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公夷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的弟弟。虽然没有重耳出名,但夷吾的名气其实也不小。只不过这种名气,是“声名狼藉”的名。
同样是流亡多年后登上国君之位,同样是为了晋国的发展殚精竭虑,为何重耳能成为能力德行双佳的一代贤君,夷吾却成为了失信背约的反面典型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夷吾的故事。

夷吾影视形象
1.夷吾是晋献公诡诸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两个哥哥,一位是以贤明著称的太子申生,一位就是后来的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
有如此优秀的哥哥,夷吾自觉放弃了争夺国君之位的野心,日子过得也算是轻松惬意。可这种情况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发生了改变。
起因是晋献公从骊戎部落掳掠来一对姐妹花,尤其宠爱其中妖艳妩媚的姐姐骊姬,姐妹二人各自生下儿子,一个叫奚齐,一个叫卓子。
骊姬十分有心计,为了把奚齐推上太子之位,她先是说动晋献公,将夷吾兄弟三人调离了权力中心,接着又不断诋毁和诬陷太子申生,导致了申生自尽。
重耳和夷吾听说申生被害的消息哪里还敢留在晋国,他俩一个跑到了翟国,一个跑到了秦国避难。
骊姬虽然搞得了宫斗,却操控不了朝政。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逝后,由于主少国疑,晋国发生内乱,权臣里克先后杀死了奚齐、卓子和骊姬姐妹,邀请远在秦国的夷吾回国继承君位。
夷吾大喜,但又担心平衡不了晋国国内势力,于是找到秦国国君秦穆公,向他许诺说:“如果我能顺利继位,就把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
秦穆公一听,能不动一兵一卒拿到河西之地,那敢情好啊,于是马上派遣军队护送夷吾回国继位,让夷吾成为了晋惠公。
在秦国得秦穆公庇佑多年,回国继位又得到了人家的帮助,正常人都认为夷吾对秦穆公应该是心存感激的。
可一回到晋国,夷吾就翻脸不认人了,他派人带话给秦穆公说:“我确实想按照承诺把河西的土地送给您,可是大臣们都说我没有资格把先君的土地擅自送人,真是抱歉了!”
不仅如此,夷吾还将扶自己上位的大臣里克给杀掉了,理由是:你杀了两君一相,谁还敢把你留在身边?里克无语问苍天,然后伏剑而亡。

秦穆公这边,听说夷吾如此出尔反尔,阴狠手辣,非常生气,本想出兵教训教训夷吾。可考虑到晋国内乱已经平息,夷吾在晋国颇有些民意基础,只好选择按兵不动,开启互掐模式。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了一场旱灾,引发了全国性的大饥荒。夷吾熬不过去,再次向秦国求援。秦穆公很无语,你那么出尔反尔,现在还有脸找我帮忙?
但秦国的臣子很有格局和素养,他们劝秦穆公:“饥荒是天灾,应该救援。”“是夷吾做事不讲信义,跟晋国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秦穆公想想也是,他以宽广的心胸,采纳了臣子们的意见,把粮食借给了晋国,帮助晋国熬过了饥荒。
第二年,秦国也发生旱灾,于是秦穆公也向晋国发出了求援信。夷吾收到后,马上召集群臣商量应对策略。
部分主和派大臣建议:“去年秦国刚刚救过我们,我们应该知恩图报,帮助秦国。”
也有部分主战派大臣态度强硬:“秦晋已经是仇家了,应该趁这个机会攻打秦国!”“秦国去年没打我们是他们傻,我们不能和他们一样傻!”
得,晋惠公居然将这些反三观的言论听了进去,不仅没借给秦国粮食,还发兵攻入秦境,趁火打劫。
秦穆公这回是真气炸了肺,他直接领兵出征,迅速打退了前来挑衅的晋军,一口气打到了晋国的韩原一带。
夷吾见秦国这么能打,吓到胆寒,可是秦军已经攻入晋境,肯定不能坐视不管,他只能硬着头皮乘坐马车去迎战。结果失道者寡助,在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晋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出不来,直接被秦军活捉了。
看着几次三番背信弃义、戏耍自己的夷吾,秦穆公痛骂了他一通,准备杀之祭天。关键时刻,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这个人便是秦穆公的王后,夷吾的姐姐穆姬,她不忍心看着弟弟就被处死,痛哭着求情。
秦穆公不愿让妻子如此悲痛,加上也怕杀了夷吾会让晋国人对自己恨之入骨,深思熟虑一番后对夷吾说:“只要你签下此协议,孤可以放你回去。”
夷吾一看,这是要求自己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给秦国的协议,马上皱起了眉头。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除了乖乖签字,他也没有别的辙。
这次再回去,夷吾就老实多了,乖乖地屡诺割地,容许秦国逼近晋国的河西地带。这样的代价,是晋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

晋惠公夷吾,因为一再出尔反尔,恩将仇报,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无法翻身。
可换一个角度去想,夷吾无论是拒绝割地,还是对邻国趁火打劫,出发点都是为晋国的国家利益着想。说好听点儿,算是一个“爱国咖”。
只是爱国并不意味着失去底线,更不是人为激化矛盾,肆意树敌,导致国家出现严重的国际政治风险的理由。
真正的爱国,需要理智从容,用实际行动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而不是随随便便许诺,再随随便便打脸。
国家信誉,永远是无形的战略资产。
你怎么看待夷吾的做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秦穆公影视形象