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什么封了两千八百多个王?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11-26 17:13:09

太平天国一共封了2800多个王。

封这么多个王,洪秀全是闲得没事干吗?

还真不是。

洪天王封这么多王,一直是有自己考量的!

首义五王: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太平天国第一批封王,是在永安建制的时候。

当时,洪秀全自己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肖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一共六个“王”,不过,洪秀全这个天王是“君”,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其余五个王也就被称为“首义五王”。

有几个“高级合伙人”是正常的,造反起义,一般都有几个核心成员的,但是,一开始就封王的,在此前实在是闻所未闻。

刘邦造反的时候,身边有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但刘邦就算后来当了皇帝,也没有给他们封王呀!

这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发展历程,实在是太独特了。

刘邦起义的时候,虽然大家都出自平民,但是,刘邦是唯一一个神:斩杀白蛇的“赤帝子”,其他萧何、樊哙等人都是“打工仔”,刘邦要用谁就用谁,将来还可以让韩信来“空降”到樊哙、夏侯婴们头上!

然而,洪秀全却不是刘邦。

尽管他是拜上帝教的创始者,但是,由于他缺乏组织和领导能力,所以,在拜上帝会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都拥有了宗教身份,他洪秀全不是唯一的“神”。

洪秀全是天父的次子,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则分列第三子、第四子、第五子、第六子、第七子。而且,杨秀清、萧朝贵还能以“天父下凡”、“天兄下凡”的身份凌驾于洪秀全之上!

可以说,此时,太平天国的领导权是混乱的,在“天父下凡”、“天兄下凡”时,谁是君谁是臣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是模糊的。

怎么办?

所以,在其他的政体中,只有君王一人是天子,地位不可动摇,其他人都是臣,地位是由天子来决定的。

然而,在太平天国,“天父”有这么多个儿子,“神化”身份的不只是洪秀全一人,而是天父几个儿子组成的一个“大家庭”。不但洪秀全的地位不可动摇,而且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的地位,同样是“固化”的。

封王,实际上就是给这种“固化”的宗教身份,给与一个世俗的身份而已!

天父的次子是天王,那天父的三子、四子等其他几个儿子是你天王的兄弟,当然也是要封王的!

将来就算出现了韩信这样的人物,对不起,也不能凌驾于杨秀清、石达开等人之上···

通过身份集体“固化”,才能让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结成一个相对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使原本微妙而濒临破裂的领导集体暂时凝聚起来。

首义五王:积极意义很大

最初封首义五王,积极意义是很大的。

1、集中领导,充分发挥杨秀清的领导才能。

既然要造反起义,自然要要保持指挥和领导的集中!

然而,洪秀全虽然是“君”,但他缺乏军事和组织才能。

在首义五王体系中,杨秀清节制诸王,自然就弥补了洪秀全才能上的缺失,确保了领导的效率!

2、上下制衡。

然而,杨秀清虽然掌握大权,但是,萧朝贵、韦昌辉、冯云山、石达开,也都是身份固化的王!

也就是说,你杨秀清看萧朝贵、韦昌辉再不顺眼,也不能把他们给换掉,因为他们的“王位”是固化下来了的···

所以,杨秀清即便节制诸王,大权在握,也是受到不可动摇的诸王制约的。

如此,太平天国初期,既在杨秀清的统一领导下保持了统一高效,又有效避免了杨秀清威胁洪秀全的地位!

可以说,既统一高效,又相互制衡,初期定下的“首义五王”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设想,如果当时没有通过封王来将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的“世俗身份”固化下来,杨秀清就可能在战争中把下面的人全部换成自己的心腹,那样的话,太平军可能很早就在内乱中走向失败了···

当然,随着三把手萧朝贵、四把手冯云山的战死,权力进一步向杨秀清集中,后来引发“天京事变”,这是后话了。

加封二王:制衡东王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就封了两个王: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

这次封王,是洪秀全制衡杨秀清的产物。

金田起义爆发时,被杨秀清、萧朝贵排挤的洪秀全、冯云山就住在胡以晃家。

而从后面杨秀清对秦日纲的打压以及秦日纲在天京事变中的表现来看,秦日纲也是天王的人。

显然,洪秀全此时加封此二人,目的就是为了扶植新王,弥补萧朝贵、冯云山战死后留下的空缺,以维持与杨秀清之间的平衡。

然而,杨秀清却轻易化解了洪秀全的这一企图。

与首义五王不同,秦日纲、胡以晃虽然被封了王,但是,他们都没有宗教身份,其地位并不是不可动摇的。

因此,杨秀清借着丹阳战败剥夺了秦日纲的王位,又借着皖北战败剥夺了胡以晃的王位。

虽然洪秀全此次企图失败,但这也表明:洪秀全将封王作为权力斗争的重要手段!

