇叭单元之间的距离显著地小于人和喇叭之间的距离)。这样就既能发挥大型喇叭的气势、规模感,也能得到较为精准的结像。

小喇叭适合用在较小的听音空间里。人坐在离喇叭较近的距离。在较小的听音空间里(比如10-15平方米),书架喇叭能发出的能量,已能“填满”这个空间,那么就不会出现声音能量感偏弱的问题。较小的空间内,书架箱的低频能得到墙壁的反射增强,也往往可以提供OK的低频能量。

在小房间里用大喇叭,或者在大房间里用小喇叭,都容易有各自的问题。前者容易造成的问题是结像粗大,声音不细腻,特别是聆听小编制音乐,这个问题会突出,后者容易造成能量感不足,低频不足,声音薄弱、欠饱满,简单说就是小喇叭能发出的能量不足以填满大空间。

这里顺便提一个经常问到的问题——放大器需要多少功率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和房间也是关系很大的。对于给定的一个喇叭来说,听音空间越大,则需要放大器有越充裕的输出功率。在较小的房间里,则对放大器的功率输出要求会降低。一对书架喇叭,用在10平方的房间里,和用在25平方的房间里,这两种情况,对放大器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10平方的小房间里,也许50瓦的功率就绰绰有余了,而在25平方的房间里,可能需要用到100-150瓦的放大器。如果房间更大,则对放大器的功率要求进一步提高。

下面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日本发烧友里有很多喜欢在小房间里玩大喇叭的?

日本有些发烧友是喜欢在斗室里用大喇叭的,比如美国的JBL、英国的天朗大音箱,等等。这点很多人都知道。我觉得首先,这必然是一种比较另类的、特别的玩法。它的存在,不影响我前面说的判断——大房间宜用大喇叭,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国内也有些烧友是这么玩的,在普通公寓房间的客厅里(最多离喇叭坐到3米远)用上JBL、Tannoy等的大口径落地音箱。这种玩法,为求得比较细腻的声音,往往需要在搭配时用到音色非常细腻的前端,以减缓大喇叭在小房间里听容易偏粗的毛病,而且不少这样的玩家是追求“小音量美学”,不求大动态,只听味道。在较小的音量下,这些大喇叭也容易做到良好的细腻度。假如用并非细腻类型的前端,比如用大力型的美国数百瓦功放,那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在较小的空间内,根本无法发挥喇叭的能量,音压开得过大的话,只会造成更多的问题,而不是更好的效果。

大喇叭塞在小房间就是这个样子

归根到底,对一个给定的听音空间来说,我觉得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喇叭类型。比如10平方米以下的小房间,更适合书架箱,甚至小型书架箱,10-20平方米的房间,稍大些的书架箱、小型落地音箱,都是可行的选择。如果是JBL、Tannoy那样的大口径、多单元落地式喇叭,或者Quad静电那样的大型屏风,我个人愿意把它使用在三十平方米及以上的较大空间内,聆听时房间能有足够的纵深,使听者坐得离喇叭尽量远一些。大喇叭本身也是不宜摆得离后墙太近的(小喇叭反而可以离后墙较近),墙壁造成的反射会加强低频响应,更容易带来难听的驻波。所以对大型喇叭来说,喇叭本身需要的“呼吸空间”,以及聆听者必须保持的距离,决定了它适合用在宽阔的大房间里。

本文说到的是“一般情况”,并非具体到所有产品都正确。比如,小喇叭的低频一般而言是偏紧的,呈现一种典型的“小喇叭低频”,声音规模感也弱于大喇叭,但不同档次的小喇叭还是很不同的,有些高档的小喇叭,可以做到低频相对宽松,声音的规模感很好,甚至好于一些档次不高的大喇叭。在讨论问题时,为求方便,经常会把一类产品进行普遍化的讨论(只谈共性),但具体到不同的产品,特别是不同档次的喇叭,呈现的特性还是很不同的。高档书架喇叭的低频、声音规模感,在良好驱动的情况下,比一般的中低档书架箱还是要好得多,同时声音的细腻、精准度,能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也正是因为这个,高档书架箱一直是很有些市场的,甚至有些发烧友的听音空间已可容纳落地式音响,但还是选择了高档书架。比如经典的世霸“火车头”、英国金驰的“发现”和“奋进”书架箱,都一直有其拥趸。

最后,喇叭大小的选择还有两个关联因素。第一个是常听音乐的类型。假如是大编制交响迷、歌剧爱好者,那毫无疑问,会优先考虑大口径、大型的落地音箱系统。即使房间没达到那么宽敞,也会倾向于考虑较大型的喇叭,毕竟在播放大编制音乐方面,大型喇叭的优势是很明确的。假如是主听室内乐重奏、巴洛克音乐、爵士乐重奏,那么小一些的喇叭是没有问题的,不必追求很大的喇叭。有时候,同样的一笔喇叭预算,既可以买到一对高档的书架箱,也可以买到一对档次低一些的落地大喇叭,那么很可能要面临一个取舍——如果选择高档书架,可能获得更细腻精准的声音(小编制更能体现这种优势),如果选择档次低一些的落地,则低频、声音的规模感可能更好(大编制更能体现这种优势),而细腻度则打些折扣。

第二个因素则是听音者的口味。有些人的口味很注重声音的气势、规模、低频,不那么注重细腻度、定位的精准,这样口味的发烧友会更喜欢大型扬声器。另外一些发烧友则不要求多么好的低频、不要求多么大的规模感,但追求很好的细腻度,精准的定位结像。这样的人很可能会选择优质的书架喇叭。确实,“个人口味”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力。同样空间和系统中的一对喇叭,有些人听了就是喜欢,有些人则不喜欢,口味有多重要?可以说最重要。

无论如何,假如选择了书架喇叭,那么一对优质的喇叭脚架、适当的避震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玩书架喇叭的烧友中,有种说法“书架箱的声音脚架要负责一半”。虽有夸张,但脚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不能把书架喇叭真的去直接放在书架上、普通的电视柜上。放置在桌面时底部避震是必须的。对于落地式的大型喇叭来说,和地面的接触(脚钉+钉垫)、地面的处理(避震板),也是需要重视的,会显著地影响声音。

我再特别地提一下地板的问题。现在家居装饰最主流的地板应该是木地板。很多人认为自己用的木地板档次很高,很硬,可以直接摆放喇叭了。其实,再好的普通家用木地板,也是不够硬、不够理想的。如果喇叭的底下用专用的避震板,会效果好得多。对比过就会知道普通的家用木地板都是“软”的,喇叭直接落在木地板上,低频会发软,高频细节也会丢失一些。有些发烧友喜欢用大理石块垫底,其实也非最好的方案——普通大理石块、大理石板垫底出来的声音,容易偏干、偏硬。不论是用来垫放器材还是喇叭,都非很理想的材料。专门设计的避震板通常会明显更佳。

音箱底部的避震方式

(完)

耳机俱乐部小白

0 阅读:216

耳机带师小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