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习惯,评判HiFi的时候,有一个个人化的主观标准,今天说一下这个。
这个主观标准就是:仔细听乐手的“情感能量”表达得如何。
乐手在演奏的时候,是会向四周辐射一种感情能量、一种“热力”的。就像一个热源。优秀的、顶级的乐手,其演奏时的“感情能量”和“热力辐射”会很强大。当然这个是无法去量化为指标的,只能是我们聆听时主观地体会。所以我把它定为一种“主观标准”。越是喜欢音乐的、对音乐敏感的人,越能体会和接收到这种“能量”。不喜欢音乐的人,可能对这种东西不在意、不敏感,也体会不到。那就免谈了。
乐手的感情能量表达得越好,当然音乐也就越容易打动人。我们也会觉得乐手的演奏越“起劲”,越投入。如果我们觉得唱片上的乐手听上去不起劲、不投入、有种淡然感,甚至冷淡感,似乎在摸鱼,那就是电声录制和回放有问题。

当然,所谓感情能量也好,别的任何东西也好,必须都是通过实际的声音、声波来表现的,否则变成玄学了。所以,从声音本身的角度看,“感情能量强”的声音,和“似乎没感情”的声音,差别在哪里呢?
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是发烧友常挂在嘴边的“信息量”。第二是音乐细节的表达“灰度”。

信息量是很多人爱提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其实也不是那种完全“科学”的概念。讲科学的话,信息量只取决于音频文件的大小。音频文件大,码率高,那么信息量必然大啊。模拟媒介的播放则取决于源头拾取的能力,比方黑胶唱机的唱头——唱针有多细,循迹能力和状态如何,针杆的传输能力有多强、音圈的质量等。数字系统反而不用去纠结激光头的质量,因为现在的数字系统都能轻易地做到Bit-perfect,即读取时一个比特都不错、不遗漏。
是的,讨论数字音源的“信息量”其实蛮滑稽的,因为现在无论是数播还是CD机,数据拾取这一块都能轻易做到Bit-perfect,我们听到的数字音源的不同声音,主要是由后面的数字处理、解码、解码后模拟信号放大来决定的。源头是一样的Data,没有分别,都一个比特都不会错。
信息量绝不是仅指系统的频宽。不是说高频延伸优秀、低频下潜优秀,就一定带来更好的声音信息量。很简单,音乐信息在全频的分布状况不是平均、平摊的。极高频和极低频信号里的音乐信息非常少,有效音乐信息几乎都集中在中间一段。把中间这段尽量表现好,才是“听感”的关键。
很多发烧友不理解这点,只追求极高频的延伸、低频下潜的极限,其实那虽然影响听感,却不是表达音乐最重要的。中间一段的表现力大得太多了。当然我也不是在鼓吹频宽60-12000赫兹就够了。一个足够的带宽至少是40-15000赫兹,包括了音乐演奏所常用到的乐器的频宽——低到贝斯提琴的基音、高到小提琴和钹等乐器的泛音。如果不是管风琴爱好者、电子低音爱好者,那就够用了。其实,模拟音频时代的HIFI标准就是40-15000赫兹的频宽。这个标准,从模拟音频时代到现在,其实没什么变化,音乐信号的成分就在这里面。
是的,最关键的就是中间这一段的录制和播放质量,它决定了“音乐表现力”。很多发烧友讲究人声的播放,但人声的频宽其实是很窄的,从80赫兹到8000赫兹,低于80赫兹的音除了个别男低音外都唱不到,高频泛音也不会超出8000赫兹。理论上一个80-8000赫兹的窄频系统就能把人声播放得完美了。
下图是网上的一个频谱分布图。它只把人声演唱的频谱记述为200-7000赫兹。这是没有考虑到男低音最低能唱到80赫兹。其实除却男低音,绝大多数歌手最低也就能唱到200赫兹左右。

频宽指标和实际器材的音乐力很难直接挂钩,也正是因为这个。不是说一个10-50000赫兹频宽的系统,音乐表达力一定强于另一个40-20000赫兹的系统。现代的器材,从高码率的数字音源,到宽频的放大器、宽频的扬声器,普遍都有着比过去更宽的频响范围。但是!很多发烧友觉得从音乐欣赏角度,从乐感角度,宽频的现代器材并没有超越经典优秀的老器材。