再加封二王:制衡翼王

洪秀全下一次加封两个王,也是为了权力斗争。

这一次,是为了制衡石达开。

天京事变后,首义五王,只剩下石达开一人。

石达开入京辅政,人心咸服,气象一新。

洪秀全自然不愿石达开又成为一个杨秀清,遂决心分石达开之权。

洪秀全封了自己的两个哥哥洪仁达、洪仁发为王,以制衡石达开。

后来,石达开愤而出走,许多人跟着石达开走了,而留下来的李秀成也屡上书请求罢免安、福二王,迎回石达开···

无奈之下,洪秀全才削了两个哥哥的王爵···

这次封王,虽然以洪秀全改正而结束,却表明:洪秀全既有以王位进行权力斗争的习惯,又已经有了以洪姓本家人来制衡外姓人的思想···

打破诺言:封干王

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表态:以后再也不封王了。

此后一段时间,太平天国的领导体系运转,暂时进入“无王”阶段。

当时,陈玉成、李秀成在外联合诸将商议作战方案后呈报天王府,由天王同意后再实施。

这样的方式下,太平军既保持了领导的协调一致,也不会出现杨秀清一类的人物,一时情况不错,打了一些胜仗,稍微扭转了局势。

然而,洪秀全仍然是不满意的。

因为:这一方式下,地方各将权力过大,中央只是走个批准流程,缺乏权威。

洪秀全曾经企图以蒙得恩等近臣来加强中央的权威,但是,蒙得恩等人皆庸才,达不到效果。

就在此时,洪仁玕回来了!

洪仁玕,是拜上帝会的创始元老,当年与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左膀右臂,能力比蒙得恩和天王的几个哥哥可是强得多。

而且,他还去香港等地转了一圈,眼界开阔,提出的各种想法很“先进”!

更重要的是:洪仁玕,是洪家人,绝对信得过呀!

因此,洪秀全决心以洪仁玕为新的依靠!

为此,洪秀全打破了不再封王的诺言,封他为干王,让洪仁玕总理国政!

七王体系

洪秀全以洪仁玕为王,是企图加重他的地位,强化他的权威。

然而,洪仁玕在军中确实缺乏威望。

因此,他发布的号令,在各将中反应平淡。

只有陈玉成积极响应。陈玉成更是提出重订法纪,强化赏罚制度等建议!

显然,陈玉成认识到:尽管此前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杨秀清之后,中央权威不振,如今洪仁玕回来,法纪、赏罚都需要中央来重建!

陈玉成的态度,显然是支持加强中央权威!支持洪仁玕的工作!

洪仁玕也希望借重陈玉成来弥补自己威望不足的弱点,遂请封陈玉成为王!

如此,陈玉成被封为英王!

陈玉成被封了王,激起了连锁反应。

据《李秀成自述》称,当时,天京内外都传言,李秀成与已经叛变的李昭寿关系紧密,“封王不到我,必有他变”。

洪秀全一开始是封锁江面,监视李秀成,后来见李秀成没有叛意,遂封他为忠王,以表彰李秀成“万古忠义”。

如此,以洪仁玕为中心,陈玉成为主战兵团,李秀成为谋划者,太平军取得了二破江南大营的胜利!

二破江南大营后,洪秀全又封了杨辅清、李世贤为王。

随后,为加强中央的权威,又封了蒙得恩和林绍璋为王。

如此,太平天国形成了“七王”体系。

在外主军的四王: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朝内有三王:洪仁玕、蒙得恩、林绍璋。

到此时,太平天国的封王还算是相对正常的。

封王者,或是朝中主政者,或是原“五军主将”这样的统帅级高级将领。

滥封之始

滥封,是从安庆之战后开始的。

安庆之战后,洪秀全一面责备陈玉成战败之失,削了陈玉成的王爵,一面又封了陈玉成手下的几位将领为王。

这几个王是: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祜王蓝成春。

洪秀全,为何要封陈玉成的几个部将为王呢?

