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HiFi器材的技术指标,我写过一些文字,每次也都会引发一些讨论和争议。这里再基于我的经验谈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很高的技术指标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上次写到“很多老烧并不在意技术指标”的时候,提过这样一句——其实对于看得懂的人来说,技术参数当然还是有价值的。是的,技术参数不能保证“声音好听”,但它确实能够反映出一些声音的基本素质。
比如最简单的,信噪比(S/N),就直接反映出器材的声底是否够“黑”,底噪是否微不可闻。有些器材真的是“死寂”的,把音量开到很大,在音箱和耳机里也听不到可闻的噪声。这是一项很吸引人的基本素质。
不过,从经验来看,死寂的、信噪比非常高的器材,并不都“好听”。有些信噪比极高的器材,实际播放音色并不吸引人,甚至,冷冰冰的。而我也听到过不少韵味好听的机器,信噪比并不高,开大音量会有微弱的底噪。
很多时候世事难两全。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器材信噪比又高、背景死寂、音色又好听抓耳。但实际上我们碰到的器材大多数是“不完美”的——信噪比很高的,声音不引人,而声音韵味丰富的,信噪比一般。比如,很多发烧友所推崇的“乐感好”的英国功放,信噪比大多一般,胆机更不用说了,信噪比会明显落后于晶体管机。
真的,我玩器材的实际经验就是这样——信噪比很高、背景死寂的,同时又乐感好、音色抓耳的,真乃极少,而且都会很贵。如果只在意信噪比,有一些价格不贵而S/N很高的“科学机”,是能做到很高的S/N,但音色往往不吸引人,优点基本就是“信噪比高”。说到底,就是“妥协”两个字,看你的取舍,愿意妥协哪一点。只有预算很高的土豪才有资格不妥协,既要又要还要。
失真度指标。这个挺有意思的,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器材的THD,即总谐波失真度(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其实,互调失真(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是更反映实际听感的,因为它是测两个输入信号的失真度,而实际的音乐信号比两个信号还要复杂得多。THD只是测一个孤立的输入信号在经过器材后输出时的谐波失真。真实的音乐信号比单一的测试信号复杂得多了,所以THD并不能全面体现器材播放真实音乐时的状态。
很高的THD指标,即很低的THD数字(诸如0.0001%之类),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我的经验来看,一般是说明器材的音染极低,声音偏素淡。凡是典型的“韵味好”“音色美”的器材,THD都不会很低,甚至会偏高。比如一些胆机、韵味派的晶体管机。有不少人认为发烧友实质是“玩失真”的,这话是有道理的。别的不说,很多发烧友喜欢的“润泽”的声音、音色,其本质就是偶次谐波失真。那些一耳朵音色很润的器材,一般偶次谐波失真都偏高,甚至很高。THD指标并不区分润泽的偶次谐波失真和刺耳的奇次谐波失真,它统统会作为THD,作为谐波失真处理。而实际上好听的偶次谐波失真越多音色越润,很多人会喜欢,因为偶次谐波的本质是和谐的,而奇次谐波失真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不好听,因为其本质是不和谐的。
不少发烧友喜欢音色温暖醇厚的胆机和纯甲类机,那些都是附带偶次谐波失真的,THD都是偏高的。什么优美、润泽、醇厚、宽松,翻译为技术参数都是THD,都是谐波失真。而THD极低的器材,声音都是素淡、结实偏干的。举实例,我听过的放大器里THD失真最低的,澳洲Halcro算一个,美国Benchmark算一个。它们的技术素质都高得让人敬畏,实际的声音嘛,都非常透明、细腻、干净、结实,然后算不上“好听”(主要问题是声音太淡)。

澳洲HALCRO放大器具有顶尖的技术参数

美国BENCHMARK的AHB2功放
现在国内也有不少所谓“科学机”,其普遍的特征就是指标高,包括S/N信噪比高,THD谐波失真度极低,纸面的动态范围很大,如果是数字设备,时基抖动(Jitter)很低。这些高指标意味着什么,能保证什么呢?如果这些指标不是虚标的话,那么能保证器材的声音背景黑、底噪微不可闻、声音透明中性、结像结实、细腻度优良。
不要小看这些技术指标的价值。只要不是虚标和做假,这些指标能保证一部器材的声音底子干净、正确、结实,没有奇怪的染色,不会粗糙或模糊,大动态时不走形。这些所谓“硬素质”和基本框架的正确,是“高指标”可以确保的。
什么是“高指标”所不能保证的呢?第一,它不能保证声音好听、抓耳朵、乐感好,也就是老外喜欢说的Musical。很多老烧提起器材,一句话的总评就是“好听”或“不好听”。国外发烧友喜欢用的词则是Musical。“好听”或者Musical的含义包括了器材的音色入耳,乐感活泼生动,播放音乐容易感染人。而这些玩意,不是“高指标”所能保证的。甚至于,从实际经验来说,我觉得极高的技术指标有时反而是个“反向指标”,我听过的一些THD极低的器材,声音都偏干、偏淡,乐感并不吸引人,也谈不上Musical。
下图是美国麦景图经典的MC2152胆机,其THD只标0.5%。还有些名牌胆机甚至不标失真度, 比如法国JADIS。估计是数字比较吓人。

