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朝代相比,北宋颇有些与众不同。比如都城方面,北宋有四个,分别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 南京应天府和北京大名府。
当然,东京开封是当仁不让的首都,其它三座城市都是陪都。
那么北宋为什么要设置四座都城?这四座都城对保卫北宋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北宋定都开封,其实是五代乱世的无奈之选。
在五代以前,历朝历代几乎都会选择长安或者洛阳做都城。尤其长安,那几乎是各个朝代的第一选择。
但是到唐朝末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首先,长安严重缺粮,已经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了。
为什么沃野千里的关中地区会缺粮呢?
一是人口太多,原有的土地不足以生产那么多的粮食。
二是气候变化,干旱少雨,原来的广阔森林逐渐变成了高山沟壑。
为了解决缺粮难题,早在隋炀帝时,就费尽心思开凿了大运河,打通了从江淮一带运粮到关中的水路。
但是由于路途太过遥远,漕运成本又十分高昂,所以长安的粮食供应长期处于紧缺状态。
如果遇上灾年,连皇帝也吃不上饭,只能到洛阳去找口吃的。
其次,唐朝末年遭遇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战乱不断,长安、洛阳这种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也由此被严重破坏,失去了作为首都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五代的各位皇帝,便有了在开封设都的需求。
为什么选开封呢?因为开封地处中原腹地,是连接大运河和黄河的枢纽。
从江南运粮来开封,无需经过黄河天险,非常地快捷和便利。
把都城定在开封,至少吃饭的问题是解决了。
当然开封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山川天险,打起仗来很容易被“连锅端”。
再加上后晋太祖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开封就更加地危机四伏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曾想迁都洛阳,却因弟弟赵光义的反对而作罢。
最终,北宋只能在开封“硬扛”,并靠三座陪都来为江山社稷“留后路”。

洛阳是北宋的第一大陪都,也是唐朝的东都,在唐朝时的繁盛程度不亚于长安。而且长安缺粮,洛阳可不缺,所以唐朝皇帝经常到洛阳居住。
但随着唐王朝的战火连绵不断,洛阳的宫城逐渐被毁坏殆尽。五代时期的历代皇帝虽然也重修过洛阳,但只是让洛阳恢复了一半功能。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考虑到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黾(mian)、倍河、向伊雒(luo)”,比无险可守的开封要安全得多,便动了迁都洛阳的念头。
可是作为接班人的赵光义不同意呀,他在开封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让他放弃开封去洛阳,等于触动了他的根基。
不过,赵光义对洛阳倒也没有那么大的恶感。
一来,赵匡胤在位期间把赵家祖坟迁到了洛阳,还修建了西京宋陵区,这对于赵光义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二来,赵匡胤重新修葺了洛阳祭天郊坛,使洛阳再现皇家盛景。
也因此,赵光义继位后,不断强化洛阳的陪都功能。他在西京举行过阅兵活动,设置了不逊色于东京中央财政的财政机构。
等到宋真宗赵恒登基之后,又设置国子监、太祖神御殿等设施、机构,明确了洛阳在重大政治礼仪活动中的首要地位。
宋仁宗赵祯时期,更是大规模修建了西京外城,使洛阳真正具备了陪都的气势。
然而,到了北宋中晚期,洛阳的陪都功能又被统治者有意削弱。原因很简单,洛阳的官僚太多,形成了反对新法的官僚集团,如果坐视不理的话,将危害北宋的江山社稷。
所以北宋晚期,作为陪都的西京外城已经颓缺残破,名不副实了。

北宋的第二大陪都是南京应天府,但此南京不是今天的南京城,而是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在隋唐时称为宋州。
之所以要把宋州这个平平无奇的地方设成陪都,是因为赵匡胤在当皇帝之前,担任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宋”的国号也是由此而来。所以宋州,也算是赵匡胤的龙兴之地吧。
不过无论是赵匡胤还是赵光义,在位时都没有太强调宋州的政治地位。
反倒是到了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在位时,为了强调宋朝的合法性, 将宋州改为应天府,几年后又诏升应天府为南京,成为了陪都之一。
和首都开封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副都洛阳承担祭祀和第二行政中心的功能不同,宋州这个陪都承载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宋州有赫赫有名的应天书院,此书院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并称宋初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最大的特点在于,完全区别于科举的书院教育制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刻苦耐劳,还极富实干精神,经世致用。
比如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是应天书院的高材生。
后来范仲淹为母守丧而退居应天府时,又在应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也选择在应天举办登基大典。
但是由于应天距离开封实在太近,慑于金国的压力,赵构最终还是逃难到了江南的临安(杭州),以临安作为南宋国都。

北宋的第三大陪都,也就是东西南北四京中最靠北的北京大名府了。当然这个北京大名府并不是在现在的首都北京,而是今天河北省的大名县。
其它几座都城承担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到了大名这里,就只剩下军事职能了。
前面说过,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后,中原王朝基本上无险可守了。
而大名作为中原地区通往河北及塞外的咽喉之地,作为开封北部的最后一座重镇,可以承担拦阻辽兵南下的功能,有“北门锁钥” 之称。
澶渊之战爆发时,寇准就是在大名府南边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濮阳)帮助宋真宗御驾亲征,打赢了北宋保卫战,签订了澶渊之盟的。
当然那时候大名还不是陪都,一直到宋仁宗时期,面对西夏的入侵,辽国的虎视眈眈,宰相吕夷简建议建都大名,表现皇上亲征的决心,彰显绝不退步的意志。
而宋仁宗也确实采纳了吕夷简的建议,建大名府为陪都北京,建成的外城周长48里,宫城周长3里。
大名宫城建好后,极大地震慑了辽国与西夏,之后两国果断取消了侵略计划,北宋王朝转危为安。
此后的百余年间,宋辽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北京大名府作为军事重镇,其实也是防御功能大于实际作用。
北宋灭亡时,整个北方领土都被金朝占领了,北京大名府从此辉煌不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宋为了保卫国家安全,想方设法设置了四座京城,确实也是煞费苦心。
但因为北宋王朝一直执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没能在军事力量上真正强大起来,精兵良将也十分匮乏,最终“四都”布局便成为了镜花水月。
打铁还需自身硬。北宋的兴衰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实力不够强硬时,“备胎”再多,“退路”再广,其实也无法真正地改善自身境况。
与其提前想好各种PLan B,倒不如脚踏实地迎难而上,解决掉主要矛盾。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