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个小文从我的认识和观察角度说说目前国产HiFi器材的优势和短板。
其实,优点和短板是相辅相成的。彼此背靠背。优点的背面也就是短板和问题。这也算是一种“辩证法”吧。
国产器材的第一个优点:擅卷,做“性价比”做得很好,价格越拼越低,消费者是受益的。但是,翻一面就是它的短板了——没办法溢价。国外的HiFi名牌都是有能力溢价的,而国内有能力溢价的,肯让发烧友为了其牌子、形象、调声而支付溢价的,还极少。
说起溢价,我今天还发了一个微头条/小红书,说起意大利Viva的机器。内容自己看截图吧。

意大利Viva器材的做工是一般的,用料甚至是能省就省的,但是,它确实是能溢价的。它是卖调声的,它的声音就是有吸引人的地方。
溢价很厉害的还有一些瑞士的HiFi制品。说起瑞士制品,Made in Switzerland,不少人把它视为顶级制品。很多有钱的大烧器材换来换去,换到最后就变成瑞士货了,然后找不到方向了,因为感觉到顶了。当然一个方向是改搞古董了,去弄西电之类了。现役产品里似乎没什么比瑞士货更“高级感”了。不说这种观念是否正确(我个人不认同),你必须得承认它的溢价能力(这个没话说)。
其实,我个人的一个HiFi消费观念是,日本HiFi制品反而是进口货里最“实诚”的,做工和用料会最扎实。这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货不是以“调声”和“血统”为溢价卖点,所以没啥好溢价的,就用工匠精神踏踏实实做机器本身吧。
相形之下,我们国产货真的是几乎没有一点溢价能力。所以卖到高价的国产HiFi制品一直很难,即便能“起个蓬头”卖掉一拨,往往也很难持续。关键是因为愿意花高价钱买国货的潜在消费者就那些人,一个不大的群体。这些人都买了,市场也就没后劲了。比方声韵AURALiC,属于国货高端,最开始靠什么出名的?是靠登上美国发烧天书Stereophile封面和榜单。先要墙外开花,国产高端牌子基本靠这个。得先获得洋人的认可好评,国内才能卖高价。不依靠海外好评而就在国内折腾然后能卖高价的,凤毛麟角。Hifiman也是走“海外市场浸润国内市场”这个路线的。

当年美国发烧天书封面对声韵的介绍
溢价能力如何解决?也许,在可预见的未来根本无法解决,因为我们看,其他家用产品、工业产品,我们国货有能溢价的吗?似乎都没有,都在卷。所以就继续卷吧。对发烧友来说确实是受益的。
卷的结果,其实海外品牌的低端市场都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只能在高端里面生存了。比方IEM入耳式耳塞,我们国内厂牌从开始根本不存在,发烧友都买SHURE、Westone、UE,到现在无数国产品牌争奇斗艳,国外品牌退缩高端,才几年功夫?也就十几年。

国产IEM耳塞
大耳机(头戴耳机)这块其实趋势是一样的,从以前森海塞尔和AKG进入国内时的洋品牌一统天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百花齐放。在可预见的未来,进口耳机牌子除了森海那样的多年老牌,索尼那种粉丝众多的数码大牌,歌德、铁三角那种特色鲜明的品牌,其余的生存空间很小。
另外一个国外品牌被蚕食得差不多完蛋的类别是解码、耳放、解码耳放这块。进口品牌几千块的几乎没什么立足之地了,只能存在于高端了。国货各个牌子,几百块的,一两千的,几千的,产品线很丰富,技术指标越做越高,芯片越用越新,多少人还考虑洋货呢?洋货指标没那么高,芯片还在用多年前的,对于多数初烧来说,No-brainer,当然买国货。

国产耳放和耳机
好了,既然提到技术指标了,那么就顺利引出国货的第二个优点:技术指标做得好、擅长高素质路线。现在越来越多厂家的新品,你去看淘宝上的产品描述,几乎都贴了AP的技术参数。变成标配了。国外的HiFi产品几家在官网上张贴AP参数的?但是,翻一面就是短板——声音做得好听、有特色而乐感好的,还极少。当然不是没有,但极少。而国外HiFi产品,有知名度的,多数带有自身声音的特色,音乐表现力好。从传统上说,典型的Audiophile厂牌都是耳朵收货的,而不是指标收货。

AP测试参数的结果
在很大程度国内厂家的做法也是由消费者和市场驱动的。国内很多消费者的特点是:1)对价格超敏感,2)很相信参数,并且喜欢追新(新的芯片、技术架构等)。有不少人是把HiFi音频产品看成手机那样的快速消费品了。在这样的消费习惯和观念驱使下,厂家的行为也就只能是:拼命卷价格,使劲提高技术参数,然后尽快用最新的芯片。很多新的解码芯片一出来,国外还没有开始应用,国内好几家已经出成品了。这就是典型的为新而新,声音好坏不管,抢先再说。其实新的解码芯片可能就动态范围比前代大了2个分贝、THD更低了一点点,耳朵根本听不出的,但消费者还是追新,把HiFi品看成手机。其实对于解码器而言,电源部分改进一下,模拟输出线路改善一下,对音质带来的提高要大多了。芯片参数高那么一点点根本没用,只是纸面好看,AP测出来数据好看而已。
当然,资深老烧多数不是这样的。玩到后来大多还是去买进口货,而且越来越不看参数——因为在实践中终究会意识到技术参数和实际听感的关联度很弱。不过,HiFi市场也是金字塔结构的,庞大的底面还是大量价格敏感且只懂看参数的人群,同时有很多人根本没“熬到”变成老烧就中途退烧了,老烧毕竟只是少数。因此老烧的行为和观念对市场的影响、对厂家的影响还真的不大。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内HiFi厂家还是如我所说的,两大优势、两大短板。从我个人一个老烧的角度,希望能看到国货在调声方面有越来越多可圈点、有特色的产品出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