当然,有少数音乐类型会从超宽频响中受益,比如我2018年在慕尼黑展上欣赏德国喇叭花的旗舰Trio系统Demo的打击乐器Live Show直播,就给我印象深刻。打击乐器的丰富高频泛音、迅捷无比而深沉的低频,宽频、快速的现代器材把这段表现得精彩之极。频响和速度稍差一些都肯定会打折扣。但是 …… 我们多少时候会听这样的音乐呢?主要的意义还是Demo素质罢了。我们有时会在音响展上听到
高素质现代HiFi系统演示电子打击乐,都是这种意思。如果播放一般的音乐类型,就彰显不出它宽频的优势。下图是2024年慕尼黑展上美国YG音箱的演示,也是播放电子打击乐,以炫耀其宽频的优势(我拍了视频发过)。

回到我提出的“情感能量”的概念。其实对它影响最大的关键还是中间这段的表现力。所谓“信息量”并不主要指高低频两端,而是能够表现出演奏家“热力”的能力。我觉得,器材表现出演奏家“感情热力”的能力,才是它“信息量”的实实在在的体现和见证。音乐家焕发的“热力能量”,只要被收录下来,在重播时就是回放系统“信息量”的见证。
如果我们听到的音乐觉得演奏家似乎在摸鱼、不起劲、没有在向四周辐射音乐热力,那本质是系统的信息量不足。
当然以上的表述是带有我个人喜好的主观成分的——我就是喜欢那种活生感强的、感情能量表达力强的、听起来音乐很活泼、来劲、带感的系统,而不是很喜欢那些理性化、平板化、性冷淡风的系统。当然有些器材从Style上讲可能是属于偏理性的,但如果回放音乐的时候表现“音乐家热力”低于一个下限,我就认为这不是Style问题了,而是系统信息量不足的问题。通俗说就是“缺东西”了,而不是“我就是这个风格”。
另外一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表现音乐细节“灰度”的问题。这个概念是出自影像的,是指从纯白到纯黑之间能表现出的不同灰度层次。灰度层次越丰富细腻,则一张黑白照片会质量越好、细节越多。灰度层次差的影像则可以参见那种“黑白复印件”——特征是黑白过渡层次少且生硬、细节少。

有部分老烧喜欢挂在嘴边的“阴影层次感”就是灰度这个影像概念借用到HiFi里的体现。灰度层次好的声音,从低电平信号到高电平信号的过渡细腻圆滑层次多。灰度层次差的声音,则通常表现为直白、发愣、发冲的主观听感。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现在很多解码器带数字音量输出,可以直接接后级Power Amp,用解码器的数字音量调整系统音量。这样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声音容易直白发愣,灰度层次差。虽然有些机器的数字音量已经是32比特,按说音量精度很高,但实际听感往往就是不够细腻圆滑。解决办法就是加一个优秀的模拟前级放大器。加了之后声音往往会变得细腻、圆滑、柔和不冲。这其实不是音量精度的问题,而是加了前级之后声音阻抗匹配更佳,能更好地表现出“声音灰度”。所以尽管我们在数码时代,High End系统里往往还是需要有一台前级放大器。甚至有人夸张地说“前级是系统的灵魂”。

所以,光有丰富的信息量,还得圆滑、细腻、层次丰富地把信息量表达出来,才好听。这是一个表现方式的问题。通俗说就是光有量,还得细腻地表现出来,“粗放”是不理想的。
好,聊了半天,我们始终要记得HiFi器材是我们用来欣赏音乐的。在欣赏和评判器材的时候,除了听高低频延伸、动态范围、力度结像、声场宽深这些东西以外,细细地感受唱片上乐手的“情感能量”表现如何,能不能体会到音乐家的“热力”,非常重要。很多人喜欢说HiFi器材的“乐感”“音乐性”(Musicality),那是个宽泛的概念,而我所提的“乐手热力”,是更为具体一些的表现。
(完)
耳机俱乐部小白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