后世的解释,是说洪秀全要分陈玉成的权。

其实,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安庆之战中,陈玉成的精锐灰飞烟灭,势力大损。

这个时候的陈玉成,实力已衰,实在没有分其权的必要。

实际上,洪秀全封这几个部将为王的的想法,很简单:招兵。

在封这几个人为王后,洪秀全立刻下令这几个王远征河南、陕西,前去招兵!

当时,去招兵,主要是吸收各地的反清武装。

你孔团长、李团长去吸收地方武装,人家知道进来了最多也就是个营长,自然不大愿意加入。

但如果你是个司令,那人家知道进来可能还能混个军长、师长,当然就更愿意加入了。

所以,洪秀全就封这几个人为最高地位的王,企图利于他们扩军···

然而,从太平天国内部来说,这却是完全乱套了!

安庆战败,陈玉成有责任,这几个将领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如此,你削了陈玉成的爵,却封了这几个人为王,是什么意思?

而且,这几个人封了王后,实权并没有增加。

如此,自此开始,太平天国的封王,既不需要你有什么大功,也不需要你担任什么特别重要的职务···

这,就是滥封,就是乱来了!

滥封扩大化:众建诸侯以分其力

滥封的口子一打开,就停不下来了。

原本,太平天国后期有两大支柱级将领:陈玉成、李秀成。

陈玉成覆灭后,支柱就只剩下李秀成一个了。

而且,就在安庆等上游地区接连失守的同时,李秀成在江苏、浙江打下了大片地区,兵强马壮,实力雄厚!

如此,洪秀全就决心削一削李秀成。

洪秀全的方式,就是传统的“众建诸侯以分其力”。

他将李秀成手下的将领,一个个都封了王。

如此,李秀成的部下,也就一个个都成了王,虽名义上还要受李秀成的指挥,但实际上赏罚皆不由忠王,成了实际上放飞的“诸侯”。

当李秀成要救天京时,与众人约誓:“联万心作一心”。

缺什么就要格外强调什么,这就表明:李秀成的部下,已经不再与李秀成一条心了。

如此,李秀成的威胁是减了。

只是···代价是:李秀成的大军成了一盘散沙!

彻底乱套:群发红包

更严重的是:王都这么多了,其他人不给个王,你好意思吗?

从石达开那边回归天京的将领,不给人家封个王,是不是说不过去?

外面的一个小小将军都封了王,你在朝的官员没个王位,拿什么去代表中央权威?

你老洪家的亲戚、老乡,要是不封个王,是不是出去要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

很多没有什么功劳的人,都捐钱了,你不给个王爵,是不是对不起人家?

由此,封王,就变成了拉拢人的“见面人”,变成了群发红包。

如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口气出了2700多个王。

太平天国的封王,确实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早期的封王,虽然有很多积极意义,但是,却实际上早早决定了太平天国的上限:早早就把领导班子固定化了,虽然一时利于凝聚,但由此不能海纳百川,注定不可能再有韩信、李靖这样的“后来居上”者,如何争夺天下?

中期的封王,虽然还不算“滥”,还算是有些道理,但实际上是企图通过笼络高级将领而维系团结,但却使诸王权力扩大,反而加快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至于后期的封王,虽然避免了李秀成之类的人物权力过大,但代价却是使太平军成为一盘散沙,乱七八糟,不过是加速了他们的灭亡···

太平天国之所以封了这么多王,其关键原因在于洪秀全的先天不足和蹩脚的平衡之术。

由于洪秀全缺乏实际的军事政治领导才能,他高度依赖辅助者。

要让辅助者有足够的权威,就要人家分个王,做出“共坐天下”的样子来。

但是,洪秀全又害怕辅助者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又总想搞出各种平衡之术,所以又往往要再封一些王来制衡辅助者···

反复几次后,王越来越多,封了这个不封那个可不行,为了平衡人心又要再封。

最后,原本无比崇高的王爵,就成了被群发的红包,一发而不可收拾,彻底失控,走向疯狂!

0 阅读:33
评论列表
  • 2024-12-05 15:36

    天将、主将、神将、朝将漫天飞,王、义、安、福、燕、豫、侯满街走。乃当时天国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