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堪称头号功臣。然而这位来自楚国上蔡的秦国大丞相,并非一开始就深得秦王信任。
公元前237年的一场间谍风波,更是差一点就断送了李斯的政治生命。李斯是如何实现惊天逆转的呢?

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的一个小吏。一次上厕所时,他发现厕所中的老鼠瘦骨嶙峋,而粮仓中的老鼠却吃得肥头大耳,马上得出结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个人的成败就像老鼠,关键看你处在什么位置。)
参悟了“平台哲学”后,李斯再也不甘心当一个小吏了。他辞职离开楚国,拜在儒学大师荀卿门下。
学成后,他又选择进入当时最具发展潜力的政治平台——秦国,只求搭上秦国“统一天下”这架“马车”,扬名立万,一展抱负。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李斯来到秦国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少年嬴政继位,朝局由丞相吕不韦把控,李斯只能委身相府做起了门客。
做门客,只能做吕不韦巩固势力的嫁衣裳,很难有其它突破。如何才能让秦王注意到自己呢?
李斯积极动脑筋,利用为数不多的面见秦王的机会,他不断给出建议:“现在是最好的消灭六国的时机,大王千万不可错过。”“消灭六国,不仅要打仗,还要用金钱来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
李斯的新颖观点让嬴政眼前一亮,破格提拔他做了客卿(六国人士在秦国担任的高级顾问)。
就在李斯准备在秦国大展拳脚,更进一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他卷入了政治旋涡。
原来,公元前237年,秦国发生了震惊天下的“间谍案”。
起因是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派出水利学家兼间谍郑国去诱使秦国人兴修水利工程,水渠修好后,可以提升关中平原的抗旱能力,增加耕地面积,让关中成为秦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这条水渠,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国渠”。
在郑国渠的修建过程中,郑国被查出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秦王勃然大怒要杀掉郑国。后来因为考虑到郑国渠的修建确实能为秦国带来经济效益,才留了郑国一命。
郑国能留下来,其他的六国人士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在秦国旧贵族的怂恿和攻击下,盛怒中的秦王嬴政突然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的六国人士!

可以想见李斯接到驱逐令的心情,理想远大,奋斗多年,眼看着就要踏入重臣行列,就这么水灵灵地被赶走了?
左思右想,李斯实在是不甘心,他挥手写就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呈给了秦王嬴政,这次上书也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主要提到了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客卿对秦国发展有大功。
从秦穆公朝的百里奚、蹇叔、由余,到秦孝公朝的商鞅,秦惠文王朝的张仪,以及秦昭襄王朝的范雎,这些客卿用非凡的智慧与能力,帮助秦国走上了崛起之路。
没有客卿,就没有四位政绩卓著的秦君,也没有秦国的今天!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谏逐客书》
第二,驱逐客卿,是重物轻人的行为。
秦王您难道不喜欢六国的宝物吗?为什么单单要把人才拒之门外呢?这不是忽略了人的宝贵价值吗?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
第三,驱逐客卿是在帮助六国对抗秦国。
眼下秦国如日中天,和人才的辅佐息息相关。您把人才都驱逐出去,那六国就拥有了对抗秦国的资本了啊。这不是削弱自身,助力竞争对手强大的行为吗?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不得不说,李斯这封《谏逐客书》中的观点,真是句句击中了秦王的软肋。
此刻的秦王嬴政,刚刚举行完加冠礼,拥有了亲自处理朝政大事的权力,他还以快刀斩乱麻之势,除掉了嫪毐、吕不韦两大势力集团,正是要大干一番事业的黄金年龄段。
李斯将“用人之道”与“帝王功业”直接挂钩,让嬴政意识到:如果因为驱逐客卿而让自己的雄心大志戛然而止,那就太可惜太遗憾了!
也因此,嬴政迅速收回了逐客令,还将已经打点好行装的李斯任命为廷尉。廷尉不同于客卿之类的虚职,是主管司法的高级官员。
这也意味着,李斯正式走上了秦国的政坛,开始叱咤风云,大展宏图。

李斯能说服秦王逆天改命,《谏逐客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更关键的,是他对于秦王心理的准确把握。
李斯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他对自己的祖国楚国没有半点感情,而只想着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在此基础上,李斯看透了嬴政“既自负又需要人帮助”的矛盾心理,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比喻,既保全了君主颜面,又指明了利害关系。
他也懂得将个人前途与秦王霸业深度捆绑,处处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为切入点,让谏言变成战略规划而非个人求情,瞬间提升了上书的档次。
最终,他完美地将此次驱逐危机转化为展现个人价值的契机,堪称逆袭界的经典案例。
不过,这场完美逆袭也暴露了李斯的致命弱点。在秦王撤回驱逐令后,李斯将功劳全部揽于己身,全然不提秦地人才为秦国做出卓越贡献的复杂背景。
这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为他日后与韩非的恩怨、为他弃扶苏而选择胡亥的投机行为埋下了伏笔,最终也导致他在权力巅峰时惨遭腰斩。
李斯的故事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高手,既要有“仓鼠”般选择平台的智慧,也要有“谏书”般直击要害的表达力。
但是若失去对权力的敬畏,盲目膨胀,那再精彩的逆袭也终将沦为悲剧的注脚。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