美国麦景图的胆机,THD一般
下图是德国OCTAVE的著名功放V80SE,THD标0.1%(输出10瓦时)。这是胆机里的顶尖水准了。

德国OCTAVE胆机的技术参数算是胆机里的一流
作为对照,下图是拓品LA90D功放,其THD在输出5瓦时低至0.00009%。

国产拓品的放大器具有业内顶尖的THD参数
其次,极高的技术指标不能保证低频素质。这是挺有意思的一点。从纸面上看,很多高素质器材似乎频响曲线平直、低频能一直延伸到DC直流(0赫兹),貌似低频应该很优秀。但实际的低频表现不是这些数据能反映的。现在不少“科学机”是体型不大的,为了适合桌面摆放会做成小体型。可想而知其内部电源也不会功率太大,往往仅仅是“够用”。这种机器无论其指标多么漂亮,低频表现是不会很好的,可能用耳机或小喇叭听感觉不出什么问题,但如果放到“大系统”(播放端为大中型扬声器的系统),那低频的欠缺是无法隐藏的。而实际上低频表现好的,是一些电源分体、电源部分硕大的器材。这样的机器,其低频素质是无法反映在常规技术指标上的。
很多老发烧的一个经验之谈是“音响就是玩电”。分体电源、电源部分重料和设计余量大的器材,其低频质量一定会更好。但是,这种优势是无法反映在常规技术指标里的。更复杂的测试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问题,比如低频段的THD,特别是放大器在大功率、低阻抗负载下的低频段THD表现等,但是,器材的这些指标我们一般看不到。
如果有两部机器,一部很小,一部电源部分硕大,那么资深的发烧友凭经验就能判断后者的低频素质会更好。然而我们如果看两部机器公布的指标,很可能看不出后者的优势。说不定小机器的频宽指标还更好呢。下面的配图是我玩过的两部电源分体DAC:Soul Note SD2.0和Audiobyte Vox。由于电源分体的缘故,两部解码的低频表现都很棒。但是,技术参数体现不出其低频的优势。

日本SOUL NOTE的电源分体解码器SD2.0

Audiobyte Vox解码器也是电源分体
第三,说说“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的问题。动态范围这个指标应该说也是很重要的,能反映器材处理强信号而不失真的能力。有些音乐类型是动态范围很大的,大到超出现代录音器材能容纳的范围。比如交响乐团的演奏,其实际动态是超出录音器材处理范围的。这也是高码率录制与播放的优势之一,因为高码率的数字录音能容纳更大的声音动态。然而目前最高码率的数码录音仍是不够的——音乐厅里真实管弦乐团的全奏,其动态大于任何High End系统。
但是,有一点非常有趣:很多黑胶发烧友宣称黑胶系统的声音反而是动态更好、更Dynamic的,听起来声音更活跃、活生,尽管其纸面上的动态范围远不及数码录音。其实,这里的Dynamic,和技术指标体系里的那个可以量化的Dynamic range,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黑胶系统由于其信噪比不如数码音频,存在一点底噪,所以天生Dynamic range会小一些。这和黑胶系统的信噪比不如数码音频是一致的。但是,发烧友所谓的Dynamic基本是一个主观感受,是指声音的活泼感、活跃感、起伏感。这个无法去量化,也没法具体测量。不过这种“感受”也确实是存在的。比如,直接对比同一个录音的LP版和CD版(或数字版),能注意到LP播放时的音乐表情似乎更丰富、起伏感更好,而数码版的声音比较“平板”,音乐的起伏感偏平淡。这种差异,以我个人的分析来看,一是可能与黑胶系统的RIAA曲线处理有关,二是可能和数码音频毕竟是模拟信号经过了ADDA两次转换有关。虽然现在AD和DA转换的精度已可以做到很高,但这毕竟是信号转换,焉知转换过程不会损失一些东西呢?

黑胶唱机具有很好的动态起伏感
无论如何,我作为黑胶和数字都玩的发烧友,认同黑胶系统的声音主观听上去更Dynamic ,但数字音频会Dynamic range指标更高。所以“动态范围”这个技术指标是有价值的,但也不必太在意这个指标。在实际的听音中,动态范围指标差几个分贝耳朵根本听不出来,对此并不敏感。甚至黑胶系统的60多分贝的动态范围对绝大多数音乐来说也是够用的。人耳更为敏感的其实是老烧所谓的“起伏感”“活泼感”。这个没法量化,但是和器材的音乐感很有关系——活泼感好、起伏感强的器材,是实际听起来更抓耳、更容易感染人的。遗憾的是这个没有对应指标,没法测。
说到最后,归根到底,我想说一个道理:为什么老烧到后面会感觉技术指标和声音的关联不大?本质是因为:一,有些技术指标,够用就好,再上去,人耳并不敏感。比如现在解码芯片一代代更新,往往新一代的芯片就是信噪比提高几个分贝,动态范围相应提高几个分贝,THD可能进一步降低,比如从-120分贝提高到-122分贝,但这些能听得出来吗?老实说,听不出来。不是普通人听不出来,是金耳朵也听不出来。二,人耳真正敏感的区域,决定器材是否“好听”、是否“感人”、是否“乐感好”的东西,并不反映在技术指标体系里,是没法测、测不出来的。而这些没法测的东西,往往不同的器材差别明显,是决定器材是否好听、是否乐感吸引人的关键。
回到文章的标题,技术指标很高有用吗?当然有用,能反映一些器材的基本素质。但是,并不能反映器材的“全貌”。有一些关键点还是只能靠“耳朵收货”。Audiophile发烧音响之所以到现在仍是“耳朵收货”,包括厂家设计产品也是如此,是有经验的耳朵收货而不是技术参数决定一切,原因就在于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