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三胎好几年了,生育率却不断走低。最大原因无非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太大,养自己都难,就不想再生个娃娃让惨淡人生“雪上加霜”了。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代,会发现大多数古人其实更穷更惨,就连吃顿饱饭,都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可匪夷所思的是,古人依然会选择生个不停,一般一家至少六七个孩子打底,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一般十几岁就成亲,年轻男女在一起,精力旺盛又没有什么别的娱乐手段,怀孕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全家的口粮有限,根本不足以养活那么多人,怎么办呢?当然得避孕。
为了达成避孕目的,宫斗剧里的“打胎小分队”常常会用到麝香。但麝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实在贵得离谱。有这钱还愁养不起孩子吗?
为了找到物美价廉,实用性强的“避孕神器”,古人几乎用尽了各种方法:羊肠、鱼鳔、柳条,甚至砒霜、水银。
这些方法怎么说呢?要么就是麻烦到极致,效果还不给力。要么就是效果给力了,但妈妈们的命也被同时带走了。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认命了,生就生吧,“生下来再说”总比直接把大人痛死的好。

除了顺其自然地生育,古代也会有“婴儿潮”。一般来说,在战争结束,一个朝代刚刚建立时,人们的生育渴望是最为高涨的。
这主要是因为一个国家刚刚成立,正处于利益再分配的关键节点,大量的土地要分给新王朝的农民们来耕种。
为了提升农民的积极性,政府也会颁布一些免税或是轻徭薄赋的法令,为的就是让老百姓轻装上阵,尽快恢复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
这个时间段,哪一家如果多生子女的话,就有机会多分配到一些土地,有可能为整个家族的发展抢得资源,未来成为富庶之家。

古人为什么特别能生、爱生?除了受“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思想的影响外,究其根本,还是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福利保障。
对新婚夫妻而言,趁着年轻多生育一些子女,可以极大地改善家中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一来,孩子五六岁就可以承担拾柴火、放牧等劳动,算是一个小劳动力;
二来,十岁起,孩子可以下地干活儿,成为家中的重要劳动力;
三来,孩子长大了,还能为父母养老送终,这也是对父母晚年生活的一种保障。
没有子女承欢膝下的话,缺乏养老福利的古代老人,结局往往十分惨淡。

和现代人趋利避害的主观意识不同,古人往往只会着眼于当下,不去比较和分析。
孩子未来是不是和自己面临同样的命运,是不是有希望而言,他们想不了,也顾不了。
对他们而言,与其为了那些一辈子也改变不了的事情烦恼,还不如服从本能,过简简单单的人生。
就算穷了一辈子,只要能成为长寿老人,寿终正寝,这辈子也算是赚了,还要啥“自行车”呢?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古代穷人明明比我们更穷,生育率却居高不下的几大原因。
你认同吗?欢迎留言、补充、指正。

古人没那么自私
佛儒孔孟五术之道被